第35章金朝灭亡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35章金朝灭亡

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春,鉴于短时期内难以骤然灭金,成吉思汗率蒙古军主力返回漠北休整待机,蒙金战争第一阶段结束。该阶段期间,蒙古铁骑于长城内外纵横驰骋掳掠无数人畜财物,歼灭金军大量精锐有生力量残破了金朝半壁河山。起初蒙古军于金朝各地肆意屠杀掳掠,但蒙古军的残暴不仅未能屈服民众反倒激起中原百姓强烈反抗。很多有识之士,尤其那些降蒙的原金朝官吏都予以竭力劝阻。例如,蒙古军发现在其虏获的人口中除了手工匠外,众多被掳农民在游牧生产中并没有多少用处。出于削弱金朝考虑蒙古军又不想留民以资敌,于是在退回漠北路上蒙古军会把大批俘虏杀死。石抹明安为此竭力劝谏成吉思汗:这些俘虏本当杀死,倘若让他们活下来,那些尚未降附的人就会闻风来归(《元史》记载,“此辈当死,今若生之,则彼之未附者,皆闻风而自至矣”)。成吉思汗采纳了明安所提建议,在此后对金战争中逐渐废黜屠城旧制变屠杀掳掠为招降安抚,正因如此才有了后来乣汉诸军纷纷归降。再说金朝方面,自蒙金战争爆发始南宋便不再向金朝交纳岁币,西夏也不时扰边,河北、山东相继爆发反金起义。金朝发源地东北地区也为先后叛乱的耶律留哥和蒲鲜万奴割据自立。金朝曾经辽阔疆域连番大幅萎缩所能控制实际区域只剩黄河以南地区,然而金朝统治集团不思保国安民重整河山反倒一如既往地奢侈腐化,宫中供奉无异于常。政治、军事状况不见任何改善,财政窘迫却日甚一日。针对金朝日益败落衰亡迹象,进士刘炳曾上书奏言:“承平日久,人不知兵,将帅非才,既无靖难之谋,又无效死之节,外托持重之名,而内为自安之计,择骁果以自随,委疲懦以临阵,阵势稍动,望尘先奔……法度日紊,仓庾日虚,闾井日凋,土地日蹙”。事实诚如刘炳所言,此时金朝国势尽显颓丧表相真到了万分危急地步,恰如靖康年间北宋末年般。幸亏南宋犹记开禧北伐惨败未敢再向金朝轻起战端,同时西方强国花拉子模无故杀害蒙古商队彻底激怒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为发狠报仇亲率二十万蒙古大军西征。两点原因相叠加,才使得仅据黄河以南一隅之地的金朝得以再苟延国祚二十年。

蒙古军主力西征去了,可成吉思汗却不想留给金朝片刻喘息之机,成吉思汗为此特意留下一支偏师继续经略中原。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八月,成吉思汗册封左翼万户木华黎为太师国王,赐金印及象征大汗的白色大纛旗。命木华黎统领部分蒙古军及契丹、乣、汉诸军,全权经略中原总领太行以南军政事宜,蒙金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当时若要经略中原,先前政策必须要相应改变,木华黎废止以往夺地不守做法,还尤为注意争取民心严禁肆意杀掠。根据《元史》记载,木华黎统兵作战时曾明令,“禁无剽掠,所获老稚,悉遣还田里”以是“军中肃然,吏民大悦”。然而成吉思汗虽赐予木华黎专制一方和自行杀伐大权,却并没有留给他太多兵力。木华黎麾下蒙古军总计才两万三千,包括:弘吉剌、札剌亦儿、亦乞烈思、兀鲁、忙兀等五部兵一万三千,以及汪古部兵一万。即便算上归附的契丹、乣、汉诸军,木华黎所辖兵马仍显十分单薄不堪调用。受制于兵力有限木华黎转而向汉人地主武装寻求支持,需要提及的是,蒙古人眼中汉人可不仅仅单指狭义上的汉人,还包括汉化的契丹人和女真人。

当时金朝在黄河以北的统治彻底陷于崩溃,各地土豪聚宗族集丁壮纷纷结寨以求自保,同时亦乘乱争夺地盘扩张自身势力。基于此种情况木华黎广泛招纳各地官绅土豪为己所用,按其实力和地盘授予大小官职,同时许其世袭、军民兼辖、僚属自辟等权。然后再利用他们去扩大占领区巩固蒙古在各地方的统治。而这些自治其境、世袭其职、专制一方的地主豪强也被称为世侯。在木华黎积极招抚下河北清乐军首领史秉直、史天倪父子,兴中府元帅石天应,易州土豪、金中都留守张柔等人纷纷降附。出于对汉人世侯的拉拢木华黎还主动与其联姻,他的八位夫人中共有四位出自各家世侯。在木华黎带动下蒙古贵族们也纷纷与中原汉人世侯通婚,蒙古名将博尔忽之孙朱列门娶原金朝宰相之女石氏,成吉思汗幼弟铁木哥斡赤斤的两个孙女嫁于世侯李璮,北京路都元帅吾也儿之长女嫁世侯史天倪之长子,彰德路达鲁花赤蒙古巴尔之长女嫁世侯史天泽之长子等等。通过广泛联姻和政治拉拢,蒙古汗国终于得到中原汉人世侯的认同和效忠,各路世侯也成为木华黎所倚重的左膀右臂替蒙古汗国效命冲锋陷阵。

面对木华黎以汉制汉新策略,金朝也不甘示弱。金宣宗册封河北地主豪强王福、移剌众家奴、武仙等九人为公,赐号“宣力忠臣”,寄望他们能为金朝坚守国土抗击蒙古,史称“九公封建”。这一时期黄河以北的蒙金战争主要表现形式,即为双方地主豪强武装之间争城夺地。木华黎起初在与金朝较量中并不占优势,兵力严重不足以及中原百姓对蒙古军先前暴行的刻骨仇恨和顽强抵制都让名将木华黎力有不逮。趁着成吉思汗率蒙古军主力西征而木华黎又于中原立足未稳,金朝若能乘此良机全力反攻其实是很有可能恢复北方失地的,甚至还能威胁现正空虚的漠北草原。非常可惜!金宣宗空有振奋之志却毫无中兴之能,而且忠奸不分宠信奸佞。在金宣宗刻意放任下,嫉贤妒能又恣意枉法的权臣术虎高琪肆意残害忠良扰乱纲纪。迁都河南后金朝同时面临着来自蒙古、西夏、南宋三面威胁。当此不利境况愚蠢的金宣宗不仅没有与南宋、西夏缓和关系冰释前嫌,乃至联手共抗强敌蒙古。反倒在权臣术虎高琪怂恿下接连征讨南宋,妄图通过侵略南宋来弥补自身在对蒙战争中蒙受的巨大损失。结果事与愿违金朝被南宋军民打得大败而归,不仅损失惨重还透支了愈发有限的国力。就这样在昏君庸臣胡作非为下朝政无刷新之望,国势无振兴之举,金朝更是衰败日甚一日。金末名士刘祁在《归潜志》中有过这样一段深刻论述,“宣宗立于贼手,本懦弱无能,性颇猜忌……况南渡之后,不能苦心刻意,如越王勾践志报会稽之羞,但苟安幸存以延岁月。由高琪执政后,擢用胥吏,抑士大夫之气不得伸,文法棼然,无兴复远略。大臣在位者,亦无忘身徇国之人,纵有之,亦不得驰骋……士大夫一有敢言、敢为者,皆投置散地,此所以启天兴之亡也”。

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因不满术虎高琪擅权专政,金宣宗下狠心杀掉术虎高琪。挑起对南宋战争的始作俑者虽说死了,可金朝对南宋、西夏的战事直到金宣宗驾崩才平息。在笔者看来愚蠢地坚持三线作战,绝对是金宣宗犯下最为致命的战略失误,其直接恶果便是加速金朝衰亡。更不要说金宣宗直至晚年也不曾悔改省悟,仍然推责于他人说“坏天下者,高琪、彖多也”。听来真是可笑至极!正是金宣宗的庸聩无能连及昏招频出,才使得木华黎扭转了原本不利形势并且在经略中原时占尽主动权。趁着金朝国政混乱和人心涣散,木华黎愈战愈勇,统领着蒙古军和各路世侯军队纵横驰骋于中原大地,为蒙古汗国攻占大片疆土。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蒙古名将木华黎攻凤翔不克在回师途中死于山西闻喜,是年五十四岁。木华黎死后其子孛鲁袭职继续攻略河朔诸地。经过木华黎父子二人不懈努力,除山西太原、平阳等地外,河北、山东尽归蒙古汗国所有,这便为日后蒙古灭金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金宣宗完颜珣去逝,其次子完颜守绪继位,是为金哀宗。忧国忧民的金哀宗即位后勤俭宽仁鼓励生产,尝试改善与西夏、南宋关系,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一系列改革。包括:建立直属中央的忠孝军,任用完颜陈和尚、完颜合达等良将抗击蒙古。经过金哀宗一番尽心作为,使得抗蒙形势确实一度出现好转,只可惜!矢志振兴的金哀宗不逢其时。经过卫绍王、金宣宗两代昏君庸主胡作乱为,金朝已经折腾得积重难返大厦将倾。而金哀宗种种努力所换来的也不过一个回光返照假象,根本改变不了金朝行将灭亡结局。

正大二年(公元1225年)秋,刚刚结束西征的成吉思汗再起大军攻伐西夏。两年后,正大四年(公元1227年)七月十二日,西夏即将灭亡之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逝世于六盘山下清水县,时年六十六岁。临终前成吉思汗留下灭金方略仔细嘱托于诸子及众将,“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成吉思汗去世,他的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继位伊始窝阔台汗就把消灭世仇金朝作为首要目标,向金朝发起全面进攻。蒙金战争由此进入第三阶段,同时也是最后阶段。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