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靖康之耻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24章靖康之耻

五代以来陷入契丹的汉地,共包括三块:一是阿保机从幽州军阀刘仁恭手中夺得的平州、营州;二是石敬塘割让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三是耶律德光从后晋夺取的宁州、易州。其中燕云十六州又以太行山为界,分为山前七州(即燕京幽州一带),山后九州(即西京大同一带)。周世宗北伐夺回关南之地时曾收复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等三关,以及宁州、易州和山前七州中的瀛、莫二州,但经宋辽战争反复争夺易州又重入辽疆。至辽末,山前仍划为七州分别是燕京(幽州)、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山后也依然划为九州,即西京大同(云州)、儒州、妫州、武州、新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而原平州、营州之地却被增划为平州、营州、滦州三州。北宋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二月,金太祖阿骨打如约将燕京及所属州县移交,山前七州尽入北宋。只因山后九州辽金尚在争夺中,故而在交接燕京的谈判中并未涉及山后九州。待接收燕京完毕北宋又着手向金朝索要山后九州,起初金朝认为北宋没有按时出兵违背先前《海上之盟》约定,所以只愿移交燕京及其州府拒绝归还山后九州。但金太祖阿骨打一心亲善北宋且北宋在移交燕京时甚为恭顺,于是在北宋一再请求下,阿骨打特许与北宋“西京(云)、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州,并地土人口”(《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北宋则酬劳金朝二十万两军费。但山后九州需要金朝逐个攻取,涉及山后九州的交割谈判也颇费周折,直至金太祖阿骨打病逝也未能交接完。

然而当北宋再提出收回平、营、滦三州时,一向亲善有佳的金太祖阿骨打却再未通融,而是予以严辞拒绝。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出于安全考虑,金朝必须在长城防线以内保留有起码的军事据点。否则一旦反复无常的北宋同金朝翻脸,境况将对金朝非常不利。其二、双方对交接区域的理解不同。浑浑噩噩的北宋君昏臣暗文恬武嬉,各项政务国事弄得一塌糊涂。虽然北宋声索的燕云十六州原意泛指被契丹占据的所有汉地,但在签署《海上之盟》时却并未详细标明到底要收回哪些州县,宋徽宗御笔诏书也只提到“燕京一带旧汉地汉州”。金朝认为,平、营、滦三州即不属于石敬塘割让的燕云十六州,自然就不在交接范围。况且宋徽宗御笔只提“燕京一带”,金朝却归还了燕云两路已然做到仁至义尽,金朝据此绝不相让。但因空口无凭,无论北宋如何据理力争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见到金朝不许平、营、滦三州,原本怯懦的北宋竟罕见地强硬起来,坚决要求移交包括平、营、滦三州在内的全部辽朝所占汉地,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意思。在实力明明不济的情况下,北宋还会作出如此莽撞过激举动太过愚蠢。不仅恶化宋金关系尖锐双方矛盾,还拖延了云州等地交接实在是得不偿失!

就在宋金关系陷趋于紧张之际,两件大事相继发生,宋金之间脆弱而又短暂的双边和平就此告吹,宋金战争也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两件事分别是,平州之变(又称张觉事件)和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病逝。北宋宣和五年、金朝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五月,投降金朝的原辽朝汉族将领张觉于平州举兵反叛,叛乱后张觉欲献平州城归降北宋。如果北宋接纳张觉,就意味着要彻底与金朝撕破脸皮甚至双方兵戎相见。兹事体大,理应慎之又慎,但轻佻昏庸的宋徽宗向来重小利而忽大局。得知平州叛金归宋,宋徽宗一厢情愿地认为这是上天赐予收复平州的良机到了。在不做充分军事准备情况下,冒然背弃与金朝“不招纳叛亡”的盟约接纳张觉归降。然而完颜宗望迅速平定平州叛乱不仅无情地击碎宋徽宗美梦,还缴获了宋徽宗赐予张觉的御笔金花笺手诏。北宋暗自勾结张觉的丑恶勾当由遂昭然于世!拿到北宋招降纳叛铁证,金朝上下一时间愤慨至极,共骂北宋卑劣无耻背信弃义,根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金人得诏敕,由是大怒而憾我矣”。张觉为活命逃至燕山府(即北宋收回的燕京)寻求庇护,金朝遣使索人。在宋徽宗指示下,燕山知府王安中杀了一个长得相似的人搪塞。完颜宗望看出来不是张觉威胁要发兵来攻,把个怯懦无能的北宋吓得心惊肉跳。面对怒气汹汹满脸杀气的金使,北宋既不敢违命不从又担心交出张觉,他尽数会抖落出北宋与其勾结内幕,于是宋徽宗无耻地令王安中杀人灭口。王安中奉命将张觉带出数落其罪状后杀之,张觉临死前破口大骂不止,痛斥北宋猪狗不如卑鄙至极。除张觉外,他的两个儿子也被王安中一并杀掉。

辽朝覆亡之际,很多辽朝汉人、汉化渤海人乃至契丹人,都不愿沦落于原始野蛮的异族女真统治下,出于文化或血统认同他们更愿意归附同文同种的北宋。所以张觉叛金投宋发生后,怀有相同心志的辽朝故民都在密切关注着事态发展。然而纵观平州之变整个经过,北宋表现优柔怯懦不说还极其卑劣龌龊。张觉献城,北宋没有及时恢复旧土;金军平叛围城,宋军又不敢出兵救援;待张觉落难来投,北宋不仅没有挺身保护反倒无耻地将其杀害。北宋种种丑恶行径,令那些原本对北宋抱有殷切期望和幻想的人们彻底寒透了心,顷刻之间便人心丧尽。

渤海人郭药师原为辽朝抗金武装常胜军(原称为怨军)将领,兼涿州留守。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北辽皇帝耶律淳病逝,郭药师深感大辽气数已尽,为前途着想遂率常胜军及涿、易二州归降北宋。来到北宋郭药师起初确曾尽心效命,宋军进攻燕京时郭药师献计奇袭幽州,并亲冒锋镝突入幽州只因后援不济而功败垂成。但郭药师的常胜军仍以其英勇顽强和骁勇善战,给北宋留下深刻印象。赎回燕京地区后,北宋非常想留下这支常胜军为己所用,可《海上之盟》明确规定,“燕地人民尽归南朝,契丹、渤海等人民,皆属金国”。依照“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原则,多由胡族士兵组成的常胜军须得遣散回金朝。于是在佞臣童贯怂恿下,宋徽宗居然用燕京汉族富民、工匠同金朝交换常胜军。根据《大金吊伐录》记载,“即时割下(燕云旧底),惟少摘官吏、强族、工役并不满万,徙之东行,良不得已,乃常胜军相易之故”。宋徽宗君臣原以为经过交换即可留下常胜军,又可得到燕京土地田产用以供养常胜军,不需国家再出钱粮算得上是一举两得。殊不知看到北宋竟至这般无情无义,原本极其渴望回归北宋的燕京汉民们由是怨声载道。而常胜军也没念宋徽宗君臣好,原来常胜军将士多与燕京汉民联姻且广置田宅产业于燕京。金军将燕京有钱汉人和财物尽都掳掠一空,常胜军将士不是妻儿老小被掳,就是家产基业被掠,故而常胜军上下对北宋怨恨之声同样泛起。

再至张觉事件,常胜军全体将士更是心寒透了,根据《金史》记载,“燕京降将及常胜军皆泣下”,“自是,降将卒皆解体”。王安中在将张觉首级函与金人时,郭药师更是毫不顾忌地喊出“若(金人)来索药师当奈何”。面对郭药师满眼凶光和怒不可遏的叱问,可把燕山知府王安中给吓坏了。王安中认定郭药师胆敢口出狂语必定心生反意,他连忙向朝廷奏报此事。怎奈昏君佞臣当道朝廷就是不以为意。王安中心知常胜军必反无疑,燕京亦成是非之地留则遭害。根据《续资治通鉴》记载,王安中为求自保赶忙向朝廷辞职逃离燕京,北宋改任蔡靖为知燕山府。确如王安中所料待金军南下时,郭药师心怀异志很快就率常胜军倒戈了。

其实何止他一个郭药师,陷于金朝的故辽降众都吸取了张觉惨痛的前车之鉴。不仅不再归心北宋反而死心塌地效忠金朝。当时北宋只接收了山后九州中的朔、应、蔚、武四州,但因双方关系恶化金朝拒绝移交剩余五州。北宋恬不知耻地再次打出“同族母邦”亲情牌,试图煽动山后五州汉人反金归宋。但五州汉人没有一个响应的,反而纷纷把北宋书信献于金太宗以表忠心。不仅如此在此后宋金战争中,广大金朝汉人更是彻底站到“母邦”北宋的对立面上,战场上到处都是金军汉族兵将冲锋陷阵的身影。宋徽宗不会想到他杀了一个张觉,竟会在无形之中替金朝化解了内部十分尖锐的民族矛盾,助其消除最大统治危机实在是讽刺至极!

除了引发宋金起衅以及燕京人心解体的张觉事件外,北宋宣和五年、金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八月,对宋金关系起着决定作用的金太祖阿骨打在返回上京途中病逝。其实早在当年四月,阿骨打就预感到自己怕是时日无多,他深知自己死后金朝主战派必将掌权,宋金开战或势不可免。虽如此阿骨打仍然勉力劝戒以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为首的主战派,不可对宋开战并按约交割诸州。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记载,阿骨打生前尊尊嘱托完颜宗翰等,“我与大宋海上信誓已定,不可失也。我待死后,由汝辈终如约交割”。另据《靖康稗史笺证》记载,靖康之变时金太祖二子完颜宗望亦曾言:“太祖止我伐宋,言犹在耳”。笔者向来敬佩金太祖阿骨打虽出身边鄙起于山林,却不妨倾心文华向化神州。若是生逢大唐盛世,谁能说阿骨打不会是第二个大祚荣,金朝不是第二个渤海国哪!可惜弱宋不及盛唐!崇尚强者的阿骨打虽不屑北宋怯懦无能,甚至恨铁不成钢地痛斥徽宗君臣卑劣庸碌。然则出于对华夏文明的由衷仰慕,阿骨打毕生仍致力于维护宋金两国亲善。但随着阿骨打病逝,短暂脆弱的和平无可挽回。宋金关系急转直下战火骤起,而且双方也都成为彼此不共戴天的世仇死敌。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