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明末农民大起义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45章明末农民大起义

就在孙传庭整练新军初见成效准备大展身手时,各路农民军总盟主高迎祥领五万众再次转战入陕。朝廷严令务必剿灭高迎祥,在卢象升成功截断高迎祥归路后,消灭高迎祥的重任就落在洪承畴和孙传庭身上。为确保此番不出闪失洪承畴、孙传庭二人作了详尽分工,洪承畴重点对付陕北李自成,孙传庭则专心迎战刚入陕南的高迎祥。孙传庭知道此刻正在汉中的高迎祥急于与陕北李自成会和,那高迎祥势必要穿越绵延秦岭而后向关中进军。可高迎祥的人马既没有充足粮食补给也不能于中途休整队伍,反还要在崇山峻岭间一路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孙传庭精于兵法韬略,他料准待至高迎祥队伍走出秦岭之际定会疲惫不堪,若能于此时予其一击那高迎祥必败无疑。可茫茫秦岭中共有六条古道,依次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库谷道、武关道,高迎祥究竟会走哪一条哪?孙传庭经过缜密分析,认为高迎祥极有可能会从傥骆道进军,基于此判断孙传庭做了相应充分准备。事实证明孙传庭的判断准确无误,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七月十五日,高迎祥五万人马果然出现在傥骆道出口黑水峪。高迎祥万万没想到,他刚刚进至黑水峪便中了孙传庭预先精心布设的埋伏。十六日,人饥马乏的高迎祥部突遭孙传庭所部明军精锐袭击,农民军毫无防备被打个措手不及。在以逸待劳的明军猛烈进攻下,深陷绝境的农民军不甘坐毙顽强抵抗试图突围。但根据《鉴劳录》记载,经过四天激烈战斗,处于不利境地的五万农民军终究不敌全线溃败,史称“余众歼散殆尽”。高迎祥负伤与农民军将领刘哲、黄龙同为明军俘获,高迎祥押往北京被崇祯帝残忍凌迟处死。

随着高迎祥惨遭俘杀,曾经迎风招展并引领农民军南征北战、千里跃进的一杆大旗,骤然折断。一代“闯王”高迎祥身死魂灭给予农民军以极大震撼。为孙传庭赫赫声威所迫,两个重要的农民军首领张文耀(号张妙手)、拓养坤(号蝎子块)被迫向明朝投降。然而仍有很多农民军坚决不肯向黑暗腐朽的明朝跪地屈膝,最为代表的就是高迎祥麾下“闯将”李自成,他继续率领部下与明军作战。在李自成矢志反明的感召下,高迎祥很多旧部纷纷赶来归附李自成,李自成队伍因而不断壮大。归降朝廷的拓养坤于亦年引众复叛,但拓养坤的叛乱很快被孙传庭平定而拓养坤也于函谷关兵败身亡。不管怎样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抗争仍在延续,为统一领导各路农民起义军,农民军众首领复推名望最重的“闯将”李自成为新一代“闯王”。

消灭高迎祥是明朝阵营一次重大胜利,同时也极大鼓舞明朝方面的军心士气。大为欣喜的崇祯帝君臣本想再接再厉,乘胜一鼓作气彻底铲除漫布各地的农民军。可恰在此时,即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的五月至九月间,清军第三次破塞入寇,八万清军于内地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期间大肆烧杀劫掠无情残破内地。来自清朝方向紧迫压力,迫使明朝将在镇压农民起义中表现卓著的卢象升调往宣大一线整边抗清。赴任后在卢象升精心治理下原本空虚废弛的宣府、大同防务得以重振,宣大军垦屯田还因喜获粮食丰收让崇祯帝十分高兴,谕令九边都要以宣大为榜样。然而宣大一线防务是大有起色了,可中原地区剿匪形势却愈加困顿。

自从被朝廷调往宣大起直到英勇战死在巨鹿抗清前线,三年间卢象升再无心也无精力去顾及于中原各地流动转战的农民军。潼关以东此前一直饱受卢象升打压,始终抬不起头唯有四处逃匿的各路农民军乘机复起,其中尤以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的声势最炽。汇合各路人马后张献忠队伍猛增至二十余万众,于鄂豫皖三省间连续转战多次打败明军。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张献忠攻打河南许州杀明将左良玉兄获物资巨万。亦年三月,安庆家店战斗中张献忠又击毙明将潘可大等。因着张献忠翻江倒海般频频出击,明朝中原腹地更至被搅得不得安生。

除了大闹中原腹地的张献忠,陕北李自成同样也没闲着。起初,洪承畴、孙传庭携俘杀高迎祥余威继续进剿陕西剩余农民军。面对杀气腾腾的明军步步紧逼,陕西农民军继续坚持流动作战与进剿明军不断周旋。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九月,以李自成为首的十余支农民军从秦州出发经徽州、略阳向汉中进发。史书记载,进军汉中的农民军“声势甚猛”,队伍“宽约四十余里”,“两日尚未走尽”。原本明朝部署汉中的守御力量很是单薄,农民军都以为定能轻易克取汉中,却不想明军骁将曹变蛟及时率援兵赶至。九月二十六日,措手不及的农民军在汉中城下被曹变蛟击败。见夺取汉中不成李自成又率农民军向四川转战,十月,农民军攻克由陕入川的重要门户宁羌,接着又连克七盘关、朝天关占领广元县。攻入四川后农民军如入无人之境,一月之间嘉陵江以西共三十八座州县被攻克。当地明朝官吏吓得“望风而逃”,曾经平定奢崇明叛乱的明四川总兵侯良柱也在绵州中伏而亡。至十一月二日,农民军兵锋直指四川省城并“扬兵成都郊外”。明军败报连连飞至,惹得崇祯帝龙颜大怒急命洪承畴引军入川助剿。在皇帝诏令下洪承畴率领一万精兵猛将火速入川,而四川及其它各地援剿明军也连忙布设严防农民军向川东、川南渗透。眼见各路明军纷纷云集向自己扑来,为免遭敌围歼李自成决意再杀出川去。介于川东、川南都有明军重兵防守,川西又是不利转战的蛮荒夷区。于是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正月,李自成将农民军分兵两路向川北方向突围。经过一番激战农民军损失很大,但李自成仍率队伍成功突破明军层层封锁重又杀回陕西。

总体而言自高迎祥牺牲后,各地农民军逐渐演化为各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两大集团。李自成集团主要活动于西北陕甘及川北地区,而张献忠集团则更多活动于中原鄂豫直皖区域。

眼见李自成、张献忠依然猖獗活跃,可满朝文武却束手无策干站着捶手瞪眼,这让急于剿平农民军的崇祯帝倍感失望。面对同农民军严峻战争形势,崇祯帝迫切需要一位有胆有识的能臣堪任于朝堂上统筹全局。于是在兵部尚书张凤翼惧罪自裁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十月,崇祯帝任命一向以敦本务实见识远卓著称的杨嗣昌为兵部尚书,后又擢升杨嗣昌为内阁大学士。不枉崇祯帝格外器重杨嗣昌果然是个难得人才,一身文韬武略又能洞悉天下时弊,远非朝堂上那些粥粥无能却又尸位素餐的腐朽官僚可比。杨嗣昌履职上任即根据农民军千里流动漂浮不定的作战特点,极富针对性地提出以“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为纲领的剿寇方略。按照杨嗣昌构划,农民军活动主要区域,即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地划为“四正”。应以围剿为主防堵为辅,四地巡抚必须“分任剿而专任防”。而农民军活动波及地区,即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地归为“六隅”。应以防堵为主协剿为辅,六地巡抚应须“时分防而时协剿”。通过“四正六隅”限制住农民军随意流动性后,再以五省总督统率的西北明军和五省总理直辖的中原明军为剿寇主力,死死咬住农民军去向两路明军“专任剿杀”。

杨嗣昌制定的剿寇方略不仅内容详尽、分工明确而且切实可行,崇祯帝见闻大喜全力予以支持。为能荡除流寇向来抠门的崇祯帝慷慨满足了杨嗣昌所提各项需求,包括:会兵十万,筹措粮草以及增加军饷二百八十万两等。可要想顺利剿平各地匪寇,除了要筹备兵、粮、饷外,择帅用将选贤任能同样非常重要。五省总督洪承畴此前剿逆屡建功勋才堪大用,自然是择帅最佳人选,但杨嗣昌认为时任五省总理的王家桢实为庸碌之辈不能担当荡平匪寇重任。为确保“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平寇方略能够顺利实施,杨嗣昌特向朝廷举荐两广总督熊文灿替代王家桢。熊文灿是四川泸州人,万历年间进士出身,曾在兵部、山东、福建任职,熊文灿为人饶有胆智有临机应变之才,尤其在巡抚福建期间政绩卓著。曾成功招抚海盗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同时也一举荡平困扰东南沿海多年的海盗祸患。在杨嗣昌大力保举推荐下,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四月,崇祯帝任命熊文灿为五省总理接掌中原围剿农民军大任。

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精心而又充分的准备,兵、粮、饷及选帅任将等各项事宜皆已就绪。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十月,杨嗣昌正式向崇祯帝上疏请求进剿各地势如汹涌的农民军,崇祯帝予以批准。踌躇满志的杨嗣昌向皇帝夸下海口,要“三月灭贼”进而“了十年不结之局”。事后观之杨嗣昌此番吹嘘不免有些过头,但在杨嗣昌统一运筹指挥下,明军确实向农民军发起暴风骤雨般猛烈进攻。明军攻势异常凶悍凛冽,农民军不敌遭受到几乎毁灭性打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