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明末农民大起义
农民军流动作战的策略之所以能够发挥很好成效。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明朝方面同样存在着分守各境的地方明军缺乏互相协同弱点。在与农民军追剿与反追剿的不断周旋中,兵力分散以及战线过长这两点因素都使得明军穷于应付。眼见明军渐渐落于被动而农民军势力又日渐壮大,中原腹地更是被农民军搅得一团糟,崇祯帝不由得万分焦急。为改变各地明军“事权不一、相互观望”屡屡陷入被动的局面,明朝决议再改平剿民变的方针为“集中兵力,全面围剿”。既要集中兵力就得统一事权,那该由何人执领哪?河南等地乡绅及朝中大臣多请求推荐,在镇压农民军中战功显赫的洪承畴担此重任。然而崇祯帝却没有同意群臣荐请,因为担心洪承畴权力过于集中会功高盖主。此前明军进剿山西农民军时崇祯帝就不肯重用洪承畴,反倒安插心腹太监至各路明军中为监军,诸如曹文诏这样的高级武将也要受监军太监牵制。但太监军事指挥能力实在不咋地,从山西“剿贼”失利再到渑池渡,监军太监表现太过不堪。崇祯帝经过权衡仍以洪承畴在陕西三边负有重任,不能轻易移动为由拒绝了朝臣对洪承畴荐举。崇祯七年(1634)正月,崇祯帝任命在镇压农民军中同样表现突出的继任延绥巡抚陈奇瑜为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并调遣重兵于河南、湖广、四川追剿农民军。在陈奇瑜统一指挥下陕晋豫川湖广五省明军大举出动,四面分进合击再度给予农民军以沉重打击。数次大战中尤以明末名将卢象升的进剿战绩最为卓著。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农民军马回回、过天星、满天星等部,趁着湖北郧阳明军兵力空虚大举围攻郧阳府,连陷郧阳六县及川东重镇夔州直逼府城郧阳,消息传来天下为之震动。当时农民军声势蔚为浩大,郧阳抚治蒋允仪及明将左良玉不能与农民军相敌。三月,崇祯帝诏命卢象升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兼抚治郧阳。临危受命的卢象升急匆匆赶至郧阳时局面已十分艰困,郧阳抚治下可调之兵不过一万五六千,而聚集郧阳附近的农民军却多达到四十余万众。面对险恶境况卢象升毫无畏缩积极调遣周边客兵布防进剿,并在郧阳黄龙滩与农民军展开凶险恶战。卢象升与五省总督陈奇瑜密切配合分道夹击,把农民军打得丢盔弃甲连连大败。两个月艰苦追剿中卢象升与将士们同甘共苦,于深山绝谷蔓草荒烟中日夜追敌,接连九战九捷斩敌首万余,曾聚于郧阳附近的四十多万农民军终为卢象升打得“雾灭烟消”。经此一系列艰难苦战,卢象升以其神勇无比表现赢得后人对他明末“战神”的赞誉。
在陈奇瑜统一指挥下明军在河南、湖北等地数度大败农民军,连续遭到挫败的农民军为避开明军锋芒纷纷向陕西、四川转移。陈奇瑜怎肯就此放过这群节节败退的穷寇,他继续指挥明军尾随追击。在各省明军围追堵截下,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六月十六日,一支农民军主力进至陕西汉中栈道时误入死地车厢峡,车厢峡地势险恶“四山巉立中亘四十里易入难出”。及时赶来的明军迅速以垒石塞路将这支农民军死死困于峡谷中。对于被困车厢峡的农民军究竟包括哪几部?后人存在较大争议。《明史·李自成传》记载,当陈奇瑜兵至时张献忠已逃奔商雒但李自成陷困于车厢峡。毛奇龄的《后鉴录》也记载,坐困车厢峡的农民军应当是“急奉闯王(高迎祥)奔入兴平”的李自成。《明史·陈奇瑜传》及《烈皇小识》的观点认为,李自成、张献忠两位农民军首领都被困于车箱峡。更有学者提出,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首领都被困于车厢峡。无论哪种说法有一点达成共识,那就是李自成肯定被困里面了。
就在六月上旬,李自成、张献忠曾率十万农民军夺占平利、旬阳,并与陈奇瑜、卢象升所部明军大战于平利城东的乌林关。此战农民军不敌败北十余名首领被俘,农民军失利后转攻安康老城又不克,再度为明军逐走。不过旬日辗转至车厢峡时,与李自成一同受困的农民军已大幅减员至四万。从中也可看出此前在与围追堵截的明军激战中,农民军损失何其惨重!
相比于躲避明军穷追堵截,坐困于车厢峡达两月余的农民军处境要更为险恶。居高临下的明军从山顶上或不停投石砸袭,或不断掷火炬焚烧。困于峡谷内的农民军又饥又饿不说,还根本无处还击很快人马便死伤过半。偏偏此时谷内突遭山洪暴发,因着峡水大涨农民军士兵“马乏倒毙,弓矢尽脱”,彻彻底底陷入至无可挽回的绝境中。情势已万分危急眼见覆亡在即,可困于峡谷的李自成却并没有惊慌失措乱了方寸,反倒以一种超乎常人的镇定和冷静缜密筹划着可行的突围方案。李自成采纳了部下顾君恩的献计,利用陈奇瑜患得患失的弱点假装投降归顺,同时又以重金行贿收买陈奇瑜身边将官对其加以游说。进士出身的陈奇瑜本性耿直仁善不似洪承畴那般心狠手辣,而此前接连胜利也让陈奇瑜不免有些骄傲轻敌。两相综合下陈奇瑜终被雄悍诡谲的李自成欺哄,接受了本已束手待戮的农民军投降。殊不知他一时心慈手软,就令明朝白白失去除掉李自成这个最可怕敌人的绝好机会,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陈奇喻全然不知中计,反将收编的李自成农民军每百人编作一队,合计四万余人,每队派安抚官一名押送他们返乡归农。万没想到刚刚走出南栈,脱离险境的农民军就在李自成率领下趁明军不备猛然反戈一击,杀尽随队所有安抚官及五千余押解明军。重举义旗的李自成又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击败明朝总兵贺人龙、张天礼部,并接连攻破宝鸡、凤翔、麟游等处,兵锋所指关中大震。经此一役绝处逢生的李自成威名远播天下,史称“自成名始著矣”。而后重振声势的农民军再度壮大起来且迅速聚众达二十余万,其中又以闯王高迎祥和闯将李自成实力最强。十一月,失职失策难辞其咎的陈奇瑜被崇祯帝削职逮问,侥幸免死仅判为遣戍。
作为紧急补救措施,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十一月,崇祯帝急忙擢升洪承畴为兵部尚书,总督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出于表示对洪承畴的信任,崇祯帝特赐其“尚方宝剑”还旨准洪承畴可“便宜行事”。然而还未等这位在与农民军战争中迅速崛起的名帅再与农民军交手,驻守西宁的明军突然哗变,洪承畴只得先去领军平乱一时无暇顾及它处。与此同时农民军分兵两路,一路把西安一带,一路把庆阳、平凉一带搅得天翻地覆。待至洪承畴统领重兵赶来围剿时农民军根本不与其纠缠。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年底,农民军“悉众东奔”,“分道入河南”,这也是农民军第二次大规模转战河南。根据《嵩县志》记载,由陕入豫的农民军浩浩声势甚为滔天,“大旗飘飏,遥望崖口而南,旌旗蔽空,甲光耀日,南尽南山,北尽河曲,波压云涌而至。惟闻马嘶之声,自朝至夜,连营数十里”,“贼过人畜践踏,路阔五六里,不知其众之几何也”。又据明兵科给事中常自裕奏报,入豫农民军共“大小七十二营”,有“二三十万之多”并“蜂屯伊、嵩、宛、洛之间”。见农民军出陕而去洪承畴反应也很迅速,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他率明军主力东出潼关又于河南信阳大会诸将。一番严密部署洪承畴分兵四路向农民军张网扑来,必欲将流动于河南的农民军合围聚歼。与此同时兵部右侍郎兼山东巡抚朱大典也奉诏由山东率军入豫,与洪承畴并力夹击。
大浪淘沙始见金经过多年血与火的生死锤炼,农民军无论是在战力上还是战法上都得到大幅提升,这让洪承畴在此番围剿中大为惊异。洪承畴在奏折中曾发出这样感慨,以前贼寇只知逃窜避战,现今却敢迎锋对阵还能左右埋伏,部署也越发层次剿杀起来非常困难,而且贼人拥有精锐骑兵有的还跨双马。反观官军才马三步七,追击起来何其困难(《怀陵流寇始终录》记载,洪承畴奏称“先时贼避兵逃窜,今则迎兵对敌,左右埋伏,更番迭承,则剿杀之难也。贼人人有精骑,或跨双马,官兵马三步七,则追逐之难也”)。不管怎样洪承畴毕竟是明军悍帅现今统重兵四面而来,农民军自然不敢掉以轻心。为打破明军张网围剿,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十三家、七十二营农民军合二三十万之众齐聚于河南荥阳,众首领共商应对之策,史称“荥阳大会”。大会上众首领共推“闯王”高迎祥为盟主,再度确定了高迎祥农民军最高领导地位。同时众人一致赞同并采纳李自成提出的,分兵突围、避实捣虚、互相策应、协同作战的应敌对策。按此方针会后农民军兵分三路各向而去,一路西返陕西;一路北进山西;而闯王高迎祥则率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主力,一路向东挺进由豫入皖。十余天里东进农民军势如破竹接连破固始、克霍丘、攻寿州、入颍州,杀知州尹梦龙、州判赵士宽及前兵部尚书张鹤鸣。正月十五,东进农民军先锋张献忠部又一举攻克明朝中都凤阳。全歼凤阳四千驻守明军,守将朱国相等人战死,凤阳知府颜容暄等被俘杀。张献忠生性残暴对明朝更是极端仇恨,他命当地百姓砍光皇陵几十万株松柏,又一把火烧毁皇陵享殿和朱元璋出家的龙兴寺(又名皇觉寺),掘了皇帝祖坟同时还把凤阳有钱富户杀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