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明末农民大起义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41章明末农民大起义

面对汹涌而来的农民大起义,是否要以武力强硬清剿明朝起初还真挺难下决断。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其一、陕甘地区的明军防务早已荒疏废弛多年,稍有战斗力的骨干力量也被调往抵御清军最前线。再加上当地戍守明军因屡遭欺压、盘剥和欠饷而不断哗变,导致陕甘地区明军尚存实力变得十分薄弱,并不足以平定当地势如汹涌的民变浪潮。在中央层面,明朝正面临着来自北方清朝的巨大压力,已经捉襟见肘的明朝一时也难以抽调足够兵力去应对各地泛滥的农民起义。其二、崇祯帝对这些因灾举义的乱民流寇,尚还抱有浓重同情之心和怜悯之情。崇祯帝就曾公开对众臣讲,“寇亦我赤子,宜抚之不必专戮”。为此崇祯帝咬牙挤出十万两帑金用于放赈招抚。秉承崇祯帝旨意,明三边总督杨鹤采用“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温和方针大力招抚各部农民军,而且起初还真取得了不错效果。陕西境内,以神一魁部为主的农民军几乎都被杨鹤招了安。然而降附农民军数目何其众多,区区十万赈银不过杯水车薪。即便算上藩王捐助的五万两银及二万石粮食,所能救济的流民降众也不及总数十分之一。更要命的是此时明朝财政濒临枯竭,再难出资去供养安置这些数目众多的投降农民军。于是乎因着生计照旧没有着落,那些本来就抚的农民军纷纷复叛重又开始四处剽掠。

形势再度恶化后崇祯帝大为恼火,态度也发生彻底改变转而支持“以剿坚抚,先剿后抚”的强硬方针,主张温和招抚的朝议就此宣告失败。至于三边总督老臣杨鹤,他非常不幸地成为了崇祯帝泄愤对象。其实杨鹤真得很冤,他明明是秉承皇帝旨意去招抚乱民的,此中风险和成功概率皇帝岂能不知。而且崇祯帝还曾亲笔御批“杨鹤相机招安,允协朕意”,以向群臣表示他对杨鹤主张的戮力支持。然而招抚不利令崇祯帝无情翻脸,全然不计一切缘由反将所有责任一股脑地都推到杨鹤身上。并以“乃听流寇披猖,不行扑灭,涂炭生灵,大负委任”的罪名,将原本遵循圣意的老臣杨鹤下狱论死。因杨鹤之子杨嗣昌上疏愿替父代罪受罚,崇祯帝方才赦免杨鹤死罪将其贬戍江西袁州。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杨鹤贬死于戍所袁州。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九月,崇祯帝任命了一个极为心狠手辣的角儿接任为三边总督,主持镇压陕西农民起义事宜。此人也果然不负崇祯帝所望,上任伊始即以雷霆手段残酷镇压陕西各地农民起义,真真把农民军杀得尸堆成山血流成河。这位敢于大开杀戒的狠角儿色,就是明末清初历史上大名鼎鼎而又极富争议的洪承畴。洪承畴,字彦演,福建泉州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进士,曾在刑部和浙江任职。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洪承畴因才高俊奇被提升为陕西督道参议,杨鹤任三边总督时洪承畴正好在其麾下供职。由此明末一代枭雄洪承畴正式登上风云际会的明末乱世舞台。当时杨鹤积极主张“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可作为属下洪承畴就是不以为然,在他看来乱民流寇绝不可姑息否则势必会死灰复燃。

洪承畴向来特立独行不仅不肯盲从于总督杨鹤,反还自行组织兵力弹压各地农民军,一点也不顾及自己的顶头上司。洪承畴为人精明强干,做事敢作敢为的胆识与魄力由此可见一斑。洪承畴在清剿农民军时极富军事韬略,每每都能以少胜多大败农民军。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农民军王左掛、苗美率部进攻韩城,总督杨鹤当时手中无将可用情急之下,命还是参政的洪承畴领兵出战。洪承畴指挥明军大破农民军斩敌三百,一举解了韩城之围。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正月,洪承畴因功提升为延绥(今陕西榆林)巡抚。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六月,府谷王嘉胤部农民军攻陷黄甫川等要塞又陷府谷县城,随后王嘉胤诈降假意退出府谷县城,待明军来“收复”县城时王嘉胤猛然杀个回马枪,再度大败不曾防备的明军重占县城。但王嘉胤没有高兴太久,很快延绥巡抚洪承畴、总兵杜文焕率部从孤山火速进剿而来,一次斩杀农民军四百余。又在山西明军配合剿杀下,王嘉胤部农民军不能相敌被迫转入山谷躲避。

在统兵作战方面,精于用兵的洪承畴充分显露出其杰出军事指挥才能。而在如何处置降附的农民军问题上,心狠手辣的洪承畴也同样展现出其冷血残酷的另一面。洪承畴深知在朝廷根本无力予以妥善安置的情况下,这些暂时降附的“乱民流寇”犹如一颗极不稳定的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复叛。为了不给日后留下隐忧后患,凡是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农民军降众都会被洪承畴毫不犹豫地杀掉。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农民军首领王左掛也就是李自成最初投奔的老领导,与苗登云等九十八人归降朝廷。同年八月,发觉王左掛心存二意后延绥巡抚洪承畴立即与陕西巡按李应期、总兵杜文焕设谋,将王左挂、苗登云等九十八人全部杀害。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四月,洪承畴又命守备贺人龙设摆酒宴假意慰劳投降的农民军。待一干降人喝得酩酊大醉毫无防备时,预先埋伏的明兵四起一次就斩杀降人三百二十人。冷血无情的洪承畴所干下杀降事件又何止这两起,据统计在洪承畴围剿农民军期间被杀掉的投降流寇多达数万之众。面对洪承畴的背信弃义和血腥杀戮,农民军清醒认识道投降朝廷是死路一条,只有顽强斗争下去才可能死里求生。农民军与明朝关系由是日益尖锐,而这也反过来加速杨鹤招抚政策的破产。但另一方面,在其它地区经常出现的农民军先佯装归降,待养精蓄锐后重新复叛的情况却从未在洪承畴治下发生过,这不能不说是洪承畴的先见之明。不仁不义也好残暴成性也罢,洪承畴毕竟“剿贼”有方且战绩卓著,很快便在朝中声名鹊起亦为天下瞩目。就连崇祯帝也对洪承畴的杀降暴行大为赞许道,“贼势獗甚,招抚为非,杀之良是”。得到皇帝亲口赞誉和赏识洪承畴大受鼓舞,自此后更是肆无忌惮地向农民军举刀屠戮。

明末农民大起义最先迅速燃起于陕西。随着起义蔓延势头愈发汹涌迭起,很多陕西农民军渡过黄河开始向对岸山西发展势力,别看波及地域扩大但陕西仍还是农民军重要活动区域。由于入寇京畿一带的清军已饱掠而回,边防压力暂时减缓的明朝得以腾出手来专心镇压农民军。继任三边总督的洪承畴在调集各镇明军精锐后,首先挥刀砍向的就是陕西各地农民军。在明末大农民大起义初期阶段,散布于各地的农民起义多呈自发性和盲目性特点。虽然已渐现出“小并为大”的联合趋势可彼此间并无什么协同可言,这便给了明朝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可乘之机。另外在农民起义军草创初期,刨去少数几支诸如李自成的队伍能有较强战斗力。多数农民军因人员构成复杂混乱且大都没受过系统军事训练,也未经历过大仗洗礼,这都导致农民军作战能力严重缺乏。若仅凭借数量上的优势应对地方上那些腐朽无能的戍守明军还尚可,却很难敌得过真正有战斗力的明军精锐,以及像洪承畴这样极富文韬武略的名将悍帅。故而在洪承畴引军凶狠围剿下,留在陕西境内的农民军起义军俱都遭受到沉重打击。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十一月,谭雄部起义军两次攻入安塞,洪承畴命副总兵曹文诏围攻宁塞的黄友才部起义军。而他自己亲率总兵王承恩、副总兵李卑等前去攻打安塞的农民军。经过一番激战,总兵王承恩诱杀了谭雄等五位农民军首领。十二月,黄友才和刘五、郝临庵、可天飞等部农民军合兵围攻环县,环县知县自缢身死。洪承畴调甘肃总兵杨嘉谟、宁夏总兵贺虎臣奔袭环县,激战中农民军首领黄友才被官军火铳射杀。亦年二月,可天飞、郝临庵部起义军攻庆阳府城。洪承畴派勇将曹文诏领兵相救,结果农民军又被打得大败一千多人战死。四月,不沾泥、张存孟部农民军由西川出兵进攻米脂、葭州。洪承畴会同延绥巡抚张福臻、总兵王承恩等部再次大破农民军,农民军首领不沾泥和刘民悦被俘斩于绥德。七月,农民军首领混天猴为明军马科部斩杀于延水关。八月,洪承畴一面积极调军大肆进剿,一面又狡猾地派出间谍混入农民军中挑拨离间,成功唆使农民军互相攻杀。农民军可天飞部即被投降朝廷的农民军白广恩攻灭,作为朝廷树立的招安标杆白广恩此后深得重用并一路官升至总兵之职。十月,总兵王承恩进剿一座城、薛红旗部农民军。农民军首领一座城、薛红旗或被叛徒所杀或被明军击杀。十一月,临洮总兵官曹文诏率所部明军进剿至凤凰山,农民军首领郝临庵、独行狼一同为叛徒杀害,所部农民军投降。阴险毒辣的洪承畴担心降人造反,便从投降农民军中挑出四百名“狰狞慓悍者”,其余人员全部予以无情杀害。至此陕西境内农民起义基本上都被洪承畴残酷镇压下去,据明朝统计,陕西农民军被杀者达三万六千六百余。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