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五入中原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39章五入中原

议和争执暂罢后朝中主战派全面占据上风,积极主张抗清的强硬派将领卢象升被擢升为新任兵部尚书。作为武将卢象升热血忠君护国心切,我们不能苛求他能对形势和战略把握得张弛有度。但卢象升的激进抗清主张,确实跟崇祯帝在决策层面上态度不明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崇祯帝虽然有意与清朝议和,可在朝议中却并无支言片语支持主和派大臣,给群臣留下不愿议和的深刻印象,卢象升也是在揣测圣意后方才誓死反对与清朝议和的。更为要命的是就因着崇祯帝优柔寡断,原本仅为政见不同的杨嗣昌和卢象升自后便站在彼此尖锐对立面上。

清军第四次入塞时,多尔衮、岳托引清军从长城隘口墙子岭大举突入。蓟辽总督吴阿橫力战不敌被清军俘杀,大明京师再次因敌情汹汹戒严。崇祯帝连忙诏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卢象升,携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京师,又任命卢象升督领天下援兵抵御入寇清军并赐其尚方剑。然而在启用主战派抗击清军同时,崇祯帝私下里再度萌生议和的想法。大学士杨嗣昌、总监军太监高起潜揣测到圣意自然鼎力附和,不想崇祯帝暗地议和的消息还是不慎走漏风声,朝中主战派与主和派也再度激烈对峙起来。面对朝臣非议和质疑,优柔寡断的崇祯帝一如既往不肯站出来承担责任,还忙不迭地向群臣表示自己没有打算议和。竭力撇清关系和责任同时,崇祯帝犯一个严重低级错误。千不该、万不该,他派卢象升和杨嗣昌、高起潜一同出征。因为经过此前战和争议,卢象升已同杨嗣昌、高起潜二人闹得不可开交彼此视如寇仇,三人是不可能同心同德携力共抗清军的。无论是出于对臣子保护避免股肱相争,还是为了指挥通畅及事权统一确保前线战事顺利,卢象升绝不应该和政敌杨嗣昌、高起潜搭配在一起。可不知为何崇祯帝偏偏就这么做了,如果崇祯帝不是蓄意为之,从中足见其领导组织能力有多么低下。这般错误的人员搭配也无异于宣判了卢象升死刑。

崇祯帝和杨嗣昌始终认为,现阶段清军入寇的目的不过是为掠夺人畜财物。而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却是要推翻大明王朝统治。正因如此崇祯帝在私下里继续让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同清朝暗地里接触,故而杨嗣昌、高起潜非常担心激进主战的卢象升会破坏掉崇祯帝的议和大计。当时奉诏起兵的卢象升正逢父丧,而他戴孝出征的义举也引得百姓群情激荡备受民众推崇。可卢象升越是激进主战,杨嗣昌、高起潜就越担心害怕。于是杨嗣昌、高起潜二人时时与卢象升掣肘,处处与卢象升为难。根据《明季北略》记载,卢象升到京师时杨嗣昌告诫他切勿浪战,但卢象升根本不以为然赶至昌平伊始就向勤王各路兵马下令,十月十五日夜袭清军大营且参战明军务要“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杨嗣昌、高起潜得知此事大惊失色,在二人竭力阻挠下夜袭未能成行。又据《明史》记载,卢象升名义督天下兵,可监军关宁军的高起潜就是拒绝听命于卢象升。崇祯帝见前线指挥员闹得如此僵直便听从杨嗣昌上谏,改任内阁首辅刘宇亮节制天下援军,而卢象升只被允准统领自己带来的两万官兵,杨嗣昌又继续作梗将卢象升麾下本已不多的兵马分给兵部尚书陈新甲一半。虽然屡遭自己同僚算计但卢象升矢志抗清的坚强意志并未动摇,到达保定后卢象升即命诸将分道出击于庆都与清军展开大战,双方互有杀伤。杨嗣昌见状随即以云晋有警为由,把总兵王朴部兵马从卢象升手下调走。并指使保定巡抚张其平拒不给卢象升所部发粮饷,而各地镇官也都观望不肯相救。就这样卢象升麾下只剩下五千残卒,且还严重缺粮缺饷只能饮水充饥。

面临内外交困双重险境,坚定不移的卢象升仍旧不为所动,率领着饥疲不堪的官兵继续进兵夜宿于野外。闻悉卢象升境况后,卢象升曾任职的大名、广平、顺德三府父老齐叩军门,请卢象升率部转驻大名、广平、顺德三府同时也可待机克敌。三府父老表示三府百姓愿誓死助卢公抗敌,切不可再冒着“奸臣见嫉”、“只臂无援”的风险去白白送死。卢象升为三府父老的恩情义念感动得泪流满面,但他深知清军铁骑正汹涌而来战势益趋紧急,而且朝中“奸佞”又必欲致其于死地。如若卢象升真得移师三府,势必会将祸水引来连累三府百姓。故而卢象升含泪拒绝了父老之请(《明史》记载,“象升提残卒,次宿三宫野外。畿南三郡父老闻之,咸叩军门请曰:‘天下汹汹且十年,明公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先。乃奸臣在内,孤忠见嫉。三军捧出关之檄,将士怀西归之心,栖迟绝野,一饱无时。脱巾狂噪,云帅其见告矣。明公诚从愚计,移军广顺,召集义师。三郡子弟喜公之来,皆以昔非公死贼,今非公死兵,同心戮力,一呼而裹粮从者可十万,孰与只臂无援,立而就死哉!’象升泫然流涕而谓父老曰:‘感父老义。虽然,自予与贼角,经数十百战未尝衄。今者,分疲卒五千,大敌西冲,援师东隔,事由中制,食尽力穷,旦夕死矣,无徒累尔父老为也。’”)。百姓们听完立时“号泣雷动”但见卢象升执意抗敌赴死,纷纷拿出家中仅存口粮或一斗粟,或一升枣请“公煮为粮”。仗赖百姓自发捐出的粮食,卢象升及部下们终于吃了顿饱饭继续寻敌作战。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率部进至巨鹿贾庄,这时其与清军距离已近在咫尺,而大太监高起潜坐拥关宁军数万精锐驻于鸡泽,仅距此地五十里。卢象升急忙派遣新遭杨嗣昌贬斥的朝中主战派大臣,现正在自己军中效命的杨廷麟赶赴鸡泽。哀求高起潜赶快出兵救援并分拨些粮饷,可高起潜就是置之不理。得知援兵粮饷俱不至后,卢象升军中全都失声哭泣,不久卢象升率部进至蒿水桥与数万清军遭遇。清军铁骑旋即一拥而上,将卢象升部团团锁困达三重包围。第二天双方展开激烈决战,此时卢象升所部多日里仅靠掺杂冰雪为食,空腹奔走千里之遥不说且还未尝一饱,但依然众志成城未有一人叛走。卢象升知道此战不免殒命疆场,他走出军帐向众将士跪拜道:“吾与将士,共受朝廷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听闻此言全军将士无不涕泣皆不忍仰视,并立誓要与清军决一死战。史载,两军殊死血战卢象升“督兵疾战,呼声动天”。明军战至“炮尽矢穷”时部将劝卢象升突围,卢象升深知倘若败北必遭同僚罗织罪名,故而他厉声回答道,“我不死在疆场,要死在西市(京师刑场)吗!”最后卢象升亲手格杀清兵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英勇战死,时年三十九岁。卢象升部下杨陆凯惧怕清兵残破卢象升遗体,便伏其尸上背负二十四矢而死。见主人为国捐躯,卢象升身边的忠仆顾显不肯偷生亦殉难从死。卢象升麾下五千官兵几乎尽覆,只有杨国柱、虎大威等侥幸突围得脱。高起潜闻听卢象升全军战殁吓得拔营就跑,结果慌乱中陷入清军埋伏被打得大败随后更加仓皇逃窜。自此始明军再不敢与清军接战唯是远远尾随而行。

卢象升及所部官兵捐躯殉国,因高起潜坐视卢象升孤军覆没而不救,时人多恶之。至于执意迫害卢象升的杨嗣昌也被时人所痛骂。但在笔者看来,高起潜不过一个依附皇家的阉奴。其所以附和议和完全是在听凭皇命、恭顺圣意。而杨嗣昌则不然,杨嗣昌无偏无党也不是屈膝投降的阿谀之辈。他与卢象升都抱着入世救国的心志,二人之间的严重分歧也只是政见不同而已。须知人性十分复杂即没有完全的奸人,也没有完全的好人。诚然在杯葛迫害卢象升一事上杨嗣昌手段毒辣用心歹毒,确实该受到世人和历史的严厉谴责。但杨嗣昌和卢象升的矛盾最终激化到不可调和地步,难道大明王朝的掌舵人崇祯帝不该负主要责任吗!杨嗣昌执意主和是暗奉崇祯帝旨意,卢象升率兵出征抗清也是谨遵崇祯帝诏令。正是崇祯帝前后抵触自相矛盾的决策指挥,才使得明末一代“战神”卢象升悲壮陨命疆场。很多人认为,崇祯帝有借杨嗣昌、高起潜之手故意除掉卢象升的嫌疑。对于此种观点笔者并不认同,崇祯帝向来非常器重对朝廷忠贞不二且还战功卓著的卢象升。从此前擢升卢象升为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再到后来清军第四次入塞时崇祯帝首先想到让卢象升去领兵抗敌,无不体现出崇祯帝对卢象升的信任和认可。况且崇祯帝若真想害卢象升完全可以找其它理由治罪,或者干脆雪藏令他退仕丁忧。这样即可留住一员猛将可供日后使用,也犯不着在前线连吃败仗还附带折损了一干精兵强将。即若如此那崇祯帝为何执意要让卢象升与杨嗣昌、高起潜搭手出征哪?笔者认为,首先崇祯帝想借此举动来安抚朝中的主和派;再有就是他还偏执地认为,这样搭配可以减轻清军入寇造成的威胁和损失,并能达到以战逼和、以武促和效果。只是崇祯帝全然疏忽了卢象升、杨嗣昌、高起潜三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对立。结果崇祯帝不仅没得到好,反倒白白折损一员难得大将。由此可见,卢象升枉惜战死归根结底还是崇祯帝极端昏聩暗昧导致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