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五入中原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38章五入中原

再说崇祯帝的刚愎自用和昏庸无道以及他在指挥决策上的种种严重过失。崇祯帝有他难能可贵优点,比如:勤奋节俭、不好女色等等,这在明朝中后期帝王中确属罕见。但他性格上同样有着致命缺点,为人猜忌多疑不会识人用人,做事刚猛苛刻还很片面极端。这些缺点归根结底源于他过度自负和刚愎自用的性格,其实对于志大才疏的崇祯帝而言,明末纷繁复杂且严峻异常的国内外局势根本就不是他能驾驭得了的,但这并不妨碍自以为意的崇祯帝继续他的固执己见。清军入塞期间,崇祯帝接连做出三大不智之举直接导致战场态势不断恶化。

其一、猜忌文武、宠信宦官。崇祯帝登基伊始,立即着手铲除盘踞朝堂多年的阉党集团。但为巩固皇权以及对抗朝中势力庞大的文官集团,崇祯帝随后又开始培植效忠于自己的宦官势力。出于对军权的控制崇祯帝延续明朝历代皇帝做法,坚持派遣太监至军中充任监军。作为皇帝代表监军太监在军中位高权重,统兵将帅不敢有半点得罪反要凡事讨好。前文典型例子,墙子岭监军太监邓希诏摆寿宴,守将总兵吴国俊、蓟辽总督吴阿衡哪个敢不到,全都得鞍前马后小心伺候着。作威作福还都是小事,这些监军太监们不识兵戈不懂军务,往往还贪生怕死贪功妄为。弄得军中令出多头事权不一,而统兵的文武将帅们反倒被捆住手脚难以运筹指挥。眼见凶悍清军屡屡入塞疯狂杀掠,崇祯皇帝依然不给军中将帅释权使其可以放手指挥,而是一如既往地派监军太监到军中指手画脚碍人碍事。明朝方面不乏有识之士看出此中严重弊端,可崇祯帝就是不肯听劝。河南道御史金光宸上疏参劾请求罢免“内臣督兵”。结果崇祯帝勃然大怒召集朝臣厉声叱责金光宸,又命锦衣卫将金光宸褫夺冠服打入诏狱。正巧外面狂风大作雷声轰鸣闪电掠过御座,吓得崇祯帝心惊肉跳以为触怒了天威方将金光宸释放。

其二、苛责过甚、纲纪不明。为君者理当赏罚分明以激励正气鼓舞人心。反观崇祯帝则不然只要明军见败于清军,崇祯帝也不分青红皂白和是非曲直,任意处置甚至残酷杀戮涉事官员只为发泄私愤。清军第二次入塞时,皇太极曾大举进攻明边重镇大同,明朝急忙调遣正在河南围剿农民起义军的总兵曹文诏赶赴大同迎敌。曹文诏号称明朝崇祯年间的第一良将,素来以勇毅智果而著称。在曹文诏英勇指挥和顽强抵御下,废驰许久的大同城硬是顶住了皇太极数次猛攻未被攻陷。然而在清军被迫无功而返后,腐朽黑暗的明朝不仅未给曹文诏论功反将其治罪!尽管明朝在此役中损失算是历次清军破边入塞最轻得的一次,但崇祯帝仍就大发雷霆。既然天子发怒,那就得杀人见血供天子泄恨。秉承崇祯帝旨意,此役中抗敌不利的官将被全部治罪。曹文诏及总督张宗衡虽说守住城池但因损失较大,故而也被罗入治罪之列。

崇祯帝的无端苛责实在太过荒唐!因为明朝北边防务早就废弛许久,以当时清军之强悍且还在皇太极亲临督战下,曹文诏能够坚守重镇大同不失实属难能可贵的大功一件。可昏聩的崇祯帝就是功过不分是非不明!就这样曹文诏、张宗衡和巡抚胡沾恩都被一同定罪充军。幸亏山西巡抚吴生生以曹文诏知兵善战为由上疏崇祯帝为他求情,再加上农民军日渐壮大,明朝方才改任曹文诏为援剿总兵官让他立功赎罪。崇祯一朝无过受罚者又何止曹文诏一人。上文提及的陈弘绪虽说抗下万难坚守晋州击走清军,最后不也落个官降二级贬谪湖州下场吗!

其三、昏庸无能、领导无方。泱泱大明掩有亿兆苍生,岂能寻不出几个可保国安邦的名臣将相。继辽东三杰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之后,明朝方面又相继涌现出洪承畴、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曹文诏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杰出军政人才。尤其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以上诸官将都曾立下过赫赫功勋。然而任何一个团队要想事业成功光有堪用之才是不够得,因为除了要有合格称职的员工外,团队领导核心也必须要有良好的决策指挥能力。十分可悲的是,大明王朝最高统治者崇祯帝偏偏就是个志大才疏眼高手低的主儿。作为团队领导核心崇祯帝缺乏带领团队对抗危机的能力,他即不具备清醒敏锐的判断力也无有高瞻远瞩的决策力。当大策方针出现失误导致事态陷入困局和逆境后,崇祯帝又欠缺团队领导核心所必需的胆魄和担当,更不能做到打破僵局突破束缚推倒重来。再加上崇祯帝还不善于组织管理和人士安排任用,亦不能鼓励人心凝聚团队,胸襟又十分狭隘动辄推诿于他人。这便导致了崇祯帝麾下能人虽多却都相互猜疑不能休戚与共,手下猛将虽广但都人心涣散难以齐心戮力。这些名臣将相即便能力再卓著彼此间甚至往往不能相容。结果在无休无止的内耗中讧得名臣喋血将相殒命。明末杰出将领卢象升的惨死,就是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勾心斗角最为典型例证。

杨嗣昌是明兵部右侍郎、三边总督杨鹤之子,万历年间进士出身,为人能力卓著才略尤为超群。崇祯帝尚为信王时就曾读过杨嗣昌撰写的《地官集》等书,并盛赞杨嗣昌才华横溢。阉党专政期间杨鹤遭罢免,杨嗣昌也称病退隐,但随着崇祯帝继位杨鹤、杨嗣昌父子又被先后起用。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兵部尚书张凤翼“惧罪饮药”而亡,崇祯帝便擢升杨嗣昌为新任兵部尚书。崇祯初年,明末农民起义的抗争浪潮还只能算是微渺星火,但此时已经迅燃为燎原烈火炽焰冲天。流动于中原大地的几十万农民起义军接连攻城破地,杀戮贪官污吏王公贵胄。在明朝眼中这汹涌澎湃的农民大起义,可要比关外清朝更能威胁明朝统治,事实证明这个判断也是完全正确的。杨嗣昌出任兵部尚书后果然没有让崇祯帝失望,面对异常险峻的农民起义形势,杨嗣昌孑然不同于呆滞木讷束手无策的几位前任。凭借对内外形势了如指掌,敦本务实的杨嗣昌旗帜鲜明地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围剿策略。崇祯帝阅完非常高兴,还十分罕见地对杨嗣昌赞许道:“用卿恨晚!”正是在杨嗣昌行之有效的指挥下,各省督抚对农民军的围剿纷纷取得重大进展。农民军领袖刘国能、张献忠先后向朝廷投降,李自成也在潼关被打得大败,只剩十八骑狼狈逃亡商洛山,明末农民大起义暂时陷入至低潮。

如果说杨嗣昌是中央层面难得的军事统帅,那么卢象升就是威震疆场的常胜将军。卢象升系常州府宜兴人,自幼天赋异禀,生于江南却喜习骑射而且武艺娴熟。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考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大名知府、大名道等职。明末农民大起义蜂拥迭起后,卢象升于大名、广平、顺德三府招募民夫组建“天雄军”。自古以来大名府民风剽悍嗜勇尚武,当地民夫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兵源。卢象升招募来的兵勇彼此都是同村共里的亲朋老乡。在宗亲血缘和乡土情结纽带下天雄军的官兵们能够在心志上保持高度凝聚,打起仗来战斗意志也极为顽强。在内部组织及联系上,卢象升的天雄军和晚清曾国藩的湘军有着惊人相似。此外卢象升为将勇猛过人作战时总是身先士卒,治军时又能与官兵同甘共苦。一次军中曾绝粮三日,身为主帅的卢象升亦和士兵们三天不吃不喝。卢象升也由此深得将士们由衷爱戴,麾下官兵皆愿效死命追随。卢象升的天雄军也因敢打敢战作风凶悍而且战辄有功,得以与孙传庭的秦军,孙承宗、袁崇焕的关宁军并称为明末战力最强的三支军队。面对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卢象升率所部人马每每以弱胜强,把数倍、十数倍乃至数十倍与己的农民军打得落荒而逃。解救洛阳之战时卢象升曾一举击破三十万农民军,短短三年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领袖屡遭卢象升重创。因着卢象升战绩太过出神入化,被吓破胆的农民军对他极为忌惮惧称其为“卢阎王”,并相互告诫“卢廉使(卢象升)遇即死,不可犯”。

以卢象升之神勇,杨嗣昌之果智。只要二人能同心同德并力协作是完全有可能在对清战争中,力挽狂澜扭转明朝方面愈发不利态势的。可惜崇祯帝太过优柔寡断而且领导无方,杨嗣昌、卢象升两位矢志报国的名将悍帅不仅未能携手勠力抗清,反倒相互羁绊彼此视为仇雠。

当时明朝对内与农民军,对外与清朝同时激烈交锋。须知两线作战乃兵家大忌,明朝于内外两线间疲于奔命,社会经济和军事力量也日渐趋于双重崩溃。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明朝方面很多有识之士包括杨嗣昌在内都认为,宜当缓解明朝外部压力暂与清朝议和。清朝垂涎入主中原久矣即便议和成功也不可能持续太久,对于这一点杨嗣昌是心知肚明。但只要能争取数年时间,明朝便可集中全部力量消灭内部心腹大患,即已经燃遍中原各地的农民大起义,进而彻底扭转当下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故此杨嗣昌以“攘外必先安内”为由上疏崇祯帝力主与清朝议和。杨嗣昌为人无偏无党敦本务实又能勇于任事,而他上疏谏言的初衷也完全是针砭时弊为国出谋献策。再加上崇祯帝也早就有意与清朝议和,好去专心平息“中原群盗”。所以崇祯帝对杨嗣昌上疏非常欣赏,特提拔杨嗣昌为东阁大学士兼掌兵部事,命其入参机务。

但少数有识之士提出的中肯议和之请,却遭到朝中势力强大同时极其顽固守旧的文官集团强烈反对。一帮迂腐无能反不容真知灼见,整天空谈误国却标榜春秋大义的言官们,发疯似地弹劾着胆敢倡导与清朝议和的“始作俑者”杨嗣昌。当此敏感关头崇祯帝理应挺身而出,以帝王之尊力主改弦更张。可惜!腐朽僵化的文官集团势力太过强大,而暗弱的崇祯帝也无有皇太极那样除旧立新的胸襟胆识。虽说崇祯帝出面保住杨嗣昌还贬黜了坚决反对议和,且对杨嗣昌攻讦不停的黄道周等人。但崇祯帝碍于朝中反对势力强大,不敢再明确表态支持议和之请。与清朝和议也只得暂时搁置,可在崇祯帝心中却并没有就此断了与清朝议和的念想。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