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五入中原
清军第四次入塞时,明边各地镇守官将依旧没有吸取此前防守疏忽的惨痛教训。多尔衮、岳托率清军拟从易守难攻的长城险隘墙子岭破边突入。当时明朝在墙子岭驻有重兵把守,占据地利的明军只要守将指挥得当是完全可以阻遏强敌于险隘之下的。可当清军发起进攻时,守将总兵吴国俊、蓟辽总督吴阿衡正在给监军太监邓希诏祝寿,三人喝得酩酊大醉。墙子岭明军高级指挥员全都缺职离岗,导致明军因缺失指挥化成一盘散沙又如何能组织起有效防御!在清军猛然突袭下,墙子岭守军如落花流水般被轻易击溃。知闻清军杀进关内,总兵吴国俊、监军太监邓希诏吓得仓皇出逃。唯有蓟辽总督吴阿衡勇敢地率领部下跃马挥刀杀将回去,与攻入关隘的强敌厮杀在一起。吴阿衡与清军血战五昼夜最终力竭被俘,清军逼其投降,吴阿衡大义凛然道,“我生为大明将领,死为天国英灵,决不屈膝”。清军恼羞成怒将吴阿衡残忍砍去双膝,击落牙齿,拔掉舌头。于九月二十一日,又将英勇不屈的蓟辽总督吴阿衡杀害。
吴阿衡的确称得上是一条铁骨铮铮的硬汉。可作为一名战场指挥员,存在严重失职的吴阿衡就算不得合格了,即便他有与强敌血战到底的勇气也是无济于事。至于同样擅离职守且还贪生怕死狼狈出逃的总兵吴国俊,别看从战场上逃过一命但终究他还是死了,叫无比愤怒的崇祯帝给杀了。崇祯皇帝发起怒来必要杀人见血,可这又能有什么用!整个大明王朝已经腐败透顶又何止墙子岭一处如此。上至朝廷纲纪涣散废弛,下至地方懈怠散漫成风,这种歪风邪气弥漫于整个官场,岂是崇祯帝杀几个人就能整改得了的。多尔衮正是看透明朝腐朽无能,方才敢冒着孤军深入、兵力分散以及彼此间还难以协同配合的极大风险,将入塞清军拆为八路平布于广阔中原大地上齐头并推。同前文那些恪尽职守敢于同强敌死战硬拼的少数忠勇义士形成鲜明对比,各路清军兵锋所指明朝地方官将大多望风而逃。倘若明朝地方将官都能舍生忘死精诚团结守土御敌的话,连犯兵家大忌的清军又怎会在中原腹地这般撒野逞雄?
当多尔衮杀入山东血洗府城济南后又转掠山东其它地方时。崇祯帝震怒不息颁下严令,明军不得不有所动作。但奉诏督师各镇明军的堂堂首辅大学士刘宇亮,竟同先前张凤翼、梁廷栋二人如出一辙。只会统领各镇明军尾随清军而行,就是不敢向清军发起进攻。直至最后大学士刘宇亮也未命明军出击,老老实实地坐视多尔衮引清军经天津卫渡运河安然撤返辽东。
国家大敌当前如此危急关头,明朝官场倾轧党争恶斗的陋习却依然照旧丝毫不见收敛。别看大学士刘宇亮领兵御敌粥粥无能,但在耍官威摆架子上那可真是好争不让,实在威武不得。刘宇亮起初得知明朝大将卢象升战死,他连忙躲至安平。后又闻清军将至,贪生怕死的刘宇亮当即吓得面无人色再急忙撤至晋州躲避。晋州知州陈弘绪是个深受民众爱戴的贤能官员,他深知刘宇亮手下都是一群乌合乱兵,入城不能御敌徒会滋事扰民贻害匪浅。故此陈弘绪与百姓歃血为誓绝不放城外一兵入城。刘宇亮急于入城避敌,以阁臣之尊拿出令箭强命陈弘绪开城。但陈弘绪铿锵有力地回绝道,“督师出征是为御敌,现今大敌已至,督师为何避敌而去?若大军粮草不足,可以责问相关有司。但要入城,我陈弘绪不敢听命”。在晋州城下碰了一鼻子灰的刘宇亮勃然大怒,但因清军正往此处赶来,刘宇亮不敢逗留太久只得悻悻引军离去,同时也派人疾驰京城上疏弹劾陈弘绪。十一月,清军兵围晋州。知州陈弘绪先以大义激励军民而后又身先士卒,亲自登上城头率军民死守。时气温骤寒陈弘绪指挥城内军民往城墙上浇水,城墙上冻结一层厚厚的冰,滑而不能攀坚又不可破。清军猛攻数昼夜不能克取遂围城四十余日。期间陈弘绪始终吃住于城头与军民同甘共苦,又趁着弥天大雾,悄然率军民出城于卧龙岗成功偷袭清军。清军不堪其扰被迫解围撤去,阖城百姓也得免遭屠戮洗劫。
可怎奈陈弘绪敌得过凶悍无比的清军,却敌不过自己人背后暗算。在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宇亮恶狠狠参劾下,守住城池立下大功不过一个月,陈弘绪就被朝廷派来的锦衣卫逮捕随后打入大牢。陈弘绪被逮捕令晋州仕绅百姓群情激奋,上万言表为陈弘绪鸣冤讼屈。上千百姓干脆要求以身代替陈弘绪受罚,另外晋州大户仕绅纷纷捐出资财,委求在京王公贵胄营救运作。众人费劲一番周折,陈弘绪终从牢狱中被救出但官职降二级贬谪湖州。像陈弘绪这样能够在国家危难之际建树功勋的杰出人才是多么的难得啊!可智勇双全的英才不仅未能获勋受奖荣升重用,反却遭到无耻小人政治清算甚至锒铛入狱,无论换成任何人都会感到无比心寒。
那位不仅气量狭隘且还因私废公,丝毫不以天下社稷大局为重的刘宇亮,他也没能躲过官场上的同僚暗算。当清军撤返时大学士刘宇亮率领诸军尾随至天津,从始至终不敢出击驱敌。刘宇亮深恐皇帝事后找他算账,便推过于人弹劾天津总兵刘光祚逗留不前怯战畏敌。崇祯帝龙颜大怒,即命刘宇亮在军中斩杀刘光祚以儆效尤。偏巧此时刘光祚又在武清打了胜仗,若再以怯战畏敌罪由斩杀刘光祚,于情于理都解释不通,刘宇亮只得暂缓行刑上奏皇帝再议。正当刘宇亮在刘光祚案中反复不定之际,朝内早就想取刘宇亮而代之的政治势力趁机发难。出身阉党余孽的内阁次辅薛国观伙同兵部尚书杨嗣昌,合力向崇祯帝弹劾刘宇亮“出尔反尔,心中有祟,玩弄国法,对上不忠”。晋州陈弘绪事件发生后崇祯帝确已察觉到“宇亮不任事,徒扰民矣”。再经薛国观、杨嗣昌及其党羽一番煽风点火和不住推波助澜。崇祯帝顿时非常恼火,随即罢免了大学士刘宇亮督师及内阁首辅之职,将其削籍还乡。三年后,失权失势的刘宇亮抑郁寡欢而亡。于此番政斗中获胜的薛国观也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新任内阁首辅大学士。
清军第五次入塞时,一如既往地如入无人之境,明军也照旧一触即溃。依然是在崇祯帝严命下,明兵部从全国各地调兵遣将试图阻遏清军入寇,调集明军多达三十九万五千之众,堪为历次之最。但此时各地农民起义早就狼烟四起,天下百姓也已民心不附,动荡许久的明朝正在摇摇欲坠。面对清军再度大举入寇,明朝方面君无策、臣无谋、将无心、兵无志,明军规模就算再庞大又能有何用。上至高级将官,下至底层士兵既无斗志又无战意,谁都不肯替这个行将就木的腐朽王朝殉葬愚忠。于是乎出现了明朝各路援师“曾无一矢相加”的奇葩怪事。清军攻占临清,明将就远移营至威县;清军攻打河间,明朝援军就绕走山西;当清军进至青州、兖州一带时,蓟辽总督赵光忭干脆驻足于千里以外的良乡,“逍遥于无奴(清军)之地”始终不肯发兵驰击。而且明军对沿途百姓的骚扰劫掠丝毫不亚于清军,用文献话讲,即明军“所过一空”。就这样在明军刻意放纵下,入寇清军更是为所欲为,不仅虏获海量人畜财物还迟迟“迁延不去”。开春时节深入中原腹地的莒州,清军毫无顾忌解甲释鞍畅畅快快地修整一个月如同在清国一样。而与之对阵的明军连些许袭扰都不敢,实在是丢人到家啊!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四月,阿巴泰率领于内地饱掠的清军北返,期间再度逼近京畿。崇祯帝因之大为忧虑,时任内阁首辅的周延儒不得已自请督师前线。当时以靖南伯黄得功、山西总兵周遇吉为首,曾在镇压农民军和抗清战争中屡建功勋、表现优异的各路精兵猛将都被调集至通州,随时可以出战击敌。然而坐镇通州的周延儒就是不肯下令截击,正从京畿边上络绎经过的清军。每天从早到晚通州城门紧闭,明军一兵一卒都不得出,而周延儒则整日“惟与幕下客饮酒娱乐”。最令人唾弃的是,堂堂内阁首辅大学士竟在每日给皇帝的奏疏中谎编捷报,把崇祯帝诓哄得还以为周延儒天天都在打胜仗。殊不知直到清军即将全部撤出明边时,唐通、白广恩等将方才合兵于密云螺山向清军发起进攻,结果还被杀得大败而归。
纸里终究包不住火,崇祯帝最后还是知道了实情。遭人戏耍的崇祯帝暴跳如雷,下令赐死内阁首辅周延儒。作为东林党人周延儒于宦海沉浮三十年,每次执掌朝权必定大力启用东林同党。可在明末乱世,这帮自命清流的东林党人空谈误国倒还可以。可论到实干兴邦、保国安民那就差得太远了。更何况以周延儒为首的东林党人贪也贪过腐也腐过,也没见得有多“清流”。对于周延儒在通州前线宴饮无度和谎编捷报的荒唐举动。在笔者看来,实则是明朝国势江河日下积重难返而君命甚严又不能推却。周延儒苦于毫无应对之策,故此才会自暴自弃在那里整日借酒消愁。至于周延儒胆敢谎捷欺君,其初衷也不过是想能多苟活几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