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五入中原
十七世纪之初,以当时清军之骁勇、铁骑之雄悍、火器之威猛。放眼全世界都鲜有可与之相匹敌者,而这也正是清军终能驰骋中原大地一个重要原因。但正如***他老人家所言,“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当中原大地上清军铁蹄纵马横行,肆意践踏蹂躏烧杀掳掠时。太多太多的中原百姓不甘任由敌虏恶寇宰割,他们全无畏惧也毫不退缩,英勇顽强地站出来抗击武备精良的强大清军。用无私忘我牺牲和浩然英豪气概,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崇祯九年、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七月,清军第三次入塞时大举进犯定兴(今河北定州)。得知清军即将杀至,正闲赋于江村老家的明光录寺太常少卿鹿善继义愤填膺地说:“年来中原士大夫非望风而走,则髡发以降,某实耻之!”匆匆辞别父亲鹿太公后,鹿善继甚至等不及去与家人告别,就毅然离家与志同道合的乡绅们共赴县城,筹谋如何守城御敌。已是白发老者的鹿善继与知州薛一鹗共同组织军民,于定兴城抵挡清军整整六天。最终小小的定兴城还是被凶悍的清军攻破了,鹿善继年老体衰力战而不支终为清军俘获。清兵手持刀刃相胁试图逼他投降,但遭到鹿善继当即严词拒绝。鹿老先生还以满面凛然之色怒斥“提刀索衣”的清兵,嘲讽道:“天朝鹿太常衣,肯覆羯狗奴耶!”清兵恼羞成怒举刀就砍,可叹忠肝义胆的鹿善继身中三刀一箭而亡,终年六十二岁。明末清初史学家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明朝大厦将倾之际,鹿善继不惧强敌英勇抵抗以及宁死不屈的行径不过是,“犹捧一篑以塞溃川,挽杯水以浇烈焰”。对此笔者抱有完全不同看法。诚然鹿善继为之尽忠效死的明朝最终还是无可避免地灭亡了,可鹿老先生舍生取义时所展现出的满腔爱国豪情,却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永不退色的瑰宝,也是留给中华后人一笔永恒财富。鹿善继虽死,但他那尽忠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爱国情怀,同时也将永为后人们崇敬景仰。
崇祯十一年、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十一月,清军四次入塞期间,一路清军在连克良乡、涿州等城后径直侵至河北高阳。高阳是明前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同时也是明末辽东三杰之一的孙承宗家乡。孙承宗遭言官弹劾而被迫辞官离朝,此后一直在高阳老家颐养天年。本无守土职责且年事已高的孙承宗听闻清军杀来,并没有像很多达官贵人那样吓得连忙出逃避祸,而是坚定决绝地率领全家子孙并与城中百姓合力拒守高阳城。奈何高阳土城矮薄兵备不足又无外援可倚,哪能经得起清军没日没夜连续围攻。经过三天艰苦抵御,高阳城内炮尽石竭终被清军攻陷。抱定必死之心的老臣孙承宗不顾清人一而再三威逼利诱,最后以身殉国。
孙承宗门生,也是明末东林党领袖之一的钱谦益。在其著作《初学集》中详尽记载了座师孙承宗于高阳殉难时的种种英豪义举。高阳城破清军蜂拥而入,孙承宗见势已不免本意殉国成仁但因自杀不及而被清军俘虏。清军官兵岂会不晓得孙承宗往昔威名,他们自然不敢随意处置,两名清军将领连忙押挟孙承宗至城南三里圈头桥清军大营。清军统领于中军大帐内恭请孙承宗上座,尊称其为孙宰相。孙承宗却极为不屑地箕踞于地,对着笑脸恭维的清军统领破口大骂道,“低贱的狗奴才,快点杀了我”。旁边一员清将赶忙好言相劝,“我大清知人善任厚待士人。孙公何不归顺大清,辅佐我大清成就宏图大业,干嘛要替气数将尽的明朝白白效死哪”。孙承宗听完勃然怒斥道,“我是天朝大臣,城亡与亡,不过死而已!无需多言”。另一员清将见状说,“不投降也行,只要交出金银就可赎命不死”。孙承宗厉声复骂道,“狗奴才,难道没听过,天朝孙阁老清廉没有金银吗!”孙承宗让清人以苇席盖地,他朝着京城方向叩头三拜,然后叱令两员清将用绳索将其缢杀。孙承宗死去清军将领相顾叹息,嘱咐一个被掳老妇,“这是孙宰相遗体,你定要好好照看”,不久清军拔营而去(《初学集》:“二酋挟公至城南三里圈头桥老营,酋首拥公上座,呼孙宰相。公趺坐大骂臊狗奴,胡不速杀我?一酋汉语者曰:‘北朝识好人,待士厚,相公胡不归北朝,辅佐大业,而徒为南朝死?’公叱之曰:‘我天朝大臣,城亡与亡,死耳!无多言。’一酋曰:‘不降,胡不出金银赎死?’公复骂曰:‘臊狗奴,真无耳者,尚不知天朝有没金银孙阁老耶?’公令以苇席盖地,望阙三叩头,叱二酋持缳速缢。既绝,酋相顾叹息,嘱所掠老媪:‘此孙宰相尸,可善视之。’乃拔营而去”)。十五日,明监军太监高起潜率兵马姗姗赶到高阳。在向百姓了解情况后,监军太监高起潜赶忙收敛起孙承宗遗体哭而拜之。同时又将孙承宗英勇殉国的消息上奏朝廷。
孙承宗英勇捐躯成仁,即便他的敌人清朝也给予他极高评价。在清朝官方编纂的《明史》中清人不无感慨地颂赞孙承宗,“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换言之在清朝看来如果明朝真得能够善用孙承宗的话,纵使明朝不能收复辽东旧土,那也足可确保内地安守无虞。可惜!老英雄空有满腔韬略却无用武之地,一心忠贞报国反倒落个壮志未酬。孙承宗的悲哀和不幸不正是明朝末年世道昏暗的最真实写照吗。
困守高阳孤城的明末一代名臣孙承宗不屈殉难如愿舍生取义,而孙承宗留于城内的家人也几乎遭至全灭。高阳城破时孙承宗曾让家人各自逃生,可孙氏家人都不肯走。孙承宗之子五人、孙六人、从子孙八人尽皆与清军力战而死,孙氏“妇女童稚争先就义者”三十余人,阖家满门无一降者。战后据监军太监高启潜奏报,孙承宗留于高阳的家人中“子孙男妇内外亲口皆死,止逃一六岁孙及其母”。孙承宗另有一子因于外地做官,这枝孙氏血脉方终得以避过此次劫难保留延续下来。观孙承宗四代宗亲矢志抗敌英勇不屈之义举,真不愧为满门忠烈。视孙氏阖族志士捐躯殉国慷慨赴义,也实乃昏暗无道的明季乱世中一曲凄断人肠的悲歌。
其实大明忠义之士又何止鹿善继、孙承宗二人。明朝方面在清军屡次破边入塞时尽忠职守矢志抗敌,同时又能以身殉难的志士仁人实在太多太多。这里仅以清军最后两次破边入塞为例,清军第四次入塞时,深州知州孙士美竭力抗敌整整三日,城破后宁死不肯降敌的孙士美于角楼自刭而亡,孙士美老父孙讷亦自缢,一家殉死者十三人。滕县知县吴良能在城池将破时尽杀家属,在向母亲跪拜诀别后吴良能转身复与清军厮杀,直至力竭英勇战死。清军破济南时,防守济南的山东左布政使张秉文率城中军民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中箭阵亡,张秉文的妻妾不肯受敌羞辱全都投大明湖殉难,家中侍婢十多人亦投湖自尽。清军第五次入塞时,天津参将贺秉钺扶父亲灵柩回乡发丧,途经临清恰巧碰上清军攻城,贺秉钺不愿避躲遂与临清军民一并抗敌。城遭敌破贺秉钺继续与清军巷战,搏杀终日被执死。河间府知府颜胤绍举家参与守城,河间城陷颜胤绍自焚而死。清军大举围攻兖州,兖州知府邓籓锡劝鲁王捐些家资助守,鲁王贪婪短视就是不从。不久兖州被清军攻破,鲁王死有余辜,可尽忠职守的知府邓籓锡被清军俘获,因宁死不降而遭杀害,邓籓锡妻妾子女随之投井自尽殉国殉夫。和邓籓锡一同死守兖州的监军参议王维新,与攻入城内的清军格杀不止最后身中二十一创乃死。清军克取顺德,顺德知府吉孔嘉英勇战死,自吉孔嘉以下府县官员及家属俱遭清军屠戮。临淄知县文昌时与训导申周辅并力守城,抗敌不成文昌时举家自焚,周辅亦殉难。
前仆后继舍生取义的大明英烈们,用自己伟岸身躯、忠贞气节还有宁死不屈的英魂,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篇章。中华儿女每每读史于此透过悲愤凄冷的血色朦胧,一股奋发豪迈的爱国挚情便会油然而生,径直穿越古今激荡澎湃着后世人心。无论时光如何流逝,先辈英烈们保家卫国抗争不屈和取义成仁的种种壮举,都将永为中华儿女永远称颂敬仰。
除了舍生忘死无畏强敌与牺牲的英烈,中原百姓中还涌现出很多智勇双全的志士仁人,在反抗清军烧杀劫掠的战斗中给予入寇清军以狠狠打击。第二次入塞时,皇太极率军猛攻九边重镇大同,明将曹文诏在居于明显劣势境况下死死坚守大同城,硬是顶住了清军排山倒海般猛烈攻势。虽然大同之战中明军损失不轻,但因曹文诏的坚守迟缓了清军入寇脚步,皇太极最后只得率军草草而退。此次入塞也是清军战果最少,明朝损失最小的一次。第三次入塞时,清军刚入居庸关便遭驰援而来的明大同总兵王朴所部遥击,不曾防备的清兵被斩杀一千一百零四人,又有一百四十三人被俘。清军进犯涿州时在明朝军民英勇抵御下,清军又损失二百余人。第五次入塞时,馆陶军民探索出一套抗敌守城新战法,军民于垛口以钩刀相互配合将登城清兵纷纷钩腿砍毙,清军死伤惨重饮恨败离。清军攻打潍县时巡抚张尔忠“病躯木床,卧当矢石”,全城百姓也一心竭力抗敌,“老幼妇搬运砖石财米,木石尽,拆房助,炮子尽,碎锅酬”。在潍县百姓英勇抵御下清军知难而退转攻它处,潍县百姓也免了兵革祸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