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改号大清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31章改号大清

收服漠南蒙古为皇太极的千秋帝王大业打开一个极为有利的崭新局面。首先,后金(清朝)的人口、兵源、税收都得到大幅提升国力越发强大。尤其消灭蒙古方向的劲敌察哈尔部林丹汗,等于扫清了后金同明朝战争的最大后顾之忧,皇太极从此就可安心攻明。其次,后金(清朝)收服漠南后明朝随即失去北面屏障,后金由明边长城入塞的通道被打开。史学家蔡东藩称:“至察哈尔折入满洲,长城以北皆为满洲所有,明已防不胜防。虽无李闯之肇乱,而明亦不可为矣”。可叹崇祯帝连唇亡齿寒的道理都不懂!当明朝陷入“国计愈困,边事愈棘”的逆境时,不知短视的崇祯帝是否会懊悔当初他对察哈尔蒙古坐视不救!再次,后金(清朝)收服漠南蒙古同样对漠北蒙古、漠西蒙古产生深刻影响。鉴于察哈尔蒙古对抗强大后金(清朝)结果招致灭亡的教训。漠北喀尔喀蒙古、漠西厄鲁特蒙古纷纷遣使与后金(清朝)修好。自崇祯八年、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漠北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遣使卫征喇嘛等向后金(清朝)纳贡。崇祯九年、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于盛京继皇帝位后,漠北喀尔喀三部的车臣汗、札萨克图汗和土谢图汗又相继遣使进贡上表。皇太极规定漠北喀尔喀三部每岁须向朝廷进献“九白之贡”(即贡白马八匹,白驼一头)。这标志着漠北喀尔喀蒙古与清朝正式建立臣属关系。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漠西厄鲁特盟主和硕特固始汗也遣使盛京(沈阳),进献马匹方物以示归附修好之意。无论同漠北喀尔喀蒙古确立臣属关系,还是同漠西厄鲁特蒙古进一步密切双方往来,这都为日后清朝进取整个蒙古地区奠定重要基础。

作为一名明清时代最为杰出的帝王,皇太极的雄心壮志可不会仅仅拘泥于统一东北、称雄塞外草原,入主中原乃至进取整个天下才是他毕生梦寐以求的夙愿。然而皇太极深知两宋之际的“靖康之难”,带给汉人太多刻骨铭心般耻辱以及无法释怀的仇恨。为消除汉人打骨子里对女真人的抵触情绪,更为减少日后进取中原时所能遇到的阻力。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诏谕放弃女真族名,改族名为满洲(族),简称满族。其实更改族名只是雄心勃勃的皇太极一个锐意进取表象。尤其在得到象征“一统万年之瑞”的历代传国玉玺后,皇太极大喜过望更加笃定自己就是上天所选中的命世之君,是肩负统一天下重任的真龙天子。后金诸贝勒大臣也纷纷上表称贺劝谏皇太极顺应天意加冕称帝。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三月二十二日,以额哲为首的漠南蒙古四十九个贝勒齐聚于盛京(沈阳)。在黄教喇嘛主持下众蒙古贝勒敦请皇太极克成蒙古大统,恭恭敬敬献上“博格达彻辰汗”尊号奉其为蒙古人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四月十一日,皇太极又在诸贝勒大臣拥戴下举行隆重登基典礼。接受“宽温仁圣皇帝”尊号,继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国号为“清”。大清王朝自此正式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皇太极身份也由后金第二任大汗变成清朝太宗皇帝。

皇太极登基称帝时,凡清朝势力所及的地区或部族。不管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无不逢迎恭维去拍皇太极的马屁。可偏偏有一小国在这最为敏感的政治风口,硬是死活不肯开眼,生生把皇太极给得罪透了,这个作死小国就是朝鲜。早在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曾以武力胁迫朝鲜盟誓与后金约为兄弟之国。但朝鲜国王李倧始终以“小中华”自居,既拒不承认清朝正统地位,亦不准备履行此前签订的盟约依旧与明朝保持密切联系。朝鲜民间也蔑称清朝为胡虏,朝鲜人还公然越境偷采人参并在集市打死清朝人。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皇太极派遣使臣至朝鲜颁定贡额,朝鲜国王李倧态度生硬傲慢表示仅能给予清朝规定贡额的十分之一,又以非朝鲜特产为由拒绝献出金银等物。除了不肯纳贡外朝鲜国王还拒见清朝使臣,朝鲜官方也暗地继续资助明军、庇护打死清朝人的朝鲜凶手。再到后来朝鲜干脆终止同清朝互市又在两国边界积极整兵战备。朝鲜种种悖逆行径早就惹得皇太极龙颜大怒,有意再次兴师征讨朝鲜。只因尚有明蒙两个方向牵制,皇太极一时无暇他顾这才使得朝鲜暂免无事。

明崇祯九年、清天聪元年(公元1635年)二月,皇太极见国内外环境已经成熟,决心改元称帝。为求获得华夷共奉的政治效应,皇太极派遣英俄尔岱、马福塔出使朝鲜,要求朝鲜国王李倧派遣亲信子弟同满洲及蒙古诸贝勒大臣们共同“劝进”。在朝鲜国内激进派怂恿下,李倧拒见来使拒收国书还不知天高地厚地将使臣监禁起来。清朝使臣恐遭意外干脆夺马逃回,一路上朝鲜孩童纷纷向其投掷瓦片。因着登基大典在即皇太极仍然选择了隐忍克制。但在四月十一日登基大典上,满洲及蒙古诸贝勒大臣皆行三跪九叩大礼,唯独朝鲜派去贺春的使者罗德宪、李廓拒不跪拜大煞光景,即便二人遭到清人殴打也是宁死不肯弯腰。面对朝鲜使臣如此咄咄挑衅,皇太极非常气愤,十五日致书斥责朝鲜国王李倧命其悔罪并“送子弟为质”。否则皇太极威胁要亲自统领大军征讨。不成想还是在国内激进派撺掇下,朝鲜国王李倧强硬回函表示要与清朝对抗到底。李倧通令全国“兵革之祸、迫在朝夕”,号召忠义之士“各效政策,自愿从征,期于共济艰难,以报国恩”。至此两国关系完全破裂,一场大战无可避免。

经过充分准备,十二月二日,皇太极起满、蒙、汉十二万清军兵分两路大举进攻朝鲜。皇太极亲率右路清军;多尔衮、豪格率左路清军;另由清将马福塔、劳萨率前锋兵三百,佯作商人昼夜前行径直扑向朝鲜王京汉阳(即今汉城);多铎、岳托、尼堪等率数千兵马于其后接应。朝鲜不过边鄙小国向来嘴硬拳不硬,十四日,发现马福塔部清兵朝鲜王京守军连忙出城迎敌。别看马塔福所部只有区区三百却各个勇如神兵天降,干净利落地把出城接战的朝鲜兵全部歼灭,吓得王京城内哭声震天。根据《李朝实录》记载,朝鲜京畿之内“上下惶惶,罔知所为,都城士大夫,扶老携幼,哭声载路”。得知清军逼近王京,李倧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李倧一面遣使去郊外与马福塔交涉,一面趁机连夜从王京偷偷逃出。

朝鲜国王李倧不愿再逃亡江华岛,只将王妃、王子和诸大臣妻儿家小送往江华岛避难。而李倧自己率领朝鲜文武百官转往至地势险峻且城墙坚固的南汉山城躲避。据朝鲜人李肯翊的《燃藜室记述》记载,朝鲜国王李倧出逃时特别狼狈,“东官执鞚者亡走不见,急募人以从,东官手执策鞭之,由铜岘路出水门,城中士女跣足奔走,与大驾相杂而行,颠仆道路,哭声震天”。得知朝鲜国王李倧已逃,十五日,清将马福塔立即率部尾随追击至南汉山城。当时南汉山城有朝鲜守军一万八千之众,朝鲜守军数量虽多但怯懦至极不能击退城外区区三百清军。坐困城内的朝鲜君臣也全无退兵之策唯有抱头痛哭。十六日,紧随马福塔身后的多铎、岳托所部兵马赶至。五千清军旋即绕城立栅将南汉山城团团围困起来。作为清军此征出敌不意的奇兵,马福塔、多铎成功完成一剑封喉的突袭任务,将朝鲜君臣死死困于南汉山城。

清军先锋成功困死朝鲜君臣同时,清军东、西两路主力进展也极为顺利亦可堪称神速。自渡鸭绿江伊始两路清军即成破竹之势,一路上攻城拔地如入无人之境。十二日,皇太极率领右路军降郭山城,十三日,降定州。十五日,掠安州。二十四日,渡临津江。二十九日,清右路军已兵临南汉山城下。三十日,朝鲜王京汉阳陷落。而另一路由多尔衮、豪格统领的左路军先是于十日,克长山(岛)、昌州,败朝鲜数路援军后纵掠宁边城。紧接着清左路军轻取宣屯,得知朝鲜黄州总兵率领一万五千朝鲜军南下,意图驰援坐困孤城的朝鲜国王李倧。多尔衮领军连夜追杀最终歼灭这支南下勤王的朝鲜援兵。十九日,多尔衮率左路军往攻江华岛。清军摆出重型红衣大炮(注:清朝忌讳“夷”字,故而将红夷大炮改称为红衣大炮)临江齐发猛轰,随后再以八十艘小船满载清兵抢滩突入。面对清军强攻朝鲜水陆两军毫无斗志,朝鲜战船刚一接战便溃散四逸,朝鲜步兵也望风披靡。至二十三日,江华岛被清军攻破。见势已不免有些朝鲜大臣引燃火药自杀,结果炸飞岛上门楼。避于江华岛上的朝鲜宗室及大臣家属二百余人俱为清军俘虏。其中包括朝鲜国王李倧的王妃,还有他的两个儿子李淏、李濬。

为避免清军遭受无谓伤亡,皇太极没有强攻地势险要的南汉山城而是命令清军长期围困。眼见国王为清军围困朝鲜八道守军纷纷前来救援,非常可惜的是朝鲜军队战力实在太差,各路援军都为清军击败。其中仅双岭一战,清军就歼灭许完、闵泳、李义培率领的三万余朝鲜军,庆尚左兵使许完、右兵使闵泳战死,忠淸兵使李义培侥幸逃脱。但有个例外,全罗兵使金俊龙率领一万朝鲜军在光教山成功伏击清军,清军大将杨古利中弹身亡。只是金俊龙的小胜根本无益于全局,在清军凌厉攻势下金俊龙很快溃军而返。一来,在清军围困下南汉山城内粮草断绝,城中军民已经到了杀马充饥地步。二来,朝鲜各路援军皆败无有能突破清军重围入城救驾者。三来,黑压压的清军围城愈紧并动用几千斤的重炮轰击山城。炮弹所及之处看似坚固的城墙无不崩裂垮塌,吓得朝鲜国王李倧惊呼,“自古胡兵不习炮事,而今番则马、步、矢、炮,无不皆备”,“中原虽有大炮,而未闻坏城,今始见之”。四来,江华岛已被攻陷,朝鲜君臣妻儿家小都落于清军手中。李倧深知此诚大势去矣!未免身死国灭,只剩下委曲求全一条路可走。崇祯十年、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正月三十日,朝鲜国王李倧率群臣出南汉山城投降,还将朝鲜反清亲明最为坚决的三位大臣洪翼汉、尹集、吴达济绑缚献于清军。李倧脱去王服改穿青衣徒步前往三田渡清军大营,行三跪九叩大礼向皇太极伏地请罪。

皇太极赦免了朝鲜国王李倧,双方于汉江东岸的三田渡筑坛盟誓并签订《南汉山规则》。规定:朝鲜断绝与明朝一切关系,去明朝年号,缴出明朝颁与的敕印,改奉清朝正朔。朝鲜国王李倧派世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为质子。朝鲜每年进贡黄金百两、白银千两、水牛角二百对、貂皮百张、鹿皮百张、茶千包、白苎布二百疋、绵绸二千疋、细麻布四百疋、细布万疋、布四千疋、米万包。另有水獭皮、青黍皮、胡椒、腰刀、顺刀等物不等。每年三大节及喜丧等事朝鲜须行贡献礼,往来礼仪均照明朝旧例实行。除了朝鲜国王李倧世子李溰、次子李淏,诸大臣子弟亦要常驻盛京(沈阳)为质子。朝鲜自此正式沦为清朝藩属国,作为降附标志朝鲜屈辱地在三田渡树立“大清皇帝功德碑”(即三田渡碑)。此碑也被朝鲜人视为其民族史上最大耻辱,被绑缚的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三位朝鲜大臣被清军押回盛京处死。因为三人曾坚定持亲明反清立场,后世朝鲜人尊三人为“三学士”。在朝鲜俯首称臣后,崇祯十年、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二月初二,皇太极引军返还,朝鲜国王李倧出城十里跪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