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改号大清
后金军追击结束了,可察哈尔蒙古的苦难却并没有就此停住。林丹汗南渡黄河后,率领察哈尔蒙古残部及裹挟的鄂尔多斯部众进入广阔无垠的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榆林长城一线以北)。根据《明史》记载,由于辎重、牲畜、粮秣等物资尽失,林丹汗部众“食尽马乏,暴骨成莽”。《东华录》亦记载,林丹汗部众又饥又饿无以果腹,甚至出现“杀人以食,自相攻夺”的情况。很多部众耐不住饥寒交迫的侵蚀纷纷倒毙在浩瀚沙漠里,景象之惨烈令人触目惊心。另有很多部众难以承受这地狱般折磨纷纷调头转回归降后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四月,林丹汗的两翼大总官塔什海、虎鲁克寨桑投降后金。六月,巴达西寨桑等五个头目也率千余户投降后金。回想察哈尔部最为鼎盛时拥众三十余万,实力雄冠全蒙古之首草原各部谁不咸服。而今尚未与敌接战察哈尔部便仓皇逃窜途中还自行解体,真是叫人唏嘘不已!
好不容易走出可怕的毛乌素沙漠,林丹汗率幸存部众辗转进至青海大草滩并于永固城一带拥众落帐。稍稍缓过一口气的林丹汗又开始面临一个新难题,也就是在辎重畜群尽失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在陌生的新驻地生存下来。也只有先生存下来才有资格去谈重整旗鼓,去谈日后东山再起。为获取生存必需的粮食,早就与明朝撕破脸皮的林丹汗继续率领部众劫掠明边。仅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林丹汗就五次攻掠明边。崇祯七年(1634年),林丹汗又在三月、四月、五月间连续出兵攻掠。闰八月,林丹汗还曾率部和明朝三边总督洪承畴数次交手。
就在林丹汗变回“穷饿之虏”看似穷途末路之时。早已将其厌弃的上苍仿佛又良心发现再度垂青于他,给了林丹汗一次宝贵转机。因林丹汗笃信红教坚定反对黄教,崇祯七年(1634年),同样反对黄教的漠北喀尔喀绰克图台吉(却图汗),率四万部众赶至青海大草滩与林丹汗会合。对窘困多时的林丹汗而言,绰克图的到来无异于久旱逢甘霖、枯木又逢春。而且好消息还不止一个,不久林丹汗又与同样信奉红教的西藏藏巴汗、康区白利土司顿月多吉建立联系。因着共同宗教信仰,林丹汗、绰克图台吉、藏巴汗、白利土司月顿多吉四人结成“反黄教联盟”。“反黄教联盟”的建立给此刻陷于困顿的林丹汗带来宝贵的粮食、给养和外援支持。这着实让林丹汗欣喜不已似乎命运转机真的就在眼前。可就当林丹汗积极筹备重整旗鼓东山再起时,无情的上苍却又一次狠狠戏弄了他。崇祯七年(1634年)夏秋,正值盛年的林丹汗突然感染天花。没多长时间,北元政权末代大汗病逝于青海大草滩,时年四十三岁。矢志中兴大元的林丹汗在众人无比惊愕中,突兀地走完他富有传奇色彩却又坎坷不平的一生。
壮志未酬的林丹汗死后蒙古抗金阵营的最后一面大旗倒了,林丹汗身边最忠心的部下们也都作鸟兽散纷纷归降后金,一月之间就归降两万余人。林丹汗遗孀三福晋苏泰与其子额尔克孔果尔额哲率领察哈尔和鄂尔多斯两部所剩不多的部众,从青海大草滩恍恍荡荡地返回鄂尔多斯。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二月,皇太极得知情况立即派多尔衮、岳托、萨哈廉、豪格领兵一万,前往鄂尔多斯往寻林丹汗之子额哲。四月二十八日,后金军找到并包围察哈尔汗廷。眼见大势已去三福晋苏泰携其子额哲出营投降,同时献上从元朝承袭而来的历代传国玉玺。至此蒙古察哈尔部正式灭亡,延绵二百六十七年的北元政权也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察哈尔蒙古其它分支力量,包括:各领一部的大福晋囊囊(娜木钟)、斯琴图福晋、芭德玛瑙伯奇福晋等陆续归降后金。随着察哈尔蒙古灭亡,广阔无垠的漠南蒙古悉数并入后金版图。
女真金朝灭亡时蒙古人几乎杀光金朝完颜宗室男性,而那些不幸沦落到蒙古人手中的完颜宗室女眷更是百遭摧残蹂躏生不如死。整整四百年后依然是蒙古人同女真人之间生死较量,胜负双方位置却完全做了交换。作为一名杰出政治家,皇太极没有效仿昔日蒙元屠虐金朝宗室的种种暴行去戕害察哈尔汗廷宗室。反而将俘获的汗廷宗室视为上苍赐予他巩固满蒙联盟的重要礼物和宝贵契机。说来也很好理解女真人虽说骁勇善战但人口规模却非常小,尤其在与明朝这个庞然大物作战时后金每每都会感到异常吃力。为求弥补自身严重不足,自努尔哈赤起后金(清朝)历代统治者都刻意强调构建满蒙同盟,尽可能地将语言和习俗与己相近的蒙古各部绑在后金(清朝)战车上,这样便可形成满蒙两个拳头加倍力量去打击明朝。为拉拢蒙古各部为己所用,除了宣誓结盟,努尔哈赤及其子侄还与蒙古各部贝勒广泛联姻。通过频繁联姻,后金(清朝)在密切同蒙古各部族政治联盟同时,亦加强彼此之间政治从属关系。
现在往昔宿敌察哈尔蒙古已灭,整个漠南蒙古地区也全都归属后金所有。为消化这片新征服的广阔疆土,也为博得众多刚刚纳入统治的新属民效忠。皇太极急需用察哈尔汗廷宗室来充作怀柔漠南蒙古各部的政治手段,至于怀柔方法无外乎两种:联姻、封赏。首当其冲的联姻对象就是林丹汗留下的遗孀们。作为胜者战利品,林丹汗的妻妾们没有太多选择余地,陆续被皇太极和他的兄弟子侄们瓜分了。芭德玛瑙伯奇福晋最先成为皇太极的衍庆宫淑妃,而后林丹汗大福晋娜木钟也成了皇太极的麟趾宫贵妃,并为皇太极诞下一子一女。大贝勒代善娶了林丹汗女儿泰松格格为妻,贝勒济尔哈朗迎娶林丹汗三福晋苏泰,俄尔哲图福晋改嫁给皇太极之兄阿巴泰。而苔丝娜伯奇福晋则成了皇太极之子豪格的侧福晋。至于林丹汗遗留下来的子嗣们,皇太极同样给予其极高规格封赏。林丹汗长子额尔孔果洛额哲(简称额哲)被皇太极册封为察哈尔亲王,不仅如此皇太极还将自己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嫁给额哲。
林丹汗若在天有灵,得知自己的死敌皇太极会对自己家小照顾得如此无微不至,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林丹汗一命呜呼好歹躲开沦为亡国之君的羞辱,但他的子嗣们可就没这么幸运和福气了。作为亡国后裔即便拥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也抚慰不了额哲心中那难消苦闷与压抑。仅过六年尚很年轻的额哲病逝死后无嗣,皇太极又让林丹汗遗腹子阿布奈袭承兄长亲王爵位,并迎娶寡嫂固伦温庄长公主。三十四年后阿布奈的两个儿子布尔尼与罗布藏公然打出兴复大元旗号率众叛乱反清。但很快就被康熙皇帝平定,阿布奈两个儿子兵败被杀。作为惩戒不仅留质于北京的阿布奈被绞死,林丹汗所有男性后嗣也都被清朝斩尽杀绝以除后患。
天聪初年,皇太极将原属满洲八旗下的蒙古牛录,以及内外喀喇沁蒙古壮丁编成蒙古左右两旗。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皇太极又在原有蒙古左右二旗基础上再扩充为蒙古八旗。每籍设固山额真(都统)一人,梅勒章京(副都统)二人,甲喇章京(参领)二人,分统所属蒙古牛录(佐领)。由此开始,蒙古八旗与满洲八旗、汉军八旗一并成为清朝皇帝的亲军。
在统一漠南蒙古地区后,皇太极又在漠南蒙古推行盟旗制度。随着清朝对全国范围统治的确立,盟旗制度又被推广至整个蒙古地区(包括: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青海蒙古等地)。盟旗制度是后金(清朝)依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特为蒙古地区量身打造的行政管理体制。依照盟旗制度,清朝取消蒙古地区原有部族划分全都改编为旗。部众少就原部编为一旗,部众多就分为若干旗至十多余旗。作为蒙古地区军事行政合一的社会单位,盟旗制度中的旗分作总管旗和札萨克旗两种。总管旗又称内属蒙古,不设世袭札萨克,由清朝派遣官员直接治理。内属蒙古各旗以副都统、散秩大臣或总管等为旗长,其下设有参领、佐领、骁骑校、护军校、前锋校等官吏。行政隶属上内属蒙古各旗隶属于将军、都统、驻札大臣或行省,同时亦归理藩院旗籍清吏司、典属清吏司监管。清代漠南蒙古中地位举足轻重的察哈尔八旗、归化土默特左右两旗及热河额鲁特一旗,都属于由朝廷派遣官员直接管辖的总管旗。
除了总管旗大多数蒙古旗为札萨克旗,又称外藩蒙古,归由清朝理藩院负责监管。外藩蒙古设有允许世袭罔替的札萨克,职位由清朝任命旗内立有功勋的蒙古王公担任。各旗札萨克依照清朝赋予的权限管理本旗旗务。包括:处理旗内行政、司法、税收、科派差役以及旗属官吏的任用和牧场调整等。但各札萨克在行使职权时必须接受上级机构监督,札萨克之下另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作为清朝任命的官员,各蒙旗札萨克袭爵袭职、革爵黜职等要务皆由清朝皇帝亲自执掌,皇帝通过理藩院对蒙区各旗札萨克发布号令。外藩蒙古又分内札萨克蒙古、外札萨克蒙古。内札萨克蒙古主要指归附较早的漠南蒙古各旗札萨克。内札萨克蒙古与同属漠南蒙古的察哈尔、土默特等内属蒙古演变成日后的内蒙古。外札萨克蒙古则指除内札萨克外归附较晚的各旗外藩蒙古。主要包括:外喀尔喀四部蒙古、西套蒙古、科布多所属各札萨克旗以及青海、新疆地区的蒙古各旗。清代外札萨克蒙古由理藩院典属清吏司与柔远清吏司管理。狭义上外札萨克蒙古亦可专指外喀尔喀四部蒙古,即土谢图汗部、赛音诺颜部、车臣汗部与札萨克图汗部。外喀尔喀四部蒙古后来演化为现今外蒙古。盟旗制度中除总管旗、札萨克旗外,清朝还会在大寺庙领地划设喇嘛旗,这些喇嘛旗与札萨克旗在级别上平行彼此互不干预,自行管理领地内行政、司法、税收等事宜。
为分散蒙区各旗札萨克手中权利,制衡相对较为独立的札萨克旗。清朝特意在蒙区各旗之上设立盟一级行政机构,作为朝廷对蒙区各旗的监督部门。蒙区若干个旗组成一个盟,每盟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盟长、副盟长皆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择选,经清朝皇帝任命后兼摄,同时理藩院颁给其印信。盟长只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亦无权擅自发布政令,相当于各旗札萨克与清朝朝廷的中间人。按清朝规定每隔三年,各盟都要在指定地点,“简稽军实,巡阅边防,清理刑名,编审丁册”。盟下札萨克如有不法或叛逆,盟长有责任随时向朝廷告发。遇有战事各盟盟长则须带领所属各旗兵丁应诏出征。因蒙区各盟并无行政实权,所以各盟一切重大军政事宜仍归由朝廷理藩院裁决。而蒙区各盟的地方性事宜,则归属相关地区朝廷官员负责处理(例如:设置于地方的将军、都统和大臣)。
我们再说回皇太极收服漠南蒙古诸部,陆续在漠南地区划设四十九个旗,同时设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等六个盟。通过严密的盟旗制度,皇太极成功化解了漠南蒙古的可能反抗,将漠南蒙古牢牢置于后金(清朝)有效监管和有序统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