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改号大清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29章改号大清

随着袁崇焕死去明朝与后金的战略相持被旋即打破。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明朝在与后金对抗中越发居于劣势。大好局面破败至此,腐朽黑暗的明朝又能去怪谁,这就叫自作孽不可活。

当明朝方面忙着平定孔有德、耿仲明叛乱时后金方面也没闲着。皇太极发动了对察哈尔蒙古林丹汗的再次征讨,是为皇太极二征察哈尔林丹汗。在雄才大略的皇太极看来,四百年前女真金朝对南宋的战争所以会陷入僵局。一个非常重要原因就是在大举进军中原之前,金朝没能先期扫平蒙古高原这个后顾之忧。后来正是来自蒙古高原方向的羁绊与牵制,才使得金朝无法全力南下去灭亡南宋。不仅如此对蒙古、对南宋南北两条战线的长期僵持,让金朝顾此失彼首尾难顾,且不说白白空耗许多国力也加速了自身衰落。可以说金朝最后灭亡和它起初未能先期荡平蒙古草原诸部的战略失误有着直接关系。有此前车之鉴皇太极可不想重蹈金朝疲于两线奔命而亡的覆辙。为扫平入主中原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收服蒙古部众为己所用。皇太极决心集中全部力量消灭后金在蒙古高原方向的死敌,即察哈尔蒙古部林丹汗。明崇祯五年、后金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三月,皇太极“遣使谕归降各蒙古诸贝勒,令以所部兵来与大军会”。得知皇太极兴师再征察哈尔部,此前饱受林丹汗苦毒的蒙古各部纷纷响应踊跃从征。土默特、喀喇嗔、伊苏特、扎鲁特、敖汉、奈曼、科尔沁、阿鲁科尔沁等部,均遵奉皇太极旨意前来会师。四月十六日,后金及蒙古各部联军举行誓师。皇太极在向后金、蒙古各部诸贝勒大臣重申军纪后,亲自统帅后金及蒙古各部十万联军浩浩荡荡向林丹汗杀来。

林丹汗率领察哈尔蒙古本部西迁,其原意是为兼并右翼蒙古诸部继而重振汗廷。但西迁结果却未遂林丹汗所愿,其处境反倒越来越孤立窘困起来。林丹汗当时面临的危机主要有三:

其一、同明朝化友为敌。林丹汗所以会选择西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夺取明朝输给右翼蒙古的通贡互市之利。但出乎林丹汗意料崇祯帝即位后“尽革其赏”,连林丹汗派去索赏的大臣贵英恰也被明朝杀了。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六月,林丹汗为能逼迫明朝恢复互市,大举入寇九边重镇大同杀死明朝军民数万人,期间还差点儿攻陷大同。吃亏的明朝不肯就此罢休原指望联合右翼蒙古共同抵抗林丹汗,可没想到林丹汗太过刚猛,刚到年底就平定了右翼蒙古。原本为明朝看重的右翼蒙古诸部跑的跑,降的降实在太不争气。出于羁縻外藩考虑,明朝还是于次年恢复同林丹汗的通贡互市。这本是一次难得机会理应好好珍惜,可利令智昏的林丹汗并没有见好就收反倒嫌弃明朝让利太少。为能敲诈更多经济利益,崇祯四年、五年,林丹汗连年大举侵犯明边。崇祯君臣还挺有骨气,此后再未服过软坚决同林丹汗强硬死磕到底。就这样因着明蒙双方最高统治者的短视和不智,曾经共抗后金的明蒙联盟彻底走向决裂。

其二、蒙古诸部众叛亲离。林丹汗处事蛮横向来对从属各部施行铁腕统治。再加上林丹汗为统一左右两翼而四处攻伐,使得漠南诸部无不怨声载道。尤其西迁以来那些被林丹汗打得抱头鼠窜的右翼王公贵族们,对林丹汗的无比忿恨简直深入骨髓。漠南诸部中普遍弥漫着对林丹汗的强烈仇视情绪。受此影响当后金西进向蒙古地区发展势力时,漠南诸部纷纷投奔归附。不止漠南诸部,漠北诸部也被林丹汗得罪了。其实要想统一全蒙古,林丹汗最佳策略应是远交近伐,对于尚未臣属自己的漠北外喀尔喀蒙古理应努力拉拢与其缓和关系。显然林丹汗没有觉悟到这点且还过高估计了自身实力,凡不臣属自己的蒙古各部他都一味强暴对待。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十一月,林丹汗引军东征至西拉木伦河,攻打投靠后金的阿鲁科尔沁达赉楚琥尔牧地,期间掳走塞棱阿巴海部众。皇太极闻警亲自率两千精骑驰援但可惜为时已晚,林丹汗早就越过兴安岭走远了。此次小占便宜不说还成功躲开皇太极的林丹汗,也算是在二人较量中扳回一分。然而很快林丹汗干了件极其愚蠢的事,他杀了漠北外喀尔喀诸部派到右翼蒙古的使者。此事令漠北诸部大为震动,可震动之余漠北王公贵族们并没有屈服于林丹汗淫威,反而更加团结一致坚定站在林丹汗对立面上。就这样根正苗红的“大元帝裔”、“蒙古共主”林丹汗,无知地把漠南漠北各部统统得罪个遍,从此真正成为孤家寡人。

当皇太极征讨察哈尔蒙古时,大漠南北的蒙古王公贵族(尤其漠南蒙古)大都积极起兵响应。于是就有了一群蒙古王公甘愿追随后金异族,合力征讨蒙古人共主林丹汗的反常一幕。

其三、察哈尔蒙古遭受灾情严重。别看察哈尔蒙古西迁过程中接连取得一系列看似辉煌的胜利,还占据右翼蒙古大片富庶牧场。但右翼诸部的不停抵抗还是让林丹汗付出不菲伤亡代价。况且历经战火犁庭草剃大草原上畜牧严重匮乏,广大牧民全都陷于赤贫和流离失所中,即使获胜的察哈尔部也不例外。若仅是战火荼毒好生休养个十年八载倒也能恢复元气,不幸的是林丹汗西迁后,蒙古高原上包括右翼在内的大片地区连续多年遭遇“霜旱冻害”。史称,“颗粒无收兼厉疫盛行”(《崇祯长篇》)。就连右翼地区农业生产最为发达,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称的丰州滩地区也是村村有病死户户有哀声。当地汉族农民还能有逃难求生的机会,可留在灾区的蒙古牧民就只能在饥荒疾疫中苦苦挣扎奄奄待毙了,这其中属察哈尔部灾情最重。根据《崇祯长编》记载,即“插(察哈尔部)之疲甚、饿甚、穷甚”。面对如此严峻灾情,察哈尔部出现非常严重的人员损失。史载,就连察哈尔汗廷所在本部都已不足五万部众(《崇祯长编》记载,“插有马约备仅收四万,插众不满五万”)。直属汗廷的本部都破败至此,这场大灾对整个察哈尔部打击之大,创伤之深可想而知!林丹汗曾希望明朝能赊销些麦谷豆黍帮助他渡过这场可怕天灾。可在崇祯君臣眼中察哈尔部是和后金等同的边关巨患,崇祯帝天天祈盼着察哈尔蒙古能早日自行骤灭,幸灾乐祸都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会出手相救。

综合以上三点,林丹汗率察哈尔蒙古本部西迁后,其处境不仅未能改善反倒更加窘困破败。别说振兴汗廷、统一全蒙的梦想是越发渺茫无望,就连能否生存下去都成问题,更逞论与日益强盛的后金(清朝)相抗衡了。皇太极也正是看到这一点才会兴起大军十万挥师远征。

皇太极率后金大军越过兴安岭,原打算采取突袭方式打林丹汗个措手不及。可直到四月二十三日,行军千里逼近都勒河的后金大军却连林丹汗一丝踪迹都没有发现,皇太极也感到很诧异并遣人四处侦察林丹汗行踪,结果从察哈尔部逃来的降人口中得知,林丹汗此刻早就引众遁逃了。原来不久前后金镶黄旗的两个蒙古人偷马潜逃,将后金大军即将压境的消息报告给林丹汗。当时林丹汗正驻帐于宣府边外得知情况非常震惊,林丹汗深知目前部众各个饥肠辘辘,亦可说是孱弱不堪哪还能与强敌对战。如若非要与后金军正面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既然不能硬碰林丹汗连忙组织部众撤离。他原打算向北撤至漠北,可喀尔喀蒙古三部可汗与他不和必不能相容,林丹汗思来想去又转意率部西奔。因事情太过突然导致察哈尔部撤离时,弄得非常狼狈一切辎重皆弃之不顾。此番仓促撤离令广大部众苦不堪言,须知自西迁以来察哈尔部众饱经太多磨难备受层层煎熬,人心早就涣散成了一盘散沙。如今又要再次颠沛流离,部众即刻分崩离析自行开始大幅减员。待至渡过黄河时察哈尔部众就已“沿途离散十之七八”。

得知林丹汗遁逃未能偷袭得手的皇太极也不气馁,分兵三路出击又穷追林丹汗整整四十一天。期间后金军克服缺水少食等重重困难,一路快速追击,一路打猎寻水补充军需继续顽强行军。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大军进抵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得知林丹汗南渡黄河而去,皇太极方才停止追击统领后金军班师。回师时皇太极特意引军经明边宣府、张家口一线撤返,途中后金军兵分四路各自突破明军关口而入。守边明军腐朽不堪根本不能组织起任何有效抵抗,任凭后金军如入无人之境。史载,突入长城以南的后金军“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劫掠够了就满载所获人畜财物扬长而去,驻守当地的明军唯唯瑟瑟始终不敢有动。

说来十分可笑,此前后金军对察哈尔蒙古穷追不止时,近在咫尺的明朝军队权且以为无关己事,都在那里津津有味地作壁上观。当皇太极勒令沿途明军将逃入明朝边堡的察哈尔部众及财物,还有察哈尔属部土默特部众“归还”给后金时,怯懦的明边守军居然一一照从。等到后金大军趋近宣府,明朝官吏还肉麻地献出缎布及虎豹等皮共一万二千五百件,忙不迭地犒赏后金军。怎奈明朝方面百般殷勤却并没有换来后金方面的睦邻友善。反倒是后金军回师途中在沿途明边大肆劫掠一番,而明朝种种荒唐可笑的无能丑态不过是徒增世人耻笑而已。

除了在明边大肆掳掠外,皇太极此征还有一笔不菲的意外收获。那就是回师途中后金军收俘了林丹汗仓皇遁逃时所遗散的数万部众。皇太极那真是大为欣喜,旋即将这数万察哈尔部众“编为户口”统统收为己用。此番皇太极二征察哈尔林丹汗,后金大军远征往返万余里,历时近四个月。虽说没有达到战前一举歼灭察哈尔蒙古的预期目标,但林丹汗弃土远遁;曾经强大的察哈尔蒙古也开始土崩瓦解实力骤减;后金还收编大批察哈尔部众,再次壮大自身实力;同时又在明边掠获大量财物。对皇太极而言,此次出征仍不啻为一场战果丰硕的胜利。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