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袁崇焕之死
孔有德举兵叛乱以来,山东当地明军根本不堪一击“皆败而走”,朝廷迫于无奈只得从外地调兵平叛。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二月,叛军围攻莱州。三月,兵部侍郎刘宇烈督理蓟门、密云等地援兵和义勇乡兵,凡马步兵共二万五千人驰援。四月,蓟门、密云援军兵败沙河被掳者无算,大炮等大量火器为叛军缴获。就连镇守莱州的新任山东巡抚徐从治也死在叛军猛烈炮火下。眼见叛军越战越勇难以平定,朝臣奏请调派关外精锐入援。在他们看来除了关宁军,大明朝也再没别的军队能敌得过叛军。无独有偶叛军方面也是这么认为得!史载,叛军内部亦曾这般私语:“杀山东兵如刈菜,无奈我何!各镇兵咸非吾敌,惟虑关外兵耳”。
五月初九,朝廷调山海关及宁远等地夷、汉精锐共四千八百余人入关平叛。关宁军由太监高起潜督军,总兵金国奇为帅,祖大弼、祖宽、吴襄、吴三桂等关外名将随军效力。在以关宁军为首的官军猛烈进攻下,叛军嚣张气焰终被打压下去开始节节败退。八月十九日,官军再攻沙河把叛军打得大败而逃,莱州之围得解,四处逃窜的叛军得回登州者不及十分之三。叛军不甘兵败莱州随即倾巢而出,号称十万,欲与官军再作一决。三十日,叛军与官军战于白马塘,叛军又一次惨败被阵斩一万三千,俘八百,至于逃散及坠海死者不下数万。九月初一,各路官军大举围攻叛军老巢登州。双方相持至十二月,叛将李九成出城迎战时战殁,叛军士气大挫。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正月,官军新筑铳城随后居高临下用红夷大炮猛轰城内,叛军因之心惊胆寒。当时城内乏食士气又低迷不振获胜已无可能。孔有德、耿仲明遂率叛军余部渡海投奔后金而去。二月十八日,平叛官军攻下水城歼灭留守叛军。叛军被俘者千余,自缢及投海死者四五千。至此明朝完全收复山东,历经一年半的吴桥叛乱终被平定下去。
此次吴桥兵变叛军核心骨干,孔有德、李九成、耿仲明等都是明末悍将毛文龙旧部。也都是一群沿袭东江陋习不改的独夫民贼,各个桀骜难驯狂傲不法对国家不忠不孝。在笔者看来,吴桥兵变就是毛文龙所留残毒余孽在毛死后一次集中发作,同时也是崇祯帝处死袁崇焕的典型负面效应。试想倘若袁崇焕不死继续领兵关外,又岂容这帮肖小败类肆意为祸天下。虽然叛军最终还是败了,但历时一年半的吴桥兵变已经深刻影响此后中国历史走向。客观上既加速明朝走向衰亡,也推进了后金(清朝)迅速崛起。具体来讲这场叛乱的深远影响有三:
其一、加速明朝内部政治动荡。明末朝廷党争恶斗向来不断乌烟瘴气从未停歇过,任何一件军务国事都可成为朝堂上不同派系团体间党同伐异的政治工具。只因孙元化素与东林党来往密切,不觉间便被卷入派系间的政治斗争。吴桥兵变后,广东道御史宋贤借机污蔑孙元化“侵饷纵兵”、“贪秽已极”,一大帮朝臣随风附和也跟着弹劾孙元化。这些弹劾指责当然不是出于什么公允公心。实则就是想借题发挥,寄望能牵扯并扳倒东林党出身的内阁首辅大学士周延儒。支持东林党和孙元化的政治力量为求自保,也与反对者针锋对立互相竭力攻讦。正是两派势力争执不下才导致朝中同时出现,对叛军招抚、征剿两种截然相反不同声音。
举棋不定间朝廷屡屡错失平叛良机,战场态势也因而变得越发不可收拾。可以说这场叛乱能够持续整整一年半,和朝廷内部无休无止的政治斗争有直接关系。好不容易叛乱平定,崇祯帝将俘获的叛将李应元、毛承禄、陈光福、苏有功等一并凌迟处死。可问题在于崇祯帝泄得了私愤,却平息不了朝廷里无尽无休的党争内讧。没错!登莱巡抚孙元化确有任人不当、举措不利等严重失职。但他兢兢业业一心为国练兵,完全可以酌情免死戴罪效命。可孙元化被放回京师即遭政敌陕西监察御史余应桂、兵科给事中李梦辰联手陷害,在镇抚司诏狱中备受酷刑“手受刑五次,加掠二百馀”。首辅周延儒本欲免去孙元化死罪,但在死对头权奸温体仁构陷下,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七月二十三日,孙元化仍被冷酷刚愎的崇祯帝下令斩首,时年五十一岁。但见矢志报国的得意弟子竟为党争害得身首异处,徐光启真是万分伤痛。心灰意冷之余满怀忧愤之下,明末名臣徐光启于亦年在北京抑郁而终。明末无比黑暗的乱世,那些忠心爱国的仁人志士总是不得善终!每每闻之令人痛心不已!更可叹徐光启、孙元化之后再无人深研西学西炮,中国也错失一次奋起赶上西方发展进度的宝贵机遇!孙元化死了可明朝昏天暗地的党争内讧仍未停息,并在此后继续上演着一幕幕令亲者痛仇者快的历史悲剧。
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正月,曾经屡立战功的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携麾下诸将及辖下五岛军资器械叛归后金(清朝)。想当初尚可喜矢志抗金何其志诚!后金兵侵犯辽沈时尚可喜生母死于战乱,背负着国恨家仇的尚可喜遂与父亲尚学礼从军抵抗后金。尚学礼在抗击后金战场上不幸英勇捐躯,尚可喜又继承父亲遗志及部下继续为明朝征战沙场。在平定皮岛乱兵哗变中好谋善断的尚可喜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总兵黄龙因而对尚可喜大加赞许,称其“公大度非人所能,且驭变定乱济世才也”。吴桥兵变时尚可喜又屡屡击破东江叛军,朝廷终能收复东江镇多赖其力。同年旅顺为后金军攻陷,尚可喜留在旅顺的妻妾及家眷侍婢数百口尽皆不肯降敌,宁肯全部投水而死。似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居然不顾死去的亲人,甘冒天下骂名归降后金(清朝),事情何以会至此哪?究其原因如下:首先、同僚迫害。总兵黄龙死后,东江旧将沈世魁被擢升为皮岛总兵统领东江军务。沈世魁出身辽东商贾目不知书,只因他嫁女与毛文龙为妾,在毛文龙提携下方于东江占了一席之地。尚可喜与沈世魁分属东江不同派系,在黄龙主政时沈世魁一派曾遭夺权打压,而力挺黄龙的尚可喜自然就被沈世魁一派记恨在心。沈世魁上任后即担心尚可喜威胁自己地位,又忌恨尚可喜往昔与己为敌因而必欲将其除之后快。于是沈世魁便指使部下竭力诬告尚可喜“谋叛”,还试图将尚可喜骗至皮岛加以杀害。但因秘事外泄为尚可喜侦知,沈世魁图谋方未得逞。其次、朝廷腐朽黑暗。朝廷不以威望甚高能力卓著的尚可喜统领东江,反倒是嫉贤妒能携私报复的沈世魁被委以重用,由此足见当时明朝政治已经昏暗到了何种地步。沈世魁执意要致尚可喜于死地,无端遭诬的尚可喜却有口难辩有冤难名。在被自己人彻底逼到绝境后,尚可喜重又抬头仔细审视着他为之报效的明朝。放眼望去尽是纲纪混乱朋党相争不止,奸佞当道互相构陷倾轧无休,真真看不到一丝希望。而且当时民变蜂起天下动荡,但凡慧眼明心者皆知昏聩暗弱的明朝气数已尽。这个日暮西山的腐朽王朝真值得乱世中的英杰们去为之愚忠孝死吗?实在不值啊!尚可喜那颗曾经矢志报国的赤心动摇了。最后、皇太极政治招抚。大凌河城之战后,皇太极成功树立起恩养汉人和重用降人的优秀榜样和形象,这与明朝当时政治昏暗混乱形成多么鲜明对比。皇太极治下后金政治清明、纲纪严明、赏罚分明,国势也蒸蒸日上。很多不愿再为明朝卖命的汉人为皇太极所感纷纷投奔后金,其中就包括孔有德、耿仲明。几经思想挣扎尚可喜也决心不再为明朝卖命。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正月,尚可喜毅然率部归降后金,朝野听闻震惊不已。因着无休无止的党争内耗生生掏空了国本,明朝国势越发颓废沉沦积重难返。
其二、再度削弱明朝实力。此次吴桥兵变规模甚大,仅解莱州之围时官军所缴获叛军兵籍簿,其上登记叛军兵额即多达九万余。平叛期间无论官军叛军都投入大量火炮战况也异常激烈,史称“百炮齐射,炮矢如雨”。尤其叛军曾一次动用红夷大炮二十余门,外加大将军炮三百余门,双方参战火炮规模之大堪称史无前例。因叛军装备精良骁勇剽悍,战势迅速蔓延大半山东惨遭战火荼毒。在叛军无情蹂躏下,山东地区“残破几三百里,杀人盈十余万”。明朝为平定叛乱又折损数万兵马及良将十多员,至于损耗战船大炮粮钱更是多得无法计算。虽说叛乱平定,但曾经作为辽东战场大后方基地的登莱地区也被彻底打得稀烂,丧失了支援保障辽东战场的重要职能。之前富庶繁荣的山东大地也同样为战火摧残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孔有德、耿仲明归降后金(清朝),二人随后于同年七月,引领后金军大举进攻东江镇位于辽东陆上重镇旅顺。当时总兵黄龙正坐镇于旅顺,原来吴桥兵变期间,旅顺副将陈有时、广禄岛副将毛承禄积极响应举兵叛乱。总兵黄龙不为叛军声势所动坚决予以平叛,在收复被叛军占据的旅顺后,总兵黄龙也移镇旅顺继续指挥其后战斗。孔有德、耿仲明导引后金军杀来时,黄龙尽发旅顺水师前往鸭绿江攻打叛军,旅顺城内恰好兵力空虚。见后金军趁虚来攻黄龙率留守部队英勇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弹尽城陷。黄龙不愿被俘拔剑自刎慷慨成仁,重镇旅顺遂为后金所据。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正月初一,决心归降后金的尚可喜又突然于广鹿岛起兵,相继攻下周边大小长山、石城、海洋等岛。随后又于二月,携麾下诸将及所占五岛军资器械叛归后金。登莱废毁,已让孤悬海上的东江镇失去后方有力支撑;旅顺失陷,又让东江镇再难立足于辽东陆路;待至尚可喜献五岛与后金,东江镇再受重创。接连打击下曾经连成一线、自成体系的东江海上防线土崩瓦解。自此以后明朝丧失了从海上方向牵制后金(清朝)的能力,而这也使得明朝在此后战争中更加处于被动。
其三、再度壮大后金(清朝)实力。随孔有德、耿仲明一齐归降后金的明朝叛军余部,共约有一万二千余。其中刨除叛军家眷,还包括:将官百员、兵丁三千六百余、水手四百余以及“轻舟百余,大炮、火器俱全”。尽管归降兵员数目不算很多,但他们都是大战劫余保存下来的老兵,战场经验丰富不说,战斗力也很强。更重要的是,孔有德、耿仲明为后金带来了皇太极梦寐以求的先进水师战船、红夷大炮及其相关先进技艺。孔有德的大炮可装填重六斤至十余斤不等弹丸,文献记载,“一发五、六里”,“对城攻打,准如设的”,令“城垛尽倾,守垛者无处站立”,无论大炮威力还是制炮工艺在当时都属世界最高水平。再者说随孔有德同船归降的,还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炮兵和工艺精湛的技工、匠人。在补充后金军队后可迅速补齐后金攻坚不足的最大短板。本就有着无可比拟的弓马骑射,再加上无坚不摧的大炮,龙生双翼的后金(清朝)注定要在东亚大陆所向披靡无可匹敌了。凭此一点孔有德、耿仲明二人率部归降,在后金(清朝)发展历史进程中绝对算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
正因如此皇太极对孔有德、耿仲明的归降格外予以礼遇。亲率诸贝勒大臣出沈阳十里迎接,并用满族最隆重的“抱见礼”相待。皇太极以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以孔有德、耿仲明所部为“天佑兵”。待尚可喜率部来归皇太极同样兴奋至极,大呼“天助我也”。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四月十日,尚可喜至沈阳时皇太极更是出城三十里相迎,比上年孔、耿二人归降时还要礼遇。皇太极赏赐尚可喜珍宝无数,封为总兵官,又以尚可喜所部为“天助兵”。皇太极建清称帝后,继续对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不断加官进爵。崇祯九年、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合称为三顺王。清朝入关后又改封孔有德为定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感激清朝知遇厚恩,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位汉臣不惜肝脑涂地,甘为清朝鹰犬替其征战四方。同时也在此后对明朝战争及入关后统一内地战争中,再为清朝立下丰功伟绩和汗马功劳。
总而言之袁崇焕死后不过短短一年时间,明朝方面便接连出现重大变故。大凌河之战、吴桥兵变无不沉重打击明朝。原本明朝与后金(清朝)之间好不容易形成的战略相持阶段也被彻底打破。自此开始无论在关外战场还是在关内战场,明朝始终被后金(清朝)全面压制,不仅再无还手之力亦再无振兴之举。不断萎竭衰败越发没落沉沦,直至最后无可救药地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