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改号大清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32章改号大清

对皇太极而言此番出征降服朝鲜意义同样重大。其一、朝鲜从此不再支持明朝反而为清朝纳贡运粮甚至派兵助阵,清朝阵营实力也因此再得提升。其二、随着降服朝鲜皇太极实现了“蒙古大元,及朝鲜国,悉入版图”的战略目标,彻底打破明朝阵营曾经对清朝三面包围的战略遏制,同时也继续巩固了清朝在战略层面的主动权。凭此两点降服朝鲜实乃清朝在对明战争中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然而降服朝鲜并不等于清朝就已彻底扫除全部后顾之忧。因为那个曾经让清朝辗转反侧不能安睡的肘腋之患,悬于海上的东江镇还在。吴桥兵变后东江镇连遭沉重打击势力确实大不如从前。但只要东江镇存在一天,清朝都会芒刺在背不能卧榻酣睡。故而皇太极二征朝鲜时将毗邻朝鲜的东江镇同样列为此次出征重点防范和打击对象。

丙子之役期间,皇太极为阻遏东江镇明军再次出援朝鲜并于背后袭扰清军。特命护送辎重在后的安平贝勒杜度(褚英长子)简选精骑往征皮岛、铁山、云从岛、大花岛等地攻略,“凡朝鲜人所居,与明国相邻者,悉略之”。不过十余日,杜度便引所部清军以迅猛之势横扫朝鲜西北地区,打得当地明军根本无法立足纷纷溃走。原驻于义州、昌城、安州等地明军基本被清军肃清,就此清军彻底阻断东江镇明军出援朝鲜可能。朝鲜国王李倧“唯望父母邦之来救矣”的企图也彻底破灭。眼见朝鲜情势危急,崇祯帝曾急命登莱总兵陈洪范调遣各镇舟师渡海赴援。但为时已晚,等到明军舟师整军完毕出海相救时,朝鲜已经向清朝投降纳款。

随着朝鲜彻底降服皇太极旋即将其明锐犀利目光,投向他早就必欲拔除掉的东江镇。明朝起初设立东江镇时,辖区主要包括:旅顺口以东的沿渤海诸岛,陆路的旅顺堡、宽奠堡等地,以及朝鲜境内的铁山、昌城等据点。待至孔有德、耿仲明引清军攻取旅顺,东江镇事实上已放弃辽东陆路,被迫全面退守至沿海诸岛及朝鲜境内诸据点。尚可喜率部降清时又接连攻下大、小长山、石城、海洋等岛,连带自己驻守的广鹿岛一齐献于清朝。随着广鹿岛及周边岛屿落入清朝囊中东江镇再受一记重创,曾经连成一线自成体系的东江防线随之迅速瓦解。

贝勒杜度率本部清军一举扫清盘踞于朝鲜西北陆路的东江明军后,曾经偌大东江镇现就只剩下皮岛还有明军驻扎。见皮岛目前正陷于孤困境地,皇太极下定决心乘征朝之胜一鼓作气攻下皮岛,彻底拔掉东江镇这颗如芒刺背多年的钉子。崇祯十年、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二月初二,皇太极率清军主力从朝鲜返还。同日,皇太极命贝子硕托、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等,率军携十六门红夷大炮进攻皮岛。在皇太极诏命下朝鲜国王李倧不敢有违奉诏出兵,派义州府尹林庆业率五千朝鲜军及五十艘朝鲜战船协助清军进攻皮岛。

皮岛四面环海,清军铁骑就算天下无敌亦是无有用武之地。而且岛上明军配备了大量先进火器,无论从哪个方向驶来的清军船只都会遭到守岛明军猛烈炮轰。对清军而言任何试图对皮岛的攻击无疑都将是一场险战恶战。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五月,皇太极曾命楞额礼、喀克笃礼率军进攻皮岛。激战十余日,清军不敌明军猛烈炮火被打得惨败而归。根据朝鲜和明朝文献记载,是役,海面上“战舰蔽海,连日进战,炮烟四塞,声振天地”,明军“神炮诸发,虏阵披靡,死伤甚众”,败退下去的清军“畏缩奔于八十里之外,不敢复近海岸”,又因伤亡惨重清军焚烧己方阵亡官兵尸体长达数日。现在清军再来啃皮岛这块硬骨头,能不能攻下来还真不好说。况且对面敌手已经探知到军情,皮岛总兵沈世魁深知此战关系皮岛生死存亡,他不敢有丝毫怠慢积极安排部署,当势在必得的清军杀到时皮岛明军早就严阵以待。

皮岛原有守军一万两千,后来崇祯帝派登莱总兵陈洪范率各镇舟师救援朝鲜,朝鲜投降后陈洪范的八千明军便渡海来到皮岛。这批援军的及时赶到既增强了皮岛防守能力,也增大了清军攻取难度。果不其然,自崇祯十年、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二月二日起,冒着明军猛烈炮火清军凶狠攻击了一个月始终未能得手。见贝勒硕托久攻不下,三月八日,皇太极又命英郡王阿济格统兵千人往援同时接替硕托指挥。因着清军船只行驶缓慢在防守严密的明军面前只能被动挨打,阿济格在接手前指之初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四月五日,阿济格于皮岛东北的郭山召集众将共商对策。几经反复商议阿济格决定摒弃先前一味强攻作法,转而制定兵分两路、声东击西的进攻方案。具体部署上先以一路从正面出击故作声势吸引并牵制皮岛明军;另一路则趁着夜色悄悄渡海于守军薄弱处实施偷袭。此次作战行动能不能取得成功,关键看偷袭清军是否得手。这时一位年轻清军将领站出来主动要求参与偷袭,并和另一位将领准塔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我等若不得此岛,必不来见王,誓必克岛而回”。这位意气风发主动请缨的清军骁将就是清朝开国五大臣费英东之侄,日后号称“满洲第一勇士”的鳌拜。

就在清军即将发动进攻的前夕,习惯了内讧的明军内部再起萧墙之争。四月六日,阿济格致书皮岛明军守将劝其投降,在战争中这本是很正常的现象。但不知为何明军内部未有将此事通报周知。但因历经此前多次内部哗变叛乱,明军各部严重缺乏信任彼此间亦互相猜忌不止。听到风声的登莱总兵陈洪范、东江副总兵白登庸等将领,就此认为皮岛内部有人图谋不轨。为免受牵连陈洪范、白登庸等将未经请示朝廷,擅自率部陆续离开皮岛。剩下皮岛总兵沈世魁和登莱副总兵金日观等将继续坚守皮岛,但守军兵力却降至一万七千。经此变故皮岛防守力量被削弱同时,明军官兵士气也大受搅扰。事实上岛上的确没有什么通敌叛谋,留岛官兵后来都英勇战斗到最后一刻。就因着众将胡乱猜疑大战尚未开始明军便落个自行先乱。

四月八日傍晚,趁着海上大雾弥漫清军按既定方案向皮岛发动进攻。负责佯攻的清军在皮岛东侧赫然列阵大张声势,摆出一副要从正面强攻姿态。对面明军果然上当,守岛明军主力被成功吸引至佯攻清军当面。而另一路由精悍八旗步兵组成的偷袭部队则于一更时乘小而快的舢板在夜色掩护下,隐蔽而又迅速地直插皮岛西北处要害阵地。然而偷袭清军行迹还是被防守严密的明军发现,明军顿时炮铳大作箭矢齐发,清军偷袭遭压制眼看就要告吹。当此危急关头,清军先锋鳌拜跃身而起冒着猛烈炮火冲向明军。受鳌拜鼓舞其余清军官兵也都奋勇跟进,抢登滩涂后即与明军展开激烈肉搏。经过殊死搏杀清军成功登岛,而后鳌拜、准塔举火为号引导后继诸军迅速跟进。二更时分,固山额真萨穆什喀率八旗精锐随至并一举攻入皮岛西北隅的江高湾。得知清军主力从西边登岛,守岛明军仍旧顽强阻击不肯放弃抵抗但已无济于事。清将马福塔等督率另一路清军及朝鲜兵,趁着岛上明军防守大乱于东侧猛攻。岛上明军本就军心不稳现又陷于两路清军夹攻下,明军渐渐力不能支开始溃败。眼见明军战败成定局,可明军高级将领们不愿就此罢休,登莱副总兵金日观偕诸将楚继功等继续与清军厮杀,最后力竭战殁。其余被打散明军也于各处不断抵抗,直至十三日清军方才彻底肃清全岛。

皮岛陷落后,皮岛总兵沈世魁突围不成遭清军俘虏,随后被押至清将马福塔面前。沈世魁一心求死破口大骂不止。马福塔恼羞成怒下令杀了沈世魁。在笔者看来沈世魁实在是个非常复杂的人,他嫉贤妒能党同伐异甚至不惜陷害忠良,是个不折不扣的官场小人,尚可喜就是被他生生逼反的。但在惨烈的明清战争中,这个官场小人却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派高风亮节,牢牢站在民族大义立场上。自担任皮岛总兵沈世魁先后两次拒绝皇太极的亲笔劝降。皮岛沦陷沈世魁又宁死不屈慷慨就义成仁。相比于投敌当了汉奸的尚可喜,沈世魁反倒成为后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世间之事太过纷繁复杂每每出人意料,真不是一言片语就能定性说明的。

根据朝鲜《潜谷遗稿》记载,清军攻陷皮岛时岛上汉人趁着混乱“半死半逃”。但据明清文献记载,多年来清朝对皮岛的仇怨积恨太深,故而攻陷皮岛后清军对岛上所有男丁大开杀戒。只有从前与孔有德、耿仲明有过密切交往者方得保全性命。其余守岛明军几乎全军覆没,唯有沈世魁之侄沈志祥率少数残兵溃逃至石城岛与陈洪范等会合。另有三百余水手和三千余妇女儿童被清军俘虏。清兵夺岛后随即撤走而皮岛重新划归朝鲜。史载,朝鲜平安道居民因之欢呼雀跃喜曰:“汉人尽去,吾属可生,而自椵岛(皮岛)陷没之後,始为农作计矣!”

崇祯十一年、崇德三年(1638年)二月,沈志祥因不满未获承袭其叔父沈世魁的总兵职衔,愤然杀掉朝廷监军黄孙茂,割据石城、长山诸岛自称总兵。不久沈志祥又上疏皇太极请降,率领军民两千五百余归顺清朝。当时明朝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原本认为,东江镇的战略作用大不如往昔,早在皮岛陷落之前就倾向于撤岛。崇祯十一年、崇德三年(1638年)四月,杨嗣昌又以沈志祥降清为由,下令将东江镇诸岛的数千残留兵民尽数撤往宁远、锦州。在杨嗣昌看来如今东江诸岛形势如同鸡肋,与其被鸡肋分散宝贵精力,倒不如全力投入到关宁锦防线,唯有如此效果才会最佳。至此明朝经营十余年之久的辽东沿海防线,彻底以失败告终。

对清朝而言无论皮岛沦陷,还是东江镇消亡都是特大利好消息。当攻取皮岛的捷报传至盛京时皇太极大喜过望,他亲自撰文祭告努尔哈赤以慰父亲在天之灵。并颁布谕旨褒奖有功将士,就连朝鲜参战将领林庆业也得到重赏。在皇太极看来,位于卧榻之侧的皮岛虽小但其意义却“可比大城”。十余载后顾之忧一朝解除,自此以后清朝便可“东顾无忧,专力中夏”。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