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袁崇焕之死
作为袁崇焕在世时,最为倚重的三员大将(分别是赵率教、祖大寿、何可纲,此三将又与满桂并称为明末关宁四名将)之一,何可纲素以仁、勇、廉、勤著称。袁崇焕称赞他“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竖,实可纲力”。这样一位曾立下赫赫战功的勇将智将,竟为自己袍泽战友无情杀害于大凌河城下,此诚为明朝方面又一大损失。有些学者以祖大寿后来诈降后金回返明朝为由,推论何可纲应是明知祖大寿使计,所以才不惜身死助祖大寿取信于皇太极,这就是何可纲死前为何不出一言含笑而去。但笔者不这么想,若真欲使苦肉计欺诈皇太极,祖大寿杀几个副将、裨将或者留祖氏子弟于后金为质足矣,何必非要杀害关宁勇将何可纲!祖大寿应该知道,杀害何可纲级别的高级将领会对辽边战势造成什么样恶劣影响。而且他在诈降脱离后金大营返回锦州后向朝廷谎称,“可纲慰阁部,献身为食”。倘若真有苦肉欺诈之事祖大寿为何不说出实情。所以笔者认为,何可纲死前含笑实属其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祖大寿后来返回明营也应是为何可纲一身忠义所感,羞愧之余迷途知返。可叹铮铮铁骨的何可纲竟和袁崇焕一样落得个尸骨无存的可悲下场,英勇殉义后“其尸为城中饥者竞食”。何可纲虽然形陨身灭,但他精忠为国死节大义的精神气贯长虹,永远彪炳中华史册。
处死大将何可纲后,十月二十八日,祖大寿派遣四名副将、二名游击赶赴后金大营。代表他及其以下副将、参将、游击在内共三十九名将官,与皇太极及诸贝勒盟誓。盟誓时祖大寿部将立誓真心归顺后金,皇太极及诸贝勒也誓言只要归降绝不加害,而且必会礼遇降人。同日明军打开大凌河城城门,后金军队入城接收。浩劫过后城中原本三万多军民仅剩下一万一千六百八十二人,幸存军民皆饿得伏地不能动,后金方面连忙派人给这些瘦骨嶙峋、奄奄待毙的幸存者喂下食物,将这些人救活了下来。至此大凌河城之战,以后金全面胜利而结束。
二十八日晚,祖大寿亲赴皇太极的御营大帐觐见。皇太极知道后特别高兴,命人安排极为隆重的规格接待祖大寿。皇太极特意派诸贝勒出迎一里,他本人也亲出大帐外迎接。相见时不仅谢绝祖大寿跪见,反而以满洲习俗中接待贵宾的抱见礼礼遇祖大寿。身为帝王之尊的皇太极礼让祖大寿先入大帐,在祖大寿一再谦让下,最后皇太极和他并肩进入御帐。丰盛酒宴上皇太极亲自捧金卮给祖大寿酌酒,还将他御用的黑狐帽、貂裘、金玲珑、缎靴、雕鞍、白马等珍品,统统赏赐给祖大寿。如此盛宠让祖大寿感激不尽并当即表示,“皇上优待若此,夫复何言?我虽至愚,岂木石耶!”。同时又说自己妻子尚在锦州,请求皇太极允许他回去设计智取锦州,为示诚意祖大寿提出愿将子侄留质于沈阳。皇太极作了充分估计,经过斟酌利害还是同意了祖大寿计划放他回去。皇太极亲为祖大寿饯行,祖大寿与其从子祖泽远及随从二十六人离开后金大营。十一月初一,在后金军虚张声势掩护下,祖大寿一行打着突围而出的幌子回返锦州。然而待祖大寿一进锦州城,他立即组织人员加强锦州防守全力抵御后金军。看到祖大寿一去不复返,皇太极三番五次地派密使前来提醒祖大寿莫要忘前约。祖大寿不仅以各种理由搪塞回绝,还多次出兵与后金军交战。既然祖大寿现已重投明朝阵营,想要夺取锦州也就再无可能。皇太极遂于九日下令班师并彻底拆毁大凌河城,同时又命大凌河城的万余降人剃发,投降明军官兵也被编入汉军八旗。史载,剃发之日大凌河城降人哭声震天。
对于后金方面而言,取得此次大凌河城之战的胜利意义极为重大。主要表现如下三点:
其一、提升了后金政权整体实力。此战不仅大大振奋后金士气,也报了此前屡次见败于关宁军的一箭之仇。同时后金还在大凌河城缴获大小炮三千五百位,以及鸟枪火药铅子无数。城中降人也多为辽东明军精锐,上述人员武备编入汉军八旗后再度壮大后金军事实力。尤其后金收降的七十余明朝将官中,有不少是明朝高级官员和将领具有很强能力水平,皇太极对他们一律予以重用恩养。这些汉臣、汉将携带他们的才智投身后金政权,为后金政治、军事、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皇太极看来这可比得到一座城池更为重要!
其二、大凌河城之战加速了明朝政治动荡。在派系利益驱使下,借着大凌河城败报传来,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又掀起一番相互倾轧的政治浪潮。在朝臣们交章弹劾下难辞其咎的辽东巡抚丘禾嘉被罢职,但尽忠职守勤于边务的孙承宗也被冠上丧师辱国罪名,同样遭到不同朝堂势力的不断攻讦。老臣孙承宗被逼无奈以病请辞,崇祯帝为平息朝议只得批准孙承宗归籍。孙承宗在关外第二次督师生涯就此结束,从此这位兢兢业业一心为国的老臣再未出现在辽东战场上,直到七年后他在老家高阳壮烈殉国。随着孙承宗离职明朝关外也再未出现过能够胜任边务的能臣。尽管包括丘禾嘉在内的很多人,都向朝廷参奏祖大寿围城期间曾率队献城降敌。幸亏崇祯帝还算有点理智,不仅没有纠察惩治关宁四将中仅存的祖大寿。反而擢升他为左都督命其继续镇守锦州。然而皇帝的宽宏和信任,并没有化解祖大寿心中对崇祯帝刻薄寡恩、冷酷暴戾的忌惮。崇祯皇帝曾三次下诏命祖大寿进京觐见圣上,内心惶恐不已不愿重蹈袁崇焕覆辙的祖大寿,总是借各种由头予以搪塞推辞,始终待在锦州城里执意不肯赴京面圣。
其三、后金成功瓦解了明朝阵营抵抗意志。此战在后金稳操胜券的情况下,皇太极始终耐心劝降。大获全胜后又对肯剃发降顺的官、兵、商、民一律不予杀害,反而给以妥善安置。为笼络被迫归顺的明朝降将能真心为己所用,皇太极接受贝勒岳托建言,鼓励诸贝勒大臣嫁女与编入汉军八旗的原明朝将官(《满文老档》记载,岳托奏:“善养之道当予以家室,以诸贝勒大臣之女配与他们为妻,出公帑以给其需,妇翁衣食与共必不再思返故土。如此人心归附,大业可成也”)。而且皇太极还亲自给张弘谟、薛大湖、杨华征等新归降明军将领备聘礼,为其迎娶八旗女眷为妻。祖大寿背信叛走后皇太极既没恼恨更没报复,反而继续礼遇留为人质的祖氏子弟和其他降人,并遣人告之锦州的祖大寿,“将军子弟,我自爱养,不必忧虑”。可以说皇太极真正做到至仁至义,同时也向世人彰显了一代帝王有着何等博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