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北京之战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21章北京之战

京师保卫战的辉煌胜利,让袁崇焕军事生涯达至到最巅峰。可袁崇焕万万不会想到,这场京师保卫战竟然会是他波澜壮阔的军事生涯中最后一幕。而那些与袁崇焕一起出生入死的关宁将士们也不会想到,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与敬爱的统帅一起并肩作战保家卫国。左安门之战仅三天后,于危难间力挽狂澜并为保卫北京立下殊勋的袁崇焕,突然遭崇祯帝逮捕下狱。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二月一日,崇祯帝出人意料地发布一道诏谕,命令自己的心腹太监全权接管京城防卫。其中派司礼监太监沈良佐、内官监太监吕直提督九门及皇城门;又派司礼监太监李凤翔总督忠勇营及提督京营。在将京城各项防卫全部置于自己直接掌控后,崇祯帝假以“议饷”为由召督师袁崇焕及总兵满桂、黑云龙、祖大寿等将领,即刻入紫禁城觐见。根据《国榷》、《明季北略》、《崇祯实录》及《明史》等史籍记载,袁崇焕当时正在指挥副总兵张弘谟等将领追踪后金军。得知皇帝召他觐见议饷,袁崇焕非常高兴急忙入城见君。但因九门戒严任何人不得入,堂堂蓟辽督师只能坐在筐子里“缒城而入”。袁崇焕赶至紫禁城平台只见崇祯帝脸色阴沉,两侧朝臣也都各个表情严肃。尚未等袁崇焕开口,崇祯帝对着他就是一通直截了当的质问,“你为什么杀毛文龙?”、“敌军何以长驱直入,进犯北京?”、“你的兵为什么要射伤满桂?”崇祯帝劈头盖脸三个问题,把毫无准备的袁崇焕问得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以,懵然惶恐之中袁崇焕竟未出一言以对。在崇祯帝看来,袁崇焕现在凝噎语塞就等于默认对他的各项指控。崇祯帝被彻底激怒了当即命满桂解下衣甲验示身上伤痕,向群臣昭示袁崇焕所犯罪行。然后命锦衣卫拏掷袁崇焕于殿下,十名锦衣卫校尉一拥而上脱去袁崇焕官服,将他押入南镇抚司监狱。群臣见状都傻了眼,虽然朝臣中对袁崇焕质疑声不断,但当袁崇焕被当场拿下时一批大臣纷纷跪地求情,倒不是他们尽都认为袁崇焕清白无辜。而是同后金大战尚未告毕,京师安危还需要倚靠袁崇焕的关宁兵马。现在拘捕袁崇焕,关宁将士必定人情哗然军心不稳,这实于稳定大局不利啊!大学士成基命、兵部尚书毕自严拼命叩头,以“敌在城下,非他时比”为由请皇帝三思慎重。可刚愎自用的崇祯帝就是固执己见,即不许袁崇焕自述分辩也不听群臣劝谏,坚持罢黜逮捕袁崇焕。而后崇祯帝任命与袁崇焕有隙的满桂总理各路勤王援兵节制诸将,同时命马世龙、祖大寿二将分理关宁兵马。

打赢京师保卫战的袁崇焕居功至伟,何竟会转眼间便遭免职锒铛入狱?围绕这段公案中的恍惚迷离与是是非非,时人后人都在孜孜探求着谜案真相,察究不断同时也还争执不绝。笔者认同较为主流的一种观点,即袁崇焕被逮捕是因崇祯帝中了后金反间计。至于理由如下:

其一、从明朝方面看,袁崇焕虽有种种可疑迹象却并没有任何确凿反迹。若他真想暗中通敌谋反,完全可以在自己镇守的关宁锦防线作文章。例如:佯装不敌坐视后金军由关宁锦一线破关而入;或者干脆献关投诚好了。无论哪种定不失后金赏赐的王爵高位。退一大步说就算袁崇焕与后金真得串通一气内外勾结夺取京师,他也犯不着在遵化搭上自己心腹爱将赵率教,还有四千忠勇的关宁将士。尤其京师恶战期间,袁崇焕引军与数倍于己的强敌殊死搏杀。广渠门、永安门两次大战后金军被杀得尸横遍野死伤累累,北京城上的崇祯君臣看得真真切切,袁崇焕取得的辉煌战果足以洗刷他所遭受的无端质疑和非议。事实上崇祯君臣也正是看到了袁崇焕精忠报国毫无一丝贰心,才会在谣言不断传闻不绝的情况下,仍然委任袁崇焕为此次京师保卫战的军事总指挥。没错!袁崇焕向来我行我素且曾数次违抗朝命而不遵,单凭他的胆大妄为的确够治罪的了,可若按他所犯功过来论也就是训诫处罚戴罪立功,至多免职流放禁锢终身罢了。而且完全可以等到后金军撤远,京师保卫战彻底结束后再予以清算。

可崇祯帝在后金大军尚未远离,随时都有可能重新杀回北京城的情况下。丝毫不顾京师尚未脱困的局势和安危,突然解除袁崇焕一切职务还执意将他打入大牢。崇祯帝的反常举动于情于理完全解释不通!除非在此期间发生了什么突发情况。让崇祯帝彻底丧失了对袁崇焕的信任,以致完全将其视为仇寇对头。可又能是什么情况哪?最合理解释就是后金的反间计。

其二、从清朝方面看,作为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两代君王的克星。从先前宁远、宁锦两次大战再到京师的广渠门、左安门两次交锋,袁崇焕数度击败后金,皇太极君臣早就想除掉袁崇焕这颗眼中钉肉中刺以雪心中刻骨仇恨。早在“己巳之变”前,归顺后金的汉臣高鸿中即曾于奏疏中向皇太极建言:“他既无讲和意,我无别策,直抵京城,相其情形,或攻或困,再作方略”,这里所指“方略”就应是反间计。又据清康熙时大学士李霨所撰《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肃公墓志铭》记载,后金军入蓟州克遵化但遭袁崇焕所部关宁军力阻后,时为章京的范文程亦向皇太极“进密谋,纵反间”。由此可见皇太极君臣早就策划通过反间计来除掉己方心腹大患袁崇焕。那己巳之变期间皇太极是否实施过反间计哪?笔者相信皇太极委实实施过,依据是清朝入关前多份权威性官方文献,清清楚楚记载了皇太极实施反间计经过。

清朝《满文老档》记载,“二十九日,遣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遂执袁都堂,磔之”。《清太宗实录》亦载,“初,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等受密计。至是,鸿中、承先坐近二太监耳语云:‘今日撤兵,乃上计也。顷上单骑向敌,敌二人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都堂有约,此事就矣。’时杨太监佯卧窃听。翌日纵之归,以所闻语明帝,遂下崇焕于狱”。诚然有很多人质疑《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记载的真实性,并认为这是清朝官方文献为夸耀皇太极的睿智以及抹黑崇祯帝形象而刻意虚假编造的。那我们不妨再看看另一份文献,《清史稿·鲍承先传》也曾记载皇太极实施过反间计,且其内容与《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完全吻合互相映证。我们可以认为清朝官方文献或有为皇太极歌功颂德而刻意枉屈事实的可能。但鲍承先不过是微末小人物,《清史稿》犯不上为他篡改贴金啊!由此可见以上清代文献记载应当属实。

综合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己巳之变期间皇太极确实向明朝实施过反间计,而且成功离间了崇祯帝、袁崇焕君臣。崇祯帝上当中计自然是怒不可遏故而将袁崇焕罢黜下狱。以此同时笔者也必须承认清代官方文献记载中的确存有贬明扬清的不实成分,虚虚实实不能一言蔽之。

根据《清太宗实录》及《清史稿·鲍承先传》记载,后金军兵败左安门的第二天,皇太极即着手实施反间崇祯帝与袁崇焕君臣。后金方面将俘虏的提督大坝马房明朝太监杨春、王成德带至德胜门外关押。秉承皇太极旨意,后金负责看守的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于夜里回营坐在两个太监卧室隔壁。二人特意作耳语秘密谈话,他们在谈话中明示袁崇焕已与皇太极订有密约,准备内外联手攻取北京而且事情很快就能成功。太监杨春等假装躺卧暗暗窃听,翌日,高鸿中、鲍承先又故意纵释杨太监。杨太监回到紫禁城旋即将窃听到的高鸿中、鲍承先密谈奏报给崇祯皇帝,崇祯帝听闻此情气得勃然震怒马上做出决定将袁崇焕罢黜下狱。然而关于太监杨春告密这段记载存在多处疑点。疑点一:小小的养马太监杨春级别太低,他如何能见到崇祯帝?疑点二:即便见到崇祯帝,养马太监人微言轻他的一面之词能有多少可信度?疑点三:太监杨春前晚偷听到密谈,第二天便能脱身回来且跑至御前告密。哪有这么凑巧的事!此中明显有后金故意纵还迹象,崇祯帝就不怀疑太监杨春所听内容真伪吗?疑点四:后金如何能保证太监杨春不会真得睡觉?如何能保证太监杨春就一定能偷听到隔壁密谈哪?有此四处疑点笔者认为,后金阴纵太监杨春讹告袁崇焕之事应属真实但其说服力度单薄有限。仅凭这一件事绝不足以扳倒袁崇焕这样重臣,至多会加深崇祯帝对袁崇焕的猜忌和怀疑而已。

既然如此太监杨春告密后,崇祯帝为何还会迅速锁拿袁崇焕呢?那是因为己巳之变期间,皇太极为铲除袁崇焕这个劲敌接连实施了多次反间行动,阴纵太监杨春告密只是压垮袁崇焕的最后一根稻草。笔者认为自范文程向皇太极“进密谋,纵反间”起,皇太极就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不断设计反间了。范文程献反间计时遵化刚刚沦陷,而袁崇焕正试图于蓟州布设防线阻截后金大军。几乎就在同时北京城内突然谣言四起,鼓噪袁崇焕私通后金的传闻甚嚣尘上。时间点实在太吻合了,这些飞速传播的谣言极有可能就是后金潜伏在京师的谍工散播的。

至于所谓满桂遭射事件也应是后金方面的反间杰作。关于满桂遭袁崇焕部下暗箭射伤一事,《明季北略》、《国榷》、《崇祯实录》均有记载。其中《国榷》、《崇祯实录》记载较略俱为“桂前被流矢,视之,皆袁军矢也”。唯有《明季北略》记载最为详尽,《明季北略》记载为,“清兵攻南城……独满桂以五千人与清一日二十战……桂不支而走,经袁营,竟不出救。俄桂中流矢五,三中体,二中甲,拨视,乃袁兵字号。桂初疑清将反间,伪为袁号耳。及敌骑稍远,细审,果为袁兵所射”。后人因其内容详尽故而多引用采信《明季北略》的说法。但笔者认为《明季北略》记载别看详尽但同样有很多不实之处。其一、《明季北略》记述非常混乱。满桂遭射的记载虽被放在左安门大战之后,但以满桂仍领五千宣大兵马而论,笔者认定满桂中箭这件事应发生在德胜门大战期间。袁崇焕率关宁军于十九日仓促赶至北京,旋即驻扎于广渠门外枕戈待战。二十日,北京城外展开激战时袁崇焕在广渠门,满桂在德胜门分别遭到左右两翼后金军重重围攻。而且袁崇焕大营所在的广渠门正是关宁军与后金左翼四旗殊死恶战的主战场,带残兵撤退的满桂怎么可能会经过袁崇焕大营!其二、满桂驻守的德胜门在城西北,袁崇焕驻守的广渠门却在城东南两地相距甚远。正与后金军激战的关宁军就算想在战场上暗算满桂,关宁军射出的箭矢也不可能够得着满桂。其三、即便袁崇焕派人潜至德胜门去暗害满桂。可当时无论袁崇焕还是满桂皆遭后金军重重围困,关宁军的散兵游勇怎么可能突破后金军严密封锁,再潜伏至满桂近处去暗箭伤人!其四、满桂的箭伤就算是在撤退途中所受,但这几只带有关宁军字号的箭矢真有可能是袁崇焕部下故意所射?袁崇焕真有那么愚蠢,非得用带有本部标志的箭矢去暗杀己方大将吗?这不明显是在授人以柄嘛!其五、袁崇焕确实与满桂的关系不怎么和睦,可就算对昔日同僚起了杀心,袁崇焕也不敢放肆到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发泄私愤。他完全可以找个借口再以尚方剑像斩杀毛文龙那样处死满桂。否则一旦阴谋败露,必定会遭到皇帝追究和严厉惩处。综合以上种种,射伤满桂的人肯定是后金兵将乔装伪扮的而绝不可能会是袁崇焕部下,只是满桂太过愚直粗心虽说派人去尾随辨认却仍为后金谍工哄骗。但当满桂将此事禀告崇祯帝,不明真相的崇祯帝大发雷霆。在崇祯帝看来袁崇焕部下胆敢在两军阵前谋害己方大将,那袁崇焕肯定是洗脱不了通敌叛国的嫌疑!只因袁崇焕当时正在与后金鏖战无法出面对证,疑心大发的崇祯帝这才姑且忍而不发。

古人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当后金暗纵放归的太监杨春赶至崇祯帝面前告密时。虽说杨太监所言存有诸多疑点。但经过此前京城关于袁崇焕的谣言骤起,以及满桂中箭事件的积累铺垫和渲染。崇祯帝终于相信曾经自己眼里中兴国家的股肱之臣,被自己视为左膀右臂的袁崇焕真得通敌谋叛。感到遭受欺骗和背叛的崇祯帝内心无比愤怒,这才有了前文袁崇焕突遭罢黜和下狱这一幕。既如此那清代官方文献为何只单单记载太监杨春告密这一件事哪?笔者必须承认这确实是清朝官方修史在刻意贬明扬清。因为太监杨春告密一事破绽很多,常人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其中蹊跷。但就如此低劣的反间计崇祯帝都能不明上当,这就突显了大明王朝末代皇帝是何等昏聩无能。于是乎后人便能从中得出结论,明朝灭亡实系昏君无道所致而大清隆兴实为圣君伟睿所起。至于明亡清兴的历史剧变,那更是天道所使理所当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