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北京之战
经过八个小时接连十数回合的浴血奋战,袁崇焕统领着英勇顽强的关宁将士取得了辉煌的广渠门大捷。这场来之不易的及时胜利稳住了一度岌岌可危的京师情势。朝鲜史书在记载广渠门之战胜利时不禁由衷赞叹道,“贼之不得攻陷京城者,盖因两将(指袁崇焕、祖大寿)力战之功也”。取得广渠门之胜后,爱兵如子的袁崇焕没有一点心情去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捷,转而不顾满身伤痛与疲惫当夜亲往营地一一抚慰受伤的关宁官兵,回来时天际已经放白。当时最为困扰袁崇焕的难题有二:其一、在寒风大雪中只能野外宿营的将士们不得休息。其二、因出兵勤王时太过仓促没有携带太多粮草,赶至北京后关宁军随军粮草已严重短缺。尤其经过广渠门外的拼死力战关宁将士们更是又累又饿。虽然广渠门大战后崇祯帝派人送来酒食犒赏军队,可些许酒食对于众多将士们而言,实属杯水车薪根本无济于事。至于后金军队则不存在这些问题,后金军可以在周边掳掠粮食砍木取暖,自行解决休息和给养问题。而这是袁崇焕的关宁军所无法做到的。袁崇焕治军严明,他规定:“不许一兵入民家,即野外树木,亦不得伤损”。进入京畿后曾有一名士兵饥馑难耐“擅取民家饼”,被袁崇焕当即枭首以正军法。严明的军纪确实可以塑造顽强战斗力,可饥寒疲惫的将士们又如何能去打仗哪!袁崇焕认为这些难题只有向皇帝求助才能解决,因此他迫切地希望能够再次见到崇祯帝面奏。
广渠门之战两天后,即十一月二十三日,崇祯帝在紫禁城平台召见了袁崇焕等一行将领。这也是崇祯帝、袁崇焕君臣在平台的第二次相见。第一平台召见时,承诺“五年复辽”的袁崇焕何等意气风发。而矢志中兴的崇祯帝对袁崇焕也是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谁曾想到时过境迁仅仅过了一年四个月,君臣二人再见时却是在这京师遭困的窘境中。然而在这如此重要的政治场合,袁崇焕很可能是被紧急战势扰乱了分寸,居然接连犯下两个极为严重的政治错误。
其一,妄夸敌情。还没有见到崇祯帝之前,袁崇焕就跟同在平台等候皇帝召见的群臣,口无遮掩地宣扬起当前战势如何严峻。根据《烈皇小识》记载,“崇焕出言无状,对百官讼言:‘达子此来要做皇帝,已卜某日登极矣。’户部尚书毕自严,至挢舌不能下,举朝皆疑之”。袁崇焕当然不晓得什么皇太极要来北京登基云云。笔者认为袁崇焕如此言语虚夸,只是想凸显皇太极此战势在必得以及城外战况又是何等惨烈。他想借此说服群臣能一起劝谏崇祯帝,满足他关于关宁军入城据守和补充粮饷等要求。但大敌当前之际,身为主帅的袁崇焕实在不应在群臣面前如此虚晃浮夸,涨了敌人士气还灭了自己威风。见到崇祯帝后,崇祯帝对袁崇焕等有功将领深加慰问。但当袁崇焕提出“士马疲敝”请援引满桂率部进入德胜门休整的先例,准予关宁军进城休整并补充给养时。崇祯帝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并再次诏令严禁关宁军一兵一卒进入北京,就是蓟辽督师袁崇焕也不许住到城内。至于袁崇焕索要粮饷,崇祯帝同样没有给予解决。根据《崇祯长篇》记载,己巳之变时北京城“太仓无宿储,民间无盖藏”,此刻何止他关宁军整个京师都补给严重不足,崇祯帝是不可能夺下其他人员的有限口粮专去供给正遭质疑的关宁军。就这样袁崇焕渴望休整兵马以及入城据守的愿望都破灭了。
其二、妄请款和。此前袁崇焕在陈述他的平辽方略时曾明确提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援为险著”的十六字对敌方针。十六字方针中的“款”字,即为通款、议和的意思。适时与后金通款议和,可有利于明朝方面对形势变化的掌控。当初提出“五年复辽”时袁崇焕确实没有预料到,皇太极推出的新政以及西征蒙古会对时局造成如此重大的影响和改变。待到后金军兵临北京城下,袁崇焕显然已意识到自己严重失误。可再怎么懊悔也无济于事,当务之急是必须马上重新调整明朝对后金的政策方针。可国家大政方针调整是需要时间的,这时间又该从何而来哪?于是袁崇焕再次想到与后金款和,袁崇焕从前就曾以款和为名成功与后金周旋,稳住后金抢修了关宁锦防线。赵率教也以议和为由成功迟滞了后金军攻势,赢得锦州之战的胜利。故此当第二次平台召见时,袁崇焕便迫不及待地向朝廷提出自己欲再与后金款和的想法。袁崇焕当然没有通敌谋叛的私心,他只是希望崇祯帝能效仿唐太宗同东突厥款和缔结渭水之盟先例。暂且姑忍这一时之辱,待日后内外修备才好换得吐气扬眉。
但袁崇焕大错特错了!腐朽封建帝制发展至明末时早已没有了盛唐时期的开明。更何况崇祯帝不是贤明的唐太宗,朝野众臣也不比贞观时的房谋杜断。袁崇焕也知道与敌通款可是触犯朝廷大忌的。故而他在未见崇祯帝前,先向群臣试探性地提出自己想与后金通款议和的新构想。尽管袁崇焕此前与后金款和确实得到了朝廷首肯和认同。但在后金大军兵临北京城下的危急关头,袁崇焕偏偏此时提出要与后金款和,这立即在朝臣之中引发轩然大波。满朝群臣大大怀疑袁崇焕要求签订城下之盟的动机,难道你袁崇焕真的是在给后金作说客吗?面对群臣质疑和愤慨袁崇焕意识到自己又冒失了。根据《国榷》记载,当袁崇焕见到崇祯帝时,“崇焕惧上英明,终不敢言款”。虽然袁崇焕终未敢在皇帝面前再提款和的事,但他“以危言耸侍臣,冀朝臣惧而从款议”(《幸存录》)的举动,肯定已传入到崇祯帝耳中了。生性多疑的崇祯帝深觉此事必有蹊跷,由是更加猜忌袁崇焕的动机和忠奸。说白了袁崇焕在政治上实在太过幼稚。如果他能等到打退后金军进攻之后再向朝廷谏言请与后金通款议和,我想那时朝野猜忌肯定会减轻不少。可就因着袁崇焕一时冲动莽撞,朝野上下不仅未理解他的苦衷,反而大都怀疑他“引敌胁和”。于是乎赤胆忠心的袁崇焕径直将自己置于万劫不复之中。
崇祯帝刚继位时矢志一心要中兴大明王朝。为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崇祯帝曾深信不疑地将连破后金的名将袁崇焕视为辅助自己的股肱之臣、栋梁之才。不成想袁崇焕“五年复辽”的誓言墨迹未干,后金军却打到了自己眼皮子底下,崇祯帝心中愤恨满满不言自喻。在崇祯帝看来辜负朕望的袁崇焕实属难逃其责,现在京城里袁崇焕引敌入寇的传闻甚嚣尘上,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而袁崇焕的种种迹象又是如此可疑。若不是袁崇焕率关宁军在广渠门与后金军殊死血战并艰难取胜。多疑的崇祯帝恐怕真就信了袁崇焕在故意纵敌入京通敌谋叛。
不管怎样疑信难断的崇祯帝已经认定,甚失朕望的袁崇焕不再可靠此后不能再重用他了。而失去皇帝信任的袁崇焕无论怎样陈情关宁将士们如何饥寒疲敝,崇祯帝都是不予理会,也坚决不许关宁军入城修整。只因崇祯帝还指望着袁崇焕去打退北京城外的后金大军,还算有些城府的崇祯帝这才没有在袁崇焕面前表现出星点愤怒和怀疑,也没有申斥质问袁崇焕一句话。反而将自己身穿的貂皮大衣披在了满脸失望神情的袁崇焕身上。当带着皇帝体温的貂皮大衣披在臣子袁崇焕的身躯时,一股暖意立即涌入到袁崇焕心中。曾经受过多少委屈、遭过多少难处都已算不得什么了。感激涕零的袁崇焕不再提任何要求,满心只想着哪怕是赴汤蹈火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打赢京师保卫战报答皇帝对臣子的知遇隆恩。未得任何实惠的袁崇焕感恩戴德地走了,继续竭尽所能地领兵城下迎敌。可他不会想到表面上对他依然恩宠有加的崇祯帝,心中已经充满了对他的戒心和怨恨。而那件皇帝披给他的貂皮大衣下也暗藏着空前危机和瑟瑟杀机。仅仅过了八天后在崇祯帝翻脸无情下,袁崇焕的人生命运旋即急转直下。
气急败坏的皇太极因兵败广渠门严厉处分相关战败将领,额真康古礼、甲喇章京郎球、韩岱等官皆因逗留中途而被削职罚赎。蒙古额驸恩格德尔及喀尔喀蒙莽果尔岱等贝勒虽免遭削职处分但仍被罚赎。就连皇太极哥哥,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也因不听调度引致战败而遭到皇太极严厉训诫。罚归罚,训归训,根据程本直所著《漩声记》记载,即便皇太极自己也在兵败广渠门后由衷发出慨叹道:“十五年来,未尝有此劲敌也!”慨叹归慨叹,皇太极可不会就此认输。他将后金大军撤至南海子(今北京南苑)一带,暂且休整积极准备伺机反攻。
经过七天养精蓄锐,即十一月二十七日,已经恢复士气与战力的后金军再次发动猛烈攻势。进攻目标依然不变,还是驻于北京城外的关宁军但战场由广渠门转至到左安门。皇太极不仅亲自带队进攻,还将此番出征的所有兵力共计十万大军,全都投入到关宁军方向上。孤注一掷的皇太极要用绝对的优势兵力,彻底压垮并歼灭掉当面劲敌关宁军。此时的后金军斗志高昂气势如虹必欲一雪此前兵败广渠门之耻。反观袁崇焕的关宁军在之前战斗中伤亡较大,加之自勤王以来缺粮缺草还不许入城休整。在城外凛冽刺骨的寒风中,关宁将士早已是人马困顿疲敝不堪。但当后金大军重又杀来时,饥寒交加的关宁军再次展现出严明军事纪律和顽强作战毅力。在督师袁崇焕统领鼓舞下,关宁将士整军列队竖立木栅重新布置阵型迎战强敌。
随着皇太极一声号令,后金军左右翼八个旗凶狠冲向关宁军。远远望去后金兵勇铺天盖地人喊马嘶声震于野。面对浩荡而来的八旗铁骑洪流,从容不迫的袁崇焕一如既往地立于阵前,率领麾下将士给予敌人以迎头痛击。在关宁军浴血奋战下,后金军一波又一波猛烈进攻都被无情击退。左安门外不足万人的关宁将士就犹如屹立于汹涌浪潮中的中流砥柱,任凭狂风巨浪电闪雷鸣始终就是巍峨不动。历经五个小时艰苦血战,后金官兵尸体在阵前越堆越多,可战势却始终没有一丝进展。即便是皇太极这般雄才大略的君王,也被袁崇焕的顽强意志和关宁军的骁勇剽悍所深深折服震撼。为避免己方遭受更多无谓伤亡,原本不肯认输的皇太极终于下令全军撤退。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撤军时还发表了一番掩败为胜的说辞。皇太极故作镇定地对诸贝勒讲,“路隘且险,若伤我军士,虽胜不足多也。此不过败残之余耳,何足以劳我军!”就这样继先前广渠门大战报捷,袁崇焕又取得左安门大战胜利。后金军肆虐滔天的狂潮终于无奈地褪去,然而袁崇焕却不想就此收兵罢休。二十八日,也就是左安门之战后第二天,袁崇焕采用向导任守忠计策,悄悄派五百火炮手于夜间潜伏于后金军驻扎地南海子“距贼营里许”处,随后突然“四面攻打”。一场炮火急袭轰得后金军营顿时大乱,后金军猝不及防被炸得人仰马翻。皇太极见情势不好,急忙率军从南海子营地狼狈撤离。
随着后金军被迫撤离京郊,皇太极攻取北京的图谋彻底破灭,大明京师也得以转危为安。袁崇焕以两战两胜的优异战绩成功保卫了明朝统治中心北京。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此次京师保卫战期间,袁崇焕率领关宁将士克服不能入城据守,寒冬中只于野外露宿以及缺粮缺草、士马冻馁等重重困难。仍旧能够在野战环境下以劣势兵力,击败当时亚洲大陆最为强大且兵力占优的后金骑兵。可以说这场无比辉煌的京师保卫战,再次证明了袁崇焕优异卓绝的军事才能。也让袁崇焕跻身于中国古代最为杰出军事将帅之列,彪炳于浩瀚绵延的中华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