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北京之战
皇太极夺占察哈尔故地后,袁崇焕马上意识到事情严重性连忙上疏向朝廷预警。奏疏中袁崇焕不无担心地说,“臣身在辽,辽无足虑。惟蓟门单弱,敌所窃窥。请严饬前督,峻防固御,为今曰急著”。不久袁崇焕又上一道奏疏,“惟蓟门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万一夷为向导,通奴入犯,祸有不可知者”,“臣守宁远,寇被臣创,决不敢侵犯臣界。只有遵化一路守戍单弱,宜於彼处设一团练总兵”。但袁崇焕两次上疏都没能引起崇祯帝足够重视,就连袁崇焕从宁远派戍关门的援军也被兵部遣回。不幸的是情势发展果然被袁崇焕所言中。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亲率十万大军绕过关宁锦防线,取道长城防线薄弱地段。后金军破边塞而入直扑明朝首都北京,史称“己巳之变”,激烈的京师保卫战由是展开。
战前后金决策层对于是否攻打明朝仍旧颇有顾虑。大都认为此举虽可获取大利但困难不小,而且其中蕴含风险也很大生怕再挫败于明军坚城利炮下。但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为能早日实现入主中原梦想,他本人全力主张对明朝用兵。在皇太极鼎力推动下后金决策层决定暂舍察哈尔蒙古,集中全力南下攻打明朝。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月十五日,皇太极统兵于辽河与蒙古科尔沁部、扎鲁特部、奈曼、巴林、敖汉等部兵马会师。为争取外藩蒙古诸贝勒支持,皇太极再次让诸贝勒大臣及外藩蒙古贝勒讨论,应是先征明朝还是察哈尔蒙古。众人依旧议论纷纷并分成两种相反意见难以达成一致。皇太极当然赞成先征明朝,最后在皇太极拍板定案下,后金与蒙古各部联军继续向明朝边境进军。不料刚刚才过五天事情便再起波折。
二十日,后金大军抵达喀喇沁部青城时。大贝勒代善和二贝勒莽古尔泰夜见皇太极,二人以“劳师远袭”、“粮匮马疲”、“众寡不敌”、“恐无归路”为由要求班师。平心而论代善、莽古尔泰所虑不虚所言也不假。当年努尔哈赤以数倍优势兵力尚且惨败于宁远城下,皇太极再攻宁锦又是一番大败。须知明朝部署于九边及京畿的军队要十数倍于后金,后金此番虽投入精锐主力却是孤军深入明境,而明朝也必会召全国兵马前来围攻。一旦后金军顿兵坚城之下不能克,寡不敌众粮草不济若后路再遭阻断。后金全军上下包括皇太极在内断无生路可言,后金政权也将灰飞烟灭。只是这风险大收益也大啊!皇太极甘愿冒这个风险。怎奈皇太极当时尚未树立南面独尊的权威。与皇太极并坐的两大贝勒坚持撤军,皇太极也只得服从。此时岳托、济尔哈朗、萨哈廉、阿巴泰、杜度、阿济格、豪格等贝勒站出来,坚决支持皇太极的主张。代善、莽古尔泰见众谋不与相同也就不再坚持己见。在这场君臣之争中皇太极终于占据上风,这也是皇太极在军政集权上一次巨大胜利,于是后金大军继续向明朝进军。
君臣意见达成统一,后金大军径直朝西南方向开进。二十四日,后金军进至老哈河时皇太极将后金军一分为三,分兵进攻明军防守松懈的长城喜峰口各要塞。济尔哈朗、岳托率右翼四旗兵及右翼蒙古诸贝勒兵进攻大安口;阿巴泰、阿济格率左翼四旗兵及左翼蒙古诸贝勒兵进攻龙井关。皇太极与大贝勒代善、莽古尔泰及众贝勒则率军向洪山口进发。当时山海关以西长城防线的防务极为稀垮,根据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补遗》记载,明朝“西塞垣颓落,军伍废弛,三卫束不的等多携贰”。对后金军而言就等于几乎不设防。至二十八日,三路后金军在没有遭到任何像样抵抗情况下,轻松攻取当面长城隘口。隘口明军或死或降或逃无有能抗敌者,负责边务的蓟辽总督刘策潜逃。顺利突破明边长城防线后,三十日,三路后金军会师于明朝重镇遵化城下。须知位于京师东北的遵化距离京师仅三百华里。十一月初一,北京紫禁城内崇祯帝得知警讯当即大惊失色,急忙下令戒严京师并诏谕全国各地兵马火速勤王。
十月二十九日,蓟辽督师袁崇焕从宁远前往山海关。途经中后所时得报后金军已突破长城正向京师进逼。袁崇焕听闻讯报同样大吃一惊,他必须立即做出决断。其实当此紧急时刻袁崇焕有两种选择:其一、围魏救赵。趁着后金主力正于内地入寇,袁崇焕可率关宁铁骑猛攻后金必定空虚的国都盛京(沈阳)。后金王公大臣们的妻小家眷皆留守于沈阳,沈阳若危皇太极必然回师救援,到时京师之险便可自解。其二、不惜一切代价驰援北京。因路程遥远时间也有限,关宁军难以携带过多辎重和军需。而且还要昼夜不停持续强行军,会给将士造成严重体能消耗。克服以上困难后关宁军还必须准备同后金十万大军展开正面对决,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两种选择中前者无疑在军事上最佳但袁崇焕并没有选,因为后者的政治性压倒了一切。自土木之变发生,北京城已整整三个甲子未曾面临过战火。一百八十年承平安宁换来的是京师各项防备稀松怠懈。一旦各地明军勤王不利而后金大军又兵临北京城下,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袁崇焕紧急命令,离京师最近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率四千精兵火速驰救遵化。试图让赵率教抢先于遵化建立第一道防线阻截住后金大军,直至袁崇焕的大队人马赶来。待安排完部将扼守各处要地后,袁崇焕从宁远、锦州抽调九千骑兵、七千步兵急驰进关应援。
赵率教率本部人马急驰三昼夜,强行军三百五十华里进至遵化以东的三屯营。赵率教原本想让人困马乏的将士们能入城休整一下,但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坚决不让入城,赵率教无奈只得率人马继续向遵化开进。十一月初四,赵率教所部将士在驰向遵化途中同后金军突然遭遇。后金贝勒阿济格等率领后金军左翼四旗及蒙古兵,早就在遵化城外埋伏好了,专待于此围点打援驰往北京勤王的明军。中了埋伏的赵率教率部与敌浴血厮杀殊死抵抗。可怎奈赵率教兵力太少,在后金军优势兵力围攻下,四千疲惫之师全军覆没。赵率教中箭坠马后力战而亡,其手下副将、参游也全部战死。赵率教是袁崇焕手下最得力的一位大将,为人“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正因如此《明史》将其与满桂并称为良将。他的战死是明军一个重大损失。赵率教援军覆没后遵化城很快遭敌陷落,巡抚王元雅自缢而死。紧接着后金军又转攻遵化东面的三屯营,初七,后金军破三屯营,总兵朱国彦偕妻张氏上吊自杀。随着京东重镇遵化失陷,京师方向再无险阻挡。大明王朝首都随之暴露在后金大军兵锋之下。
得知遵化失陷的消息,明朝朝野上下更是惊恐不已。根据《崇祯长编》记载,“畿东州县,风鹤相惊,人无固志”。年轻的崇祯帝也是急了,他赶忙启用天启朝老臣孙承宗,命其恢复前职并兼任兵部尚书负责京畿防卫。原兵部尚书王洽因失职被打入大牢后被论罪斩首。焦躁不安的崇祯帝急得想杀人,而袁崇焕又何尝不是急得心焚胆裂,他真恨不得能插上翅膀即刻飞过来。得知赵率教所部覆灭消息,仿佛折断一臂的袁崇焕那真是心如刀割。可心再痛袁公也断不敢在这个节骨眼上有片刻迟疑,反而继续星夜兼程向京师方向的蓟州狂奔。终于袁崇焕率领先行九千关宁骑兵早皇太极一步,于十一月九日抢先赶到蓟州。抵达蓟州后袁崇焕接到崇祯帝圣旨,获得了调度指挥各镇援兵权利。当时附近明朝兵马都在向蓟州靠拢,故而袁崇焕决意在蓟州设置第二道防线,堵截后金大军于蓟州。可能是担心从各地赶来勤王的明军良莠不齐不能与关宁军很好配合,亦或担心京师其它方向的防守过于空虚。袁崇焕命令蓟辽总督刘策回守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回防昌平,宁夏总兵官侯世禄驻守三河。诚然经此分散布防,肯定会导致蓟州方向明军兵力出现不足。可在袁崇焕看来,他麾下九千关宁铁骑足以抵挡后金虎狼之师。袁崇焕所想绝非狂妄无稽,这九千关宁将士在其后京师保卫战中的英勇表现,证明了他们确实有这个能力。然而袁崇焕阻截后金军于蓟州的计划还是没能成功。
十二日,皇太极率后金军抵达蓟州时,发现袁崇焕的人马居然抢先赶到。皇太极对关宁军的神速是不胜惊讶。但皇太极并不想在蓟州城下与袁崇焕纠缠,而是率军避开蓟州改沿西北方向继续向北京进击。见于蓟州拦截后金军的计划落空,袁崇焕急忙率军尾后追赶。至十五日,皇太极率军进驻通州。袁崇焕也领兵赶至距通州不到半日路程的河西务,并再次试图阻截后金军于通州,逼皇太极在通州与他决战。皇太极依旧不想和袁崇焕纠缠,他又一次率军绕过通州,取道顺义、三河直奔北京。至此,袁崇焕三次阻敌于京师外的尝试全都落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