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擅杀毛文龙
经济方面,皇太极登基继位后积极采纳群臣提出的有关“足国足民之术”,“罢非时之工,广养人之惠”等善策良政,大力恢复农业生产以及发展社会经济。皇太极为此多次颁下诏谕,务要“用恤民力,专事南亩,以重本务”;举凡“工筑兴建”若有妨农事,一律停止,不许耽误农时。皇太极为促进社会经济尽快好转打破旧有社会生产关系,释放大量农奴奴隶将其转变为封建农民。这些开明进步的革新举措在有力促进后金社会向封建化转型的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底层女真(满)族、汉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受此影响后金社会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并且取得长足发展,短短几年时间后金政权不仅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剩余存粮也变得充裕起来。史载,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时,后金农业生产甚至出现“地广粮裕”的盛景,仅造酒一项一年用粮即达“数十万石”。由此足见,后金当时的粮食产量有多么丰沛。
食为果腹,衣为御寒。皇太极深知发展棉纺对民生的重要性。皇太极继位后大力推广植棉织布并诏令全国“督织”,为提高生产积极性还经常奖赏“织造匠役”。后金社会纺织手工业随之有了大幅提升。除了粮食生产和棉纺,皇太极又大力倡导兴办冶铁、陶瓷、造船等手工产业。经过数年不懈努力,后金社会很快出现“文绣锦绮无所不具”,“淋硝工匠般般皆有”的繁荣兴盛景象。不止农业和手工业,皇太极还不忘积极发展后金商业贸易。在皇太极积极鼓励扶持和引导下,辽东地区往昔繁荣兴盛的各种商贸活动重新得以再现。作为后金政权政治中心,盛京(沈阳)也迅速发展为辽东地区新经贸中心。沈阳城八门大街就是当时商贾云集的著名商业区。皇太极为增加国库收入还采取官商形式经办对蒙古对朝鲜,甚至包括与明朝之间的通商贸易。总而言之在皇太极苦心孤诣经营下,后金社会经济不仅整体全面恢复,各个经济层面也都得到发展和进步。皇太极新政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成效斐然,既安定了民生缓解了社会矛盾,同时也奠定了支撑后金(清朝)此后同明朝战争的重要经济基础。
军事层面上,皇太极通过重新改组八旗体制,不断扩充壮大后金(清朝)的军事力量。
其一、为满洲八旗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努尔哈赤、皇太极父子将那些已经征服或编入旗籍的女真人称为“佛满洲”,满语意为“旧”满洲。佛满洲中最为根正苗红的,当属努尔哈赤起家的建州女真。佛满洲之外,那些新征服或新归附被编入满洲八旗的女真人则被称为“伊彻满洲”,满语意为“新”满洲。伊彻满洲主要是由东北偏远边区的女真余部,以及部分其它部族(如:达斡尔族)组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延承父志继续对东北偏远地区多次用兵,最终实现后金(清朝)对东北地区女真族群的大一统。大量偏远地区的女真土著便以伊彻满洲身份编入满洲八旗,成为满洲民族共同体的新成员。例如: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在后金(清朝)对黑龙江中上游索伦诸部征讨中,一次就有五千六百七十三名被俘索伦部民被编入八旗牛录。同年征讨征库尔喀部时,俘获壮丁四十二人也被即刻补充到缺额各旗披甲。
其二、增设蒙古八旗、汉军八旗。为拉拢后金(清朝)政权内的蒙古人和汉人,也为扩充后金八旗军战力。皇太极特意将努尔哈赤时期编入满洲牛录中的蒙古人、汉人,以及此后新掠取及归降的蒙古人、汉人分别编成蒙古二旗(又称左右二营)和汉军单独一旗。皇太极于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将蒙古左右旗扩编为蒙古八旗。后于崇德七年(1642年),再将原先汉军旗扩编为汉军八旗。据后世学者考证,汉军八旗主要以辽人为主体。明清之际所谓的辽人,主要指以辽东都司辖下的辽东汉人以及高度汉化的辽东各少数民族。辽东自古就为多民族混居区,《辽东志》曾明载,明代辽东都司中“华人十(之)七,高丽土著归附女真野人十(之)三”。受各族间频繁通婚影响,辽人不仅混有浓重的北方诸胡血统,还形成了豪爽粗犷及“性悍善骑射”的塞外边民性情。但同时在与汉人长期混居中,很多高度汉化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变得与汉人别无二致。皇太极设立汉军八旗后,便将国内汉人以及高度汉化的蒙古人、女真人等统统编入到汉军八旗中。像清初大臣佟养性,其先世原本出自女真夹谷部佟佳氏,只因世居辽东汉化而被编入汉军正蓝旗。清初将领石廷柱,其先祖出自女真苏完部瓜尔佳氏累世为明朝中层军官。广宁之战时石廷柱随众降清,后来也被编入汉军镶红旗。
为拉拢编入旗籍的蒙古人、汉人,皇太极给予其很高待遇及社会地位。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被统称为旗人,三者社会地位原则上是相同的。例如:在奉行满汉不得通婚的清代,汉军八旗就可随意同满洲八旗、蒙古八旗通婚。抚顺额驸李永芳、李率泰父子就娶了宗室女子为妻。天聪五年(公元1632年),大凌河之战结束后,为安置已编入汉军旗的被俘明朝官将,代善之子镶红旗贝勒岳托建言,“善养之道当予以家室,以诸贝勒大臣之女配与他们为妻,出公帑以给其需,妇翁衣食与共必不再思返故土。如此人心归附,大业可成也”。而在清代旗人群体中也形成“不分满汉,但问民旗”的整体意识,这种旗人民族整体意识出现,既有利于后金(清朝)政权获取编入旗籍的蒙古人、汉人认同和效忠,也有利于清朝入关后借助汉军八旗来巩固清朝在内地的统治。然而随着对明朝战争节节胜利,尤其入关后汉军八旗规模越发庞大以致占据旗籍大半。出于对汉人防范,汉军八旗开始受到连累继而社会地位也逐渐降低。乾隆时期,旗人人丁滋生繁重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太大。乾隆帝干脆强命入关后新入旗籍的汉军(又称新汉军)出旗自谋生路,一下子清理出旗达数十万之众。但“从龙入关”的辽东汉军(俗称陈汉军)不在出旗之列。由此可见,在奉行“首崇满洲”的后金(清朝)统治者心目中,“从龙入关”的辽东汉军是包含于满洲民族共同体之内的。只是在旗人群体内部再细分时,满洲八旗地位为最高居于首,其次是蒙古八旗而最后才是汉军八旗。
皇太极新增设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只是两者在作战任务上的侧重各有不同。蒙古八旗因擅长弓马骑射同满洲八旗一样多承担冲锋陷阵使命,汉军八旗则主要负责各种火器打击。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皇太极命于永平之战中被俘的王天相于盛京(沈阳)铸造大炮。满人忌讳“夷”字,故将新铸成的大炮称为红衣大炮。这支新组建的重炮兵被皇太极视为攻明利器,特交由汉军旗佟养性率领。在此后历次攻坚大战中,使用火器的汉军八旗立下不可磨灭的赫赫功勋。有了擅长弓马骑射的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又有了擅长使用火器的汉军八旗,两相优势互补,如虎添翼的后金(清朝)军事作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总而言之在皇太极大刀阔斧改革下,后金(清朝)不仅消弭内部原本深重的社会危机,国势也越发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