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宁锦大捷
二十八日黎明,后金军进至宁远北岗,映入后金将士眼帘的宁远城高大巍峨戒备森严。不同以往的是,袁崇焕没有将全部兵力收缩于城内,而是在宁远城外前掘深濠并以车为营布列枪炮,又命满桂统领新练成的关宁军列阵于四城之外濠沟内侧。袁崇焕敢于摆出这般阵势!还要感谢十六日,关宁军在与后金军遭遇战中的良好表现。这让袁崇焕相信,关宁军完全可以充当宁远城防外围屏障,这样的话宁远城防御就等于多了一层保障,亦可验证城外骑兵与城防火炮相互配合的新战法。明军敢于出城列阵着实大大出乎皇太极意料,在皇太极看来这无疑是对后金军的莫大轻蔑和侮辱。既然明军胆敢向后金军发起挑战,那后金军无论如何也要歼灭城外列阵的明军,否则国威、军威何在!抱着这种心态皇太极与诸贝勒领军愤而接战。
后金军先是故意后退,试图将关宁军引出阵地脱离身后炮火支援范围,可关宁军就是不上当。见诱敌之计不成,皇太极只得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四旗将士主动出击,明朝、后金的骑兵劲旅遂于宁远城下展开激烈厮杀。在明军骑兵顽强抵抗以及明军火炮猛烈轰击下,后金军渐渐力不能支败退下来。皇太极见状勃然大怒欲亲自带兵上阵,与皇太极并尊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一致认为“距城近”确实太过危险,三人力劝皇太极切勿进战。可这一来,出于帝王尊严,实在不甘心败于敌手。二来,出于帝王权威,实又不肯听命于权臣。两点相叠加,皇太极终未听劝反与三大贝勒怒道,“昔皇考太祖攻宁远,不克;今我攻锦州,又未克。似此野战之兵,尚不能胜,其何以张我国威耶!”言毕皇太极率贝勒阿济格与诸将、侍卫、护军策马前冲。三大贝勒大为惭愧也来不及穿戴甲胄跟随着皇太极一起冲杀。目睹后金大汗都身先士卒亲自上阵了,原本显出颓怯的后金将士们犹如打了一针兴奋剂,立即亢奋起来俱都跟发疯似得往上冲,疯狂砍杀拼死恶战。可城外明军并没有被后金军气势吓倒,满桂、尤世禄、祖大寿一干猛将领着关宁军,同后金军死磕硬撞依然半步不退。双方殊死肉搏中明将满桂身中数箭坐骑被创,尤世威坐骑也被射伤,即使如此二将毫无畏惧继续领兵恶战。
正当两军骑兵胶着血战之时,明军城上城下各型火炮怒吐着火舌开始不断发威,直接给予城下关宁铁骑以强有力支援。根据《三朝辽事实录》记载,明车营都司李春华于城下指挥兵士,以红夷大炮、木龙虎炮、灭虏炮等火器齐力攻打。袁崇焕也于城上亲临城堞激励并指挥将士们,用射程及威力更大的红夷大炮猛轰后金军。参将彭簪古以红夷大炮击碎八旗军营大帐房一座,其他大炮则将“东山坡上奴贼大营打开”。明军炮口所指炮火所及,后金官兵无不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尸体成片成片倒下。在城上城下明军密切配合下,后金军死伤累累却始终连宁远城墙边都无法考靠近,仗打成这个样子还何谈什么破城而入!激战至中午,皇太极见己方死伤太多战势又毫无进展,也只得下令停止攻城,将全军撤至五里外双树堡驻营。
正当皇太极筹划着下一步该怎么攻打宁远时,突然接到一封紧急军报。皇太极看完军报大惊失色,锦州方面出事了。原来还是二十八日,锦州城内的赵率教趁后金军主力正在宁远城下激战,突然打开城门锦州明军蜂拥杀出,猛攻锦州城外猝不及防的后金军。在给予后金军以重大杀伤后,明军也不恋战又迅即撤退回锦州城。此刻皇太极忽然发现自己已陷入到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中,一旦锦州明军切断后金军归路,其严重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皇太极赶忙下令从宁远撤军。二十九日,后金军主力迅速撤回锦州,宁远城下激战也至此结束。在异常酷烈的战斗中,交战双方都付出惨重伤亡。从宁远城头满眼望去,死于刀箭之下的明军官兵,还有倒毙于炮火之中的后金将士尸体密密麻麻横于遍野,鲜血流淌成河濠堑也为死人填平。总体而言经袁崇焕优化的骑、炮、城相结合新战术效果显著。在明军猛烈炮火压制下,处于不利境地的后金军伤亡肯定要大于明军。《清太宗实录》记载,宁远激战中后金三员骁将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身受重伤。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蒙古正白旗牛录额真博博图等战死。如此惨重伤亡即便没有锦州方面袭扰,只怕皇太极在宁远城下也坚持不了几天。
三十日,皇太极率领后金军主力撤返至锦州重又展开围城。五天连遭败绩的后金军此后只虚张声势,每天以万名骑兵环城巡行以断绝锦州出入,到了夜晚又举火呐喊。见劝降已无希望,六月初四清晨,皇太极又一次下令攻城。数万后金军“顶冒挨牌,蜂拥以战”。锦州明军则在城头上用火炮、火罐、矢石猛烈还击,后金军死伤众多很快城下尸积如山。不肯认输的皇太极无视伤亡督促将士继续力战,可任凭后金军如何拼死前冲,明军依托坚城深濠凭借强大火力,轰得城下后金官兵鬼哭狼嚎纷纷倒毙。战至中午,后金军伤亡更倍于午前。待至傍晚时,激战了一整天的后金官兵实在疲惫不堪也无力再战。皇太极见状不得已下令撤军回营。初四的激战,后金军伤亡依然惨重。镇守太监纪用曾在奏报中这样描述当天战况,“初四日,奴贼数万,蜂拥以战。我兵用火炮、火罐与矢石,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从五月十一至六月初四日,皇太极已经围攻宁远、锦州两城整整二十四天。时值盛夏骄阳肆虐,后金军还宿营于旷野,很多后金将士因而中暑得病造成大量非战斗减员。除了严重人员损失,后金官兵士气非常低落斗志全无,战况打到这个份儿上明眼人都知道此仗取胜无望了。为避免更大损失,六月初五,皇太极饮恨下令从锦州撤军。在返回沈阳途中再遭败绩满怀愤恨的后金军,拆毁了明军尚未修完的大小凌河城。至此宁锦大战以后金军失败,明军获胜而告终。
宁锦之战,明朝又称为宁锦大捷。此战中明军取得了比宁远大捷还要辉煌的战果和意义。其一、明军于宁锦之战中给予后金军以沉重杀伤。根据《三朝辽事实录》记载,投降明朝的后金兵“具言奴恨锦州杀伤夷众大半”。监军太监纪用亦奏称,后金军败归回大营后“大放悲声”,并含泪焚化战死者遗体。就连清朝官方文献《满文老档》也不得不承认,“是役也,士卒阵亡甚众”。以致于经此一败,后金军在很长时间里对城市攻坚战产生了严重畏惧心理。其二、宁锦之战的胜利,证明了关宁锦防线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宁锦之战过后明朝建立起坚守关宁锦防线的长远信念。随着明朝与后金(清朝)沿关宁锦防线对峙的新局面形成,明朝与后金(清朝)的战争进程也进入到了战略相持新阶段。其三、宁锦之战振奋了明朝国威、军威。从明朝与后金开战计起,“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战,合马交锋”。而宁锦之战中首次登场的关宁铁骑,经受住了残酷的战场考验和血与火的洗礼。宁远城下关宁将士们英勇无畏,“一刀一枪拼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硬是生生打败了当时东亚大陆上堪称战力最为强悍的后金八旗铁骑,同时也创造了明清(后金)战争史上的又一个军事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