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宁锦大捷
明朝与后金都知道,所谓和谈不过是双方在为下次大战做准备。尽管如此皇太极仍觉得既然要演和谈这场戏,那大面儿上总还要说得过去,所以在和谈中皇太极态度还是较为谦和的。反倒是主动要求与后金议和的袁崇焕,其种种表现可就实在差强人意了。和谈期间皇太极致予明朝的国书被袁崇焕扣压不上报,皇太极提出诸多要求袁崇焕也都干脆予以拒绝。不仅如此袁崇焕还告诉后金使臣,如若后金真欲与明朝议和,必须归还所侵占辽东土地和百姓。这哪是谈判啊!分明就是挑衅。面对无礼挑衅皇太极展现出一个帝王的胸襟气量,他忍了,这叫以大局为重。待至东征朝鲜的后金大军撤回皇太极决心不再忍了。因为当时宁远至山海关之间的诸城堡垒已经壁垒一新固若金汤,袁崇焕现又开始抢修宁远以北的中左、锦州、大凌河诸城。若皇太极继续坐视不理待关宁锦防线彻底修缮完毕,后金将会陷入到极大被动中。
平心而论,在历经四个月的艰苦奋战和长途跋涉后,后金东征将士已是人困马乏急需好好休整,此时的确不应急于开战。然而迫于关宁锦防线施工进度太快,以及后金国内灾情仍然严峻,皇太极也顾不了许多。后金东征大军撤回沈阳仅十五天,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五月初六,皇太极便急不可待地向明朝发起大举进攻,宁锦大战由此爆发。
后金此征除了掳掠国内急缺物资外,最主要意图就是要摧毁横挡在后金面前且正紧张建设的关宁锦防线。袁崇焕原以为以骑兵为主的后金军应于水潦退后的秋冬季来犯,故而没能料到皇太极会出其不意提前动手。得知后金进攻的哨报后,颇为惊愕的袁崇焕依然表现出优异军政素质。他没有片刻迟疑立即调兵遣将缜密安排作战。调派满桂移驻前屯,孙祖寿移驻山海关,黑云龙移驻一片石。又以赵率教会同镇守太监纪用,领副将左辅、朱梅、金国奇、贾胜等驻守锦州。待各项部署完毕,山海关外六万余明军将士枕戈待旦静心待战。除了关外明军积极备战外明朝也没闲着,先令蓟辽总督阎鸣泰移于关城;又发昌平、天津、保定兵驰赴上关;再檄山西、河南、山东守臣整兵听调。明朝这边布置紧罗密布,后金动作也很迅速。
初十日,皇太极亲统六万后金军(一说九万,一说十万)进抵广宁。当时宁远以北诸城堡中唯独锦州城刚刚修竣而其余城堡均尚未完工,于是皇太极统领后金军主力由广宁直扑锦州,另派几支偏师分头扫荡其余诸堡。明军在大小凌河、右屯等城堡驻兵本来就非常少,像右屯卫只有百余军士戍守。再加上这些城堡的防御工事还都未修完,根本无坚可恃还何谈什么据敌。明朝守军干脆放弃城堡悉数退往锦州,这些城堡也都兵不血刃地落于后金军手中。轻取锦州外围城堡后,各路后金偏师又急忙赶回与主力汇合继而参与攻打锦州之战。至十一日,皇太极统领后金大军兵临锦州城下,于距城一里处四面扎营同时也将锦州围得水泄不通。
锦州城坚池深且驻有三万明兵。但慑于后金军来势凶猛,赵率教、纪用二人依然于十二日,派二名将官缒城而下到后金大营谈判讲和,意欲借此推延时间以固守待援。皇太极也很想锦州能不战归降轻取这场胜利故而他以礼接待了来使。会见来使时皇太极强硬地表示,“尔欲降则降,欲战则战!”但锦州来使则坚持要先商议各项事宜后方可定夺。将信将疑的皇太极决定试一把,命锦州来使带给赵率教、纪用一封回书,内容是“或以城降,或以礼议和”,并派两名后金官员随同来使赴锦州商议相关事宜。可当前来谈判的后金官员到了锦州城下,赵率教、纪用又闭门不纳,经过这一番折腾便已拖延至中午。意识到上当的皇太极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攻城。后金军分兵两路抬拽车梯挨牌,马步轮番交攻锦州城的西、北二面。有了先前宁远大捷成功经验,明军在城防构设、火力配备以及具体使用上愈发成熟完善,这大大增加后金军攻城作战时的难度和烈度。锦州守城明军从上至下都打得极为英勇,根据《三朝辽事实录》记载,监军太监纪用同职及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各个都“躬披甲胄,亲冒矢石,力督各营将领,并力射打。炮火矢石,交下如雨”。后金军也不甘示弱,使劲浑身解数攀墙猛攻。在后金军冒死冲击下锦州城西眼看要被突破,赵率教急命其它三面守军增援,几经搏杀终于将登上城头的后金军打退下去。高度白炽化的激战中,作为攻城方的后金军死伤惨重到处尸横遍野。史载,“打死夷尸,填塞满道……奴兵拖尸,赴班军采办窑,(以)木烧毁”。双方战至深夜,皇太极见兵士伤亡太大而锦州城又难以攻克,便下令停止攻城后撤五里扎营。
皇太极初战失利后一面连忙派人到沈阳调兵增援,一面继续围困锦州。十四日,后金军以骑兵环城而行却不敢过于靠近城垣。皇太极依然寄望守城明军能放弃抵抗,他三次派遣使臣前去说降但都被赵率教拒之城外。根据《三朝辽事实录》记载,赵率教立于城上对城下后金使者说,“城可以攻,但不可以游说”。皇太极闻之大怒再次传命攻城。在锦州守军奋勇抗击下,尽管后金军拼死攻城却仍无任何进展,徒白白增加不少伤亡而攻势也被迫再度停止。皇太极数次命人将劝降信用箭射到城里,可城里就是没有任何反应。十五日,心情急迫的皇太极又遣使“至明锦州太监纪用处,往返议和者三”。监军纪用没有像赵率教那样严辞拒绝而是继续诓哄后金。先是假装同意议和,随后也遣员同后金使臣至后金大营,但当皇太极命绥占、刘兴治二臣往议时锦州城照旧闭门不纳。欺哄还在继续,十六日,监军纪用又遣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往至皇太极帐下解释,说“昨因夜晦,未便开城延入,今日可于日间来议”。
皇太极马上应讯再遣前二臣随明使回锦州,但城上明军仍旧闭城不纳。这时只见赵率教又于城头上高喊:“汝若退兵,我国自有赏赉!”就这样几番下来,赵率教、纪用二人打着和谈幌子成功拖延了后金军整整数日。根据《满文老档》记载,见屡次劝降不成反却连遭欺哄,皇太极命使臣于锦州城下喊话,嘲讽明军胆怯如野獾并提出双方于城外遣人决斗。明军可出一千,后金只派十人。若后金败了立即撤兵,若明军败了就将城内所有牛马、金银、财帛交与后金,后金亦会退兵。皇太极用意就是想激怒明军将其诱出锦州城后再歼灭之。可无论后金如何讥讽,躲在坚城壁垒中的明军就是不上当据守锦州而不出,皇太极计策再度落空。
正当赵率教、纪用与皇太极不断周旋时。十六日,后金军截获袁崇焕派人送给赵率教、纪用的书信。袁崇焕在信中称明朝各路援军六七万很快将至,蓟州、宣府援军也在往宁锦方向集结,同时鼓励赵、纪二人继续坚守下去。同日,明将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统兵一万驰援锦州并与后金军遭遇。由此皇太极真得以为明朝援军正在逼近,遂于十七日暂缓了对锦州城的包围,集结兵力于城西二里处结营全力备战来援明军。明锦州守军压力也因此大大减轻。
其实皇太极上了袁崇焕的当。锦州城即遭后金军围困,上至朝廷下至坐镇宁远的袁崇焕都在焦急筹划着如何救援锦州。可要解救锦州必须面对一大难题,应该如何在野外环境下应战后金无往不胜的八旗铁骑。锦州攻坚不利后皇太极之所以围而不走,就是想要“围点打援”。最好能把宁锦各城明军都聚于野外一处,然后后金军便可一举歼灭之。袁崇焕对后金作战意图洞若观火,他当然不肯“堕其计”。在袁崇焕强烈要求下,朝廷下令“关外四城各当坚壁,断不可越信(地)而远援”。袁崇焕坚持认为“不可撤四城之守卒而远救”,但锦州境况危急又不能不救。于是袁崇焕提出可“发奇兵逼之”的方案,发“奇兵”的主要目的可不是为与后金军野外对冲,而是要通过袭扰来分散后金军兵力,减轻正遭重重围困的锦州压力。承担这次“奇兵”任务的,就是袁崇焕刚刚苦心打造练成的关宁铁骑。袁崇焕原计划出四千精兵抄绕至后金军侧后予以袭扰,另遣水师于东侧海上方向牵制后金军。但朝廷救锦急切兵部更是越过袁崇焕,强命满桂、尤世禄、祖大寿等率军一万驰援锦州,直接从正面迎战后金军。
十六日,满桂统领的援军于笊篱山同后金军护粮辎重部队遭遇,两军旋即厮杀在一起。参战后金军虽说并非八旗主力,但莽古尔泰、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萨哈廉、豪格等后金名将全都参战,实力也不容小觑。可让这一干后金将领大感意外的是,此次交手的明军表现异常凶悍,在野战中竟能与后金军打个旗鼓相当不分伯仲。作为关宁铁骑正式出场的第一仗满桂不敢有闪失,担心纠缠过久后会遭到后金军主力合围。经过一番激战与后金军脱离后满桂便率军退返,领略到关宁铁骑威力的后金军感到十分震惊,也没敢恋战自行撤军而去。于是关宁铁骑首次亮相就此结束。此战双方战损大体相当,对于先前在野战中屡战屡败的明朝而言,这已是非常不错战绩。但对后金而言这样的战果无疑是个严重警示,明朝已经拥有可与后金八旗铁骑相匹敌的骑兵部队。以后若要再与明军作战,后金军必须要多加谨慎小心。
除发“奇兵”袭扰外,袁崇焕又特意派人给困于锦州的赵率教、纪用送信。这封信其实就是给皇太极准备的诓骗信,诈称明朝各路援军将至。皇太极截获此信时,莽古尔泰、济尔哈朗等刚好与满桂的关宁军误打误撞,打了一场激烈遭遇战。皇太极这才信以为真,布好口袋等着明朝援军往里钻。可苦等四五天却始终不见明援军影子,皇太极意识到自己又上当了。懊恼之余皇太极却不敢重新组织兵力围攻锦州,生怕明朝援军突然杀出。只好一面继续围城,一面继续防援。围城期间后金方面不断将书信射入锦州劝降,赵率教和纪用依旧不予理睬。时值初夏历经十余天围城鏖战,后金军将士暴露于荒野,粮料奇缺人马疲惫不说,士气也非常低落。五月二十五日,后金固山额真博尔晋、图尔格率领援军从盛京赶至锦州,援军的到来让已现颓势的后金军为之一振。二十七日,皇太极为打破僵局将后金军一分为二,留小部后金军在锦州城外凿三道濠继续驻守围困。其余大部则由皇太极亲率往攻宁远,代善、阿敏、莽古尔泰、济尔哈朗、阿济格、萨哈璘等随征。既然袁崇焕不肯来救,那皇太极就主动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