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宁锦大捷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10章宁锦大捷

明天启七年、后金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以朝鲜“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窝藏毛文龙”、“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归天……无一人吊贺”共四项罪名为由对朝鲜宣战。并派阿敏、阿济格、济尔哈朗、岳托、杜度、硕托、李永芳等人,统帅八万(一说十万)大军出征。按照后金战前部署此次东征打击重点,即是被后金视为肘腋之患的东江镇毛文龙而不是孱弱无能的朝鲜,当然了若能将毛文龙连带朝鲜一并消灭的话那更好。用《满文老档》的话讲,即“若朝鲜可取,顺便取之”。十三日,阿敏率三万余骑渡过鸭绿江,并于十四日轻松攻取朝鲜义州。而济尔哈朗则率领后金军另一路人马直扑明军驻守的重要据点铁山。因毛文龙部向来滋扰朝鲜地方还不断向朝鲜强索粮物,朝鲜君臣早就对其心怀不满。受此影响此番后金军大举进犯,朝鲜方面毫不在意边城义州丢失。反倒认为这是借后金之手铲除毛文龙的大好良机,喜见毛文龙遭灭的朝鲜还特意于暗地里协助后金军围攻铁山。根据明朝官方《东江塘报疏揭节抄》记载,“不意丽人向恨辽民扰害,暗为奴贼奸细,引贼俱换丽帽丽服,将沿途拨夜尽行截杀”,就这样在朝鲜奸细协助下铁山很快便被后金军攻陷。驻守铁山的明将毛有俊拔刀自刎壮烈殉国,明朝守军共约千余将士也尽都英勇力战而死无一人投降。攻破铁山后后金军按预定作战部署趁着冬季海面冰坚,又立即转去攻打与铁山隔海三里的云从岛。原来每当冬季海面结冰时,为躲避后金军打击毛文龙都会率部“避之远岛”,此刻毛文龙大本营正位于云从岛。这就是为什么后金军会精心挑选在云从岛海域结冰期间出兵。而济尔哈朗所部人马一进入朝鲜便直取铁山,就是要以铁山为跳板转攻云从岛。

事关东江镇生死存亡毛文龙不敢也不敢有丝毫畏缩彻底豁出去了,他率所部将士迎敌而上与后金军在冰面上展开激烈厮杀。十五日夜,毛文龙又派遣毛有见、毛友德、尤景和等将,各带兵一千偷袭敌营杀敌数百,后金军遭遇袭后迅速组织反击并围歼了部分明军。明将毛有见不幸被围,后金军佩服他英勇顽强多次予以劝降。毛有见宁死不降格杀多人中箭而亡。此番袭营明将毛有见、毛有德及七百余明军官兵阵亡。此时主攻云从岛的后金军主帅是十五日从义州匆忙赶来的阿敏贝勒。阿敏见战事胶着难下,又急召尚在铁山的济尔哈朗部赶来增援,两部合兵后再度展开猛攻。于是乎此番出征的后金军几乎全压到云从岛方向。但毛文龙部凭借对当地地形熟悉及火器优势成功顶住后金军猛烈进攻。双方激战至十九日,俱都伤亡惨重且还胜负未分。后金军主帅阿敏眼见己方伤亡太大战势却毫无进展,只好下令撤兵退至宣川。

一举歼灭毛文龙部的企图彻底泡了汤,后金军主帅阿敏为此十分懊恼并迁怒于朝鲜。根据《东江疏揭塘报节抄》记载,“奴贼坐困多日,不能前犯,十九日退回宜川下营。(阿敏)甚恨丽官丽人,口说‘你说活拿毛都督不难,今我马多跑死,兵又打死,毛都督又拿不到手,为何死活哄我来,你定是奸细。’贼即开刀杀人”。加之后金军自入朝作战以来几乎未受到朝鲜方面任何像样抵抗,义州就是被后金军轻而易举攻取的。阿敏以为朝鲜军力羸惫足以取胜,遂引军向南攻掠朝鲜各城大肆杀掠。后金兵锋所向披靡如入无人之境,接连攻下定州、郭山城、安州。驻平壤朝鲜守军更是望风而逃,后金军兵不血刃地占领朝鲜旧都平壤。旬月间朝鲜大半疆土沦陷。夺取平壤后后金军旋即又向王京汉城杀来。朝鲜国王仁祖李倧当即吓得半死,一面连忙携带王室大臣仓皇逃往江华岛避免,一面遣使向明朝和毛文龙道歉请罪,辩说导敌不是自己主意全是臣子所为恳求援救。同时明熹宗也诏令毛文龙不计前嫌出兵援朝。

接到皇帝诏谕毛文龙率所部主动出击,在宣州、晏庭、车辇、义州等地与后金军反复拉锯。原本因占领区过大战线过长,导致后金军出现严重兵力不足问题。皇太极得知情况立即遣派蒙古军入朝增援,可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现在明军又于背后不断袭扰,严重牵制了后金军对汉城的军事行动。迫于无奈阿敏贝勒放弃全面攻取朝鲜计划,转而以武力胁迫朝鲜归附后金,然则阿敏以战逼降的企图还是被明军搅黄了。随着战事迁延月余天气转暖河水海水解冻,后金骑兵开始为河流泥淖所困难以机动展开发挥威力,战事由是逐渐有利于明军。根据《明实录》记载,毛文龙部“三战三捷”连创后金军。两军随后又于千家庄、瓶山一带激战,根据朱溶的《表忠录》记载,此战“文龙自率兵出,大战,杀固山三、牛鹿八人,斩两千余级”。战局愈发不利让阿敏贝勒急于撤兵,故而阿敏贝勒同意在议和条件上向朝鲜做出让步。三月初三,后金与朝鲜签约盟誓。朝鲜李朝接受后金提出的入质纳贡、去明朝年号、结盟宣誓、约为兄弟之国等要求。后金则继续允准朝鲜仍与明朝保持宗藩关系。盟誓后阿敏仍对和议内容不满意,又于朝鲜京畿道纵兵掳掠三日当地“尽成空壤”。朝鲜迫于无奈再与后金签订平壤誓约。誓约规定:朝鲜要向后金进贡,后金使臣也要和明朝使臣待遇相同,而且朝鲜不能修筑城池训练兵马。经再缔盟约阿敏率主力撤返,只留一支驻军于义州监视朝鲜。

后金此番大举入寇朝鲜是为第一次侵朝之役,朝鲜史书称之为“丁卯胡乱”或“丁卯虏乱”。第一次侵朝之役,后金既未能剿平东江镇毛文龙也未能征服朝鲜,但对皇太极而言仍旧收获不菲。首先,战争中的虏获缓和了国内危机。此战中后金军在朝鲜大肆杀掠虏获财物甚众。朝鲜与后金签订兄弟之盟后又被迫向后金进贡与后金互市,大量物资以贡品商品形式流入后金。来自朝鲜的物资流入大大缓和了后金因灾情导致的国内危机,避免了后金社会经济彻底崩溃。其次,皇权得以巩固。皇太极即位之初掌管各旗的旗主贝勒实力过大,不利于皇太极树立权威独掌国政。例如,镶蓝旗、镶白旗所辖牛录竟比皇太极直辖牛录数还多。第一次侵朝之役中,阿敏的镶蓝旗、阿济格的镶白旗俱遭明军沉重打击。一种说法认为,镶蓝旗精锐尽丧于此役以致镶蓝旗此后长期不振。但阿敏、阿济格两贝勒实力折损削弱了二人对君权的威胁,变相巩固了皇太极统治地位。综合上述两点,此征朝鲜皇太极获益匪浅。再说朝鲜尽管与后金签订盟约,但朝鲜国王李倧以“小中华”自居拒不承认后金正统地位,也不准备履行盟约。依旧与明朝保持密切联系同时,还继续允许毛文龙部居于朝鲜活动。种种敌对举动让后金记恨于心,这就为十年后第二次侵朝之役(朝鲜称为“丙子胡乱”)埋下伏笔。

若论军力,孱弱兮兮的朝鲜绝不是后金虎狼之师对手。而朝鲜终能在第一次侵朝之役中较为体面地活下来,那全要归功于东江镇毛文龙出兵相救,否则的话朝鲜只怕要提前十年经受丙子胡乱的耻辱了。不同于率部与后金军浴血厮杀的毛文龙,后金大举征讨朝鲜期间,袁崇焕只派兵九千逼近三岔河虚张了下声势,却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去牵制后金。有人会问袁崇焕莫非是在故意纵敌不救吗?当然不是,袁崇焕之所以按兵不动,归根结底还是前文反复提及的老问题。与后金军相比明军最大的短板是野战能力不足,受此限制无论袁崇焕、毛文龙俱都善守不善攻。毛文龙所以敢率部登岸抗金援朝,那是因为天气转暖以及朝鲜多山多江的地貌,限制了后金骑兵战力发挥,十分有利于明军扬长避短发挥步兵及火器优势,反观袁崇焕无此便利自然不能如法炮制。其实作为一名杰出军事将领,袁崇焕是绝不会只满足于一味消极防御的。为弥补己方野战能力不足,自孙承宗时起袁崇焕就从民风剽悍多善骑射的辽民中选拔精壮入伍。再经不遗余力精心操练,终于打造出一支能与后金八旗铁骑相匹敌的骑兵部队,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又称关宁军。关宁军逐步练成后袁崇焕适时改进了此前作战方式与战法,提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款为旁著,援为险著”的对敌新战术。新战术中明军依旧强调要依托牢固防御体系,但在此基础上关宁铁骑可以适度主动出击,同后金八旗铁骑展开野战争锋。在此后宁锦之战、北京之战中关宁铁骑就是凭借此战术,取得了辉煌战绩。但若缺少有效防御体系依托,袁崇焕是绝不会贸然把关宁铁骑投入险境的。毕竟以骑射立国的后金军,在野战方面整体优势上还是要大于明军的。第一次侵朝之役时,后金特意留守相当精兵专为防备袁崇焕。而且以后金骑兵风驰电掣般的机动性,后金征讨大军随时都可迅速回援。当时关宁锦防线尚未枪修完毕,倘若袁崇焕贸然出击的话,很可能会重蹈萨尔浒大败覆辙。既如此对袁崇焕而言,最明智做法也只有抓紧时间抢修关宁锦防线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