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宁锦大捷
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八月,清太祖努尔哈赤病逝。虽然在对明朝战争中,努尔哈赤于宁远城下遭受重大挫折也为此留下一生遗憾。但在对蒙方面,努尔哈赤通过两次征讨内喀尔喀蒙古以及积极招抚拉拢科尔沁蒙古,成功孤立了察哈尔蒙古并粉碎了林丹汗统一全蒙的企图,同时也为日后清朝吞并整个漠南蒙古奠定了坚实基础。同年九月初一,清太宗皇太极登基。别看明朝当时刚刚取得宁远大捷士气大涨,但因拙于野战明朝并未敢去进犯后金,反倒是卧榻之侧的内喀尔喀蒙古残余不断在后金周边蠢蠢欲动。察哈尔林丹汗也趁着后金君主更迭,加速吞并周边蒙古诸部扩充自身势力。为缓解后金外部压力,也为遏止察哈尔林丹汗向东扩张的势头。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十月初七,登基仅一月余的皇太极,以内喀尔喀蒙古的扎鲁特部屡次劫杀后金派往科尔沁部使臣为由,第三次讨伐内喀尔喀蒙古。皇太极遣大贝勒代善等九位贝勒“率精锐万人”征讨扎鲁特部,又派副将冷格里领兵六百往袭巴林部。此番出征后金大获全胜,代善引军大破扎鲁特部,擒其巴克等十四位贝勒,斩杀鄂尔寨图贝勒,“尽俘获其子女人民牲畜而还”。另一路冷格里亦俘获巴林部人马牛骆羊四千余。
讨伐内喀尔喀蒙古的胜利,对初登汗位的皇太极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崇勇尚武奉行以武立国的后金政权,若是无有彪炳业绩赫赫武功又怎配坐得那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况且先帝努尔哈赤在位时天锡智勇神武绝伦,缔造了无往不胜的军事神话,也为后金打下大片疆土。虽说昔时皇太极于太祖麾下也曾屡立战功,但后金将士早已习惯追随努尔哈赤冲锋陷阵。而今先帝已去新君更立,后金将士都在用怀疑眼光注视着皇太极,这位后金新任三军最高统帅。不知皇太极能否担得起这继往开来的重任。通过讨伐内喀尔喀蒙古,皇太极用一场适时军事胜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在后金广大军民心目中牢牢树立起新君权威。
然而讨伐内喀尔喀蒙古的胜利并没有给皇太极带来太多喜悦。当时后金社会经济状况已然非常糟糕,尚未从努尔哈赤时期的凋敝残破中完全走出来。又不幸频遭滚滚天灾,灾情还异常严重。根据《明实录》记载,辽东“霪雨为灾……城垣倒塌,兵马压伤”。《满文老档》亦记载“(天聪元年)时国内大饥……民中有食人肉者”。眼见后金百姓在饥疲交困中苦苦挣扎,后金社会危机依然非常严峻。皇太极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统统投入到,如何缓解灾情稳邦安民上来,哪还有什么心思去庆贺征讨内喀尔喀蒙古的胜利!为能尽快破解目前困局,皇太极经深思熟虑决意另辟蹊径起兵征讨朝鲜。干嘛要征讨朝鲜哪?皇太极主要基于两点考虑:
第一、获取必需的物资。后金灾情极其严重,急需物资缓解国内困局。在明朝断绝互市的情况下后金只有靠战争手段去掳掠物资。当时后金新败于明朝,国势不振后方不稳难以再次兴兵讨明。而林丹汗势头尚劲,未有十足把握前皇太极暂不愿与察哈尔蒙古交锋。征讨内喀尔喀蒙古的些许所得又无济于缓解灾情。环顾周边四邻也只剩朝鲜可供后金去盘剥掳掠了。
第二、朝鲜严重威胁着后金侧翼。朝鲜不仅世代忠于明朝,明朝统治东北期间还曾多次征调朝鲜军协助镇压建州女真。萨尔浒之战时,朝鲜即派元帅姜弘立领兵一万三千随同明军参战。此后朝鲜收留大量由辽东逃入的明朝军民,同时还为盘踞于皮岛的毛文龙东江镇提供大量粮秣。正因有朝鲜资助,毛文龙方才能不断出击频频袭扰后金腹地,闹得后金不得安宁。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皇太极下定决心起兵征讨朝鲜。不过此番出征皇太极也是有很大顾虑的,以当时后金的窘困境况根本无力承受两线作战。可要出兵朝鲜,就必须防范来自其它方向的牵制,周边可牵制后金的势力只有察哈尔蒙古和明朝。此前林丹汗数次败于努尔哈赤已经患上了恐金症,况且忙于攻讨蒙古诸部的林丹汗暂时还无力顾及后金方向,皇太极自然不会担心察哈尔蒙古会趁虚来袭。倒是明朝的袁崇焕用兵稳健谋略超群,对后金构成严重威胁。如果不稳住袁崇焕,皇太极实难安心出兵。然而正应了那句俗语“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皇太极对袁崇焕顾虑颇深,袁崇焕对皇太极同样担心不浅。就在皇太极为如何稳住袁崇焕而冥思苦想对策时。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了,令后金头疼的劲敌袁崇焕居来主动遣使上门求和。
对于袁崇焕竟会与后金议和一事,后世学者为之争议纷纷,至于争执焦点主要有二处:
争议一,袁崇焕为何要与后金议和?很多人认为袁崇焕此举很有通敌纵敌的嫌疑。但笔者认为,在与后金议和之事上袁崇焕并无甚过错。袁崇焕在回顾辽东战火骤起以来,明朝方面损兵折将失地陷城的惨痛教训时。他曾客观而又深刻地总结道“虏利野战”,如欲与敌相战“惟有凭坚城以用大炮一著”,这一结论是完全基于客观事实而得出来的。后金军擅长野战驰突,而明朝却缺少可与八旗铁骑相匹敌的骑兵部队。既如此明朝要想不输就只能以守为主,而坚固完备的防御工事体系自然是不能或缺的。然而宁远之战时高第胆小如鼠,主动放弃了关宁锦防线大片防区,这导致关宁锦防线众多要塞据点或被后金刻意毁损,或在交战中遭战火破坏。辽西走廊曾经完备的防御体系因之残破不堪,难以有效拱卫山海关。在袁崇焕看来,当务之急应是赶在下一次大战前抢修关宁锦防线。可是抢修工程量太大了,加之辽东地区“霪雨”成灾工期被迫迟延不说,已修复城防也多毁损。于是乎如何保障工程进度就成为一个大难题。故此袁崇焕才提出与后金议和。借着与后金虚情假意的议和尽量争取时间,即可保障工程顺利进行同时还能打探后金内部虚实。像《明实录》就有如下记载,明使臣将其在后金所见所闻回报后,袁崇焕欣喜道,“奴死之耗,与奴子情形,我已备得,尚复何求?”
争议二,袁崇焕是否私自与后金议和?明朝吸取了靖康之耻时宋室与强虏言和,反却丢掉半壁江山的沉痛教训最忌讳议和二字。故而纵观明朝历史,从未向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割地赔款媚言求和的言行,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颂赞明朝的铁骨铮铮并为之怀念不已。再加上清人编纂的《明史》中有“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的记载,后世很多人据此认定,袁崇焕应是背着朝廷私下里与后金议和的。若真是如此那无论袁崇焕的初衷如何,他都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政治错误。至于后来袁崇焕遭到朝野上下猜忌,再到其蒙冤被杀也就都成了理所当然。
对此笔者坚持认为《明史》记载属于严重失实。因为《明实录》有明确记载,袁崇焕事先是请示了朝廷的。面对朝野疑虑和质疑,袁崇焕给予过解答,即“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一席话说得明明白白,此番“议和”不过是缓兵之计而已。况且议和过程中的双方交涉,袁崇焕也都向朝廷实时奏报事事奏请,从未有过半点擅作主张。既如此袁崇焕又何来私自款敌之嫌哪!总之经过朝廷拍板,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十一月,袁崇焕以吊丧兼贺新汗继位为由,主动派遣傅有爵、李喇嘛等三十四人出使后金盛京要求双方议和。而这也是明朝官员第一次正式到后金都城进行政治活动。
和努尔哈赤一样老奸巨猾的皇太极,早就看穿了袁崇焕此番遣使议和的目的所在,以及其诚意多少!介于后金同样急于稳住明朝以出兵朝鲜,皇太极索性将计就计将缓兵之计反施在明朝身上。于是便出现这样令人瞠目的一幕,新历丧父之痛的皇太极以极高规格接待了杀父仇人袁崇焕派来的使者。皇太极不仅欣然允和,还派遣使臣前往宁远继续交涉议和相关事宜。双方使节你来我往也标志着自明朝与后金开战以来,双边长达八年的隔绝被首次打破了。
交涉归交涉,往来归往来,对明朝与后金是否能达成议和,皇太极从未抱有过任何幻想。清人编纂的《明史》即曾直言不讳地说,“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我大清兵将讨朝鲜,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但为能在谈判中稳住明朝,皇太极还是做出了很大政治姿态。其一、秉承皇太极旨意后金使团尤为卑躬谦和。后金派至宁远的使团共九人,以方金纳、温台什为首。《明实录》称,后金使臣“恭敬和顺,三步一叩”。其二、皇太极亲自向明朝允诺,愿意放弃帝号奉明朝为正朔并请授予大金国印。然而一番恭谨谦和之后,皇太极也向明朝提出了自己极为不菲的议和条件。除恢复双方互市外,明朝每年还需支付后金黄金一万两、白银十万两、缎十万匹、绫布三十万匹。别说明朝压根无意议和就算有意,也断难接受皇太极如此这般狮子大开口!不管怎么说均无诚意的谈判双方为着各自目的,还是配合着把这出虚情假意的戏码演了下去。就在双方谈判桌上你来我往尔虞我诈渐进高潮时。明朝方面抓紧抢修关宁锦防线,而后金方面在经过充分准备后也正式起兵征讨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