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宁锦大捷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07章宁锦大捷

宁远之战让老汗王努尔哈赤在绵绵愤恨中愕然走完了自己传奇人生。然而就在宁远大战后不久,刚刚取胜的明军内部却发生一场不该有的混乱纷争。作为明军主帅的袁崇焕必须要为此负主要责任。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论忧国恤民袁崇焕赤诚可见;若论统兵打仗袁崇焕亦无可匹敌。但若论起如何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袁崇焕可就显得力有不及了。

袁崇焕手下两员大将赵率教、满桂都是当世良将。原本二将关系也很好但宁远大战时,满桂不满赵率教不亲自来援救自己,二将由此结下仇怨。见左右股肱互不相和,主帅袁崇焕肯定不能坐视不管他本人亲自出面处理。不成想袁崇焕处理方式太过粗蛮反倒闹个适得其反。满桂出身蒙古族为人不坏就是性情火爆耿直,朝野众臣都给予其较高正面评价。孙承宗认为满桂“大勇沉潜,真忠恳到”。夏允彝称道满桂虽“不解文墨”却“勇而廉”。明熹宗也赞许满桂“廉勇箸闻朕所素鉴”。史籍中评价满桂最为客观中肯的当属《明史》,《明史》称满桂,“椎鲁甚,然忠勇绝伦,不好声色,与士卒同甘苦”。由上记载可知,满桂除脾气不太好真是个不错的好将军。像满桂这样血性豪迈又不乏忠义的汉子,若能怀柔以情再加以善诱劝导,满桂定会以国事为重放下个人恩怨的。只可惜满桂可作廉颇,袁崇焕却不是蔺相如。

在袁崇焕严厉训诫下满桂不仅未予认错悔改,反而火冒三丈同袁崇焕冲突起来。袁崇焕也来了倔脾气,竟头脑一热上书说满桂踌躇满志谩骂同僚,要求朝廷将满桂调离。满桂气不过同样告状到新任辽东经略王之臣那里。王之臣也是出于公心并无私意,出于爱惜满桂之才他坚决反对调走满桂。结果袁崇焕、王之臣都挺犟,二人互不相让争得不可开交。原本满桂、赵率教二将私人矛盾,就此升级为明朝辽东最高军政长官之间的激烈冲突。二人气犹未尽纷纷上书朝廷乞休隐退,这下可把明朝急坏了连忙调和。先是告诫二人务要吸取熊廷弼、王化贞经抚不和的严重教训,后又劝勉二人要以大局为念和衷共济不可再意气用事。为缓和双方矛盾,朝廷调整了二人职权范围。命令王之臣专守关内,而关外防务悉划归袁崇焕统辖。袁崇焕毕竟是个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冷静下来后也知道自己做的确实不妥。于是袁崇焕上奏朝廷,请求依从王之臣建言留任满桂并愿意与之和好如初。明熹宗允准了袁崇焕所求,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七月,诏令满桂为征虏将军移镇山海关,就此这场明军内部纷争方告结束。

明军内部这场本不应该的纷争,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袁崇焕性格中存有严重致命弱点。那就是为人处事太过偏执不能审时度势,作为统兵于边关的三军将帅肩负着天大干系,岂能如此意气用事。在并非原则性问题上袁崇焕顽固坚持己见不知退让,闹得部将离心文武不和乃至惊动朝野。若是寻常百姓性格激进些倒也无妨。但对于边关统帅亦或封疆大吏而言,这就叫胆大妄为甚至是独断专行了。其实袁崇焕干出这种极端出格的事已经不止一件了,早在孙承宗守边期间,袁崇焕就曾不经请示擅自处决了一个贪污军饷的副总兵。还因此差点激起兵变,事后袁崇焕受到上司孙承宗严厉批评。诚然袁崇焕并不是个贪权夺利以权谋私的奸佞小人,但其偏激固执不知变通的性格却无疑是犯了官场大忌!同时也让我们看到袁崇焕在政治上是多么得幼稚,在波谲云诡的宦海沉浮中如此莽撞行事岂能不遭非议不被猜疑!袁崇焕后来胆敢擅杀毛文龙,完全可以从此次纷争中看出端倪来。再加上袁崇焕拙于官场交际又不善保身,一代忠贞爱国才华横溢的名将,最后落得遭崇祯帝疑忌而惨死的下场也就不足为奇了。

努尔哈赤死后,后金八大贝勒中排行第四的皇八子皇太极在诸贝勒大臣推举拥戴下。于明天启六年、后金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九月初一,袭承汗位,是为清太宗,亦年改元天聪。击败努尔哈赤的袁崇焕此时迎来了自己的终极对手。别看战场上皇太极此后数次败于袁崇焕。可论起玩弄政治阴谋来,袁崇焕可就远远不能和凶险老辣的皇太极相比了。最终凭借着对人性的洞悉和利用,皇太极成功借崇祯帝之手除掉了自己在军事上无法战胜的袁崇焕。

其实皇太极登基之初,他所面临的后金国内形势异常严峻。是时因努尔哈赤一系列错误政策影响,后金社会已是动荡难安。汉人不分官民贵贱贫富无不对后金政权的暴政痛恨至极,争思叛逃。庄丁“逃亡殆尽”残存者“不勤力耕田”。其直接后果就是田园荒芜、百业凋敝、粮谷奇缺,物价飞涨。加之天灾再度嚯嚯,从明朝抢回来的那些物资尤其是宝贵粮食也都消耗殆尽,后金政权重又陷入到恐怖大饥荒中。根据《满文老档》记载,“时国中大饥,其一金斗粮价银八两,民中有食人肉者。彼时国中银两虽多,然无处贸易,是以银两贱而诸物昂贵。良马一、值银三百两。壮牛一,值银一百两。蟒缎一,值银一百五十两。毛布其值银九两。盗贼蜂起,偷窃牛马,人相惨杀,至国中大乱”。除了社会经济濒于崩溃外,后金政治制度上的缺陷也越发明显。努尔哈赤在其统治后期确立诸贝勒分领各旗,再由八旗旗主贝勒共议裁决军国大事的议政制度。这导致皇太极在登基之初其实际权力远逊于汗父。朝会时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皆可与皇太极同坐并尊,皇太极实则不过是后金四大掌权者(又称四佛)之一。君权微弱及后金诸贝勒之间的分治争权,越发不利于后金政权的稳固和发展。

以当时后金国内严峻形势而论,初登大宝的皇太极绝对算得上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了。环顾周遭各类危机四伏,只要稍有不慎便会招致毁家灭国的祸患。然而皇太极并没有因此畏怯退缩,反而以气薄云天的帝王之势不断匡正国事、矫国革俗,强调固本维新推进深化改革。皇太极深刻指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而“安民之道”首当缓和国内民族矛盾,调和后金内部满洲(女真)、蒙古、汉人之间关系。皇太极将其比喻为“譬诸五味,调剂贵得其宜”。依据“莫先安民”的政策方针,皇太极刚即位便大刀阔斧地实施了几项除弊鼎新的改革措施。

其一、赦免欲逃汉人之罪。登基后第四天,皇太极诏谕:“凡汉官富民,从前有商议逃走,及与奸细往来者,纵有人举首,概不究问。有已逃在外追获者,杀无赦,有欲逃未行者,首告亦不究”。其二、释放汉人奴隶为民。登基后第七日,皇太极诏谕:“汉民与满洲,同居一处,多为满洲扰害,度日艰难,命其分屯别居”。另据实录编纂官关于此事的阐述:“前此汉人,每十三人编一庄头,分给满官为奴。自上(指皇太极)即位,念汉人给满洲为奴,逃亡殆尽,因择可为奴者,每备御给八人、牛二只,余各入堡为民,选清正官管理”。其三、禁扰汉民。登基后第六、七日,皇太极两次下谕:“先时明知劳民,而营建城郭修筑边墙者,以固吾疆圉也。今八旗田土移易已定,自后不再新筑城郭边墙,田土不再移改,‘各粪其田’。汉人与满洲同样差役。贝勒大臣及其属下人员出外之时,自备行粮,禁食民间牛羊猪鸡。贝勒大臣不许骑汉官马匹,不许取汉人鹰犬,不准勒买器物和至汉人家饮食,违者治罪”。其四、起用汉官。皇太极深知欲问取天下必须借助汉臣鼎力相助,故而继位后皇太极大力起用汉官和汉人生员。所起用汉人中就有被誉为大清开国元勋,也是清初文臣之首的范文程。范文程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十七世孙,其先祖于明初因罪贬谪沈阳此后世居抚顺。抚顺之役时范文程与其兄为努尔哈赤俘获。酷爱汉学的努尔哈赤尊范氏兄弟为“名臣后”,特意嘱诸贝勒“善遇之!”皇太极继位后极为欣赏范文程的锦绣才华,立即擢拔其为游击召直左右。后授其为内秘书院大学士,进世职为二等甲喇章京,命其掌领机密事。另招宁完我于包衣入值文馆久预国中机密要务,屡进世职至二等甲喇章京。其五、优礼汉臣。努尔哈赤旧时后金汉臣多受侮辱。汉官俱归併于满洲大臣下,所有马匹不得乘骑唯为满官所乘。所有牲畜不得使用也都被满官贱价强买。虽有腴田不得耕种,终岁勤劳“米谷仍不足食,每至鬻仆典衣以自给”。甚至“官员病故,其妻子皆给贝勒家为奴”,故而汉臣多“潜通明国,书信往来”时怀叛逃之心。为博取汉臣忠心,皇太极诏令将数千名汉官汉民另编入汉军旗。又将汉官拔出满洲大臣家,使其“得乘所有之马,得用所畜之牲,妻子得免为奴,择腴地而耕之,米谷得以自给”。

以上诸多良政干净利落地颁布实行后,原本异常尖锐的满(女真)汉民族关系迅速得到有效缓和。根据《清太宗实录》记载,“诏下,汉官汉民皆大悦,向之思逃者皆止,奸细从此绝迹矣”。同时后金政权的汉族官员也安下心来,殚精竭虑去辅佐军政国事。后金国内社会经济逐渐恢复,社会秩序开始不断改善。后金原本显出的颓败国势自此开始逐步转危为安。

皇太极即位之初,后金政权的外部环境同样十分险恶。除了时刻不忘收复失地且必欲将后金除灭而后快的明朝外,于辽东以西虎视眈眈的蒙古察哈尔部也在严重威胁着后金政权安全。蒙古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系图们汗(明朝称之为土蛮)重孙、布延彻辰汗之孙。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布延彻辰汗病逝后,十三岁的林丹汗继承汗位。林丹汗即位之初北元汗廷不振久矣,漠南蒙古科尔沁、内喀尔喀、土默特、鄂尔多斯诸部俱都各自为政。察哈尔大汗名为蒙古各部共主,实则却只能支配本部的八个鄂托克。漠北蒙古外喀尔喀七部甚至都不承认察哈尔大汗的共主地位。可以看出林丹汗早年处境非常艰难,当时尚很强盛的明朝就蔑称林丹汗为,“穷饿之虏”、“懦弱未威”、“尚不能统众”。不成想这看似年少单薄的林丹汗却怀着一颗刚毅不屈的勃勃雄心。重振汗廷,恢复祖业的强烈意愿深深扎根于少年林丹汗内心中。经过林丹汗十年苦心经营和韬光养晦,得到休养生息的察哈尔部终于走出此前衰败不堪的光景。随着察哈尔部势力复振,内喀尔喀五部重新听命于汗廷调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八月,林丹汗统领察哈尔本部及内喀尔喀五部之兵,一举攻破明边重镇义州,击溃明守军又攻破大安堡,明朝守将阵亡,城池也被洗劫一空。此战察哈尔部的军事行动声势浩大,兵力之强以及战力之猛都令明朝上下惊诧莫名,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位时年二十四岁的林丹汗。不同于往昔轻蔑不已,明朝此刻眼中的林丹汗已然是北边强酋一方英主。蓟辽总督薛三才就曾夸赞林丹汗为“虏中名王,尤称桀骜”。林丹汗的英气勃发、察哈尔蒙古的再度强盛深深触动了蒙古各部。鄂尔多斯、土默特等漠南诸部也在惊愕中恢复对汗廷朝贡。

林丹汗本意并不愿同明朝兵戎相见,因为统一蒙古才是他毕生夙愿。只有通过与明朝和平贸易,林丹汗才可获得振兴祖业所必须的经济及物资保障。而其此前所以袭击明边,一是在敲打明朝以战逼和;二是在展示实力提高与明朝谈判价码。故而同明朝交锋过后林丹汗马上便停止对明边的入寇,并于次年起数次向明朝遣使请求互市。为示诚意遣使期间林丹汗再未扰边,还送还先前所虏获的明人。明朝虽说拉不下面子但介于建州女真已在东北强势崛起,正欲借“西虏(察哈尔)”以制“东夷(女真)”的明朝,还是同意了林丹汗的互市请求。明朝与后金开战后为能拉拢林丹汗共同抗后金,明朝一再扩大对察哈尔部的市赏额度。到天启末年达到十二万两白银,历年累计共百万两白银。明朝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持促使察哈尔部愈发壮大起来,林丹汗也有了征战周边诸部的十足底气。然而本欲统一蒙古的林丹汗发现,阻碍他中兴祖业的最大障碍并不是那些割据自立的蒙古兄弟部族,而是崛起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早在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的古勒山大战后,曾加入九部联军的蒙古科尔沁部即已开始逐渐倒向建州,而内喀尔喀五部也频与努尔哈赤联结姻盟。眼见努尔哈赤不断拉拢蚕食蒙古各部,这着实让林丹汗怒不可遏。故而察哈尔蒙古主动应明朝之邀结盟共抗后金。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