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止步宁远
关外形势既已好转,关宁锦防线亦已筑成,兵源、器械、粮草等事项也都筹备完毕。在孙承宗看来明朝进军辽沈,收复辽东失地的宝贵时机终于成熟了。孙承宗为此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上书明熹宗请求“速畀臣饷二十四万”,而后大举出兵收复辽东“功可立奏”。哪知兵部和工部对孙承宗的奏请偏偏横加阻挠,并不惜向明熹宗进谗言拒拨军饷。孙承宗上书催促无果明军到底儿未能出征。消息传来,那些忠君爱国渴望克复失地的仁人志士们无不顿足捶胸扼腕叹息。后金当时深为辽东汉人暴动所困国势日益窘蹙。已具备单方面优势的明朝,为何要白白浪费如此宝贵的机会哪!说到底儿还是明朝内部暗无天日的党争恶斗搅和的。
自辽东战事伊起,明朝内部党争就始终牵系着前线战势。正当孙承宗、袁崇焕准备绝地反攻锐意有所作为时。阉党集团于朝廷党争中压倒东林党成功胜出,并开始全面掌控朝局。昏庸的明熹宗执意宠信权监魏忠贤,任由其肆意枉法胡作非为。以客魏为首的阉党进而得以操控阁部、擅权干政、广布特务、恣意拷掠,残害异己。上至宫闱朝臣,下及封疆边臣莫不为阉党淫威所迫。因孙承宗有帝师之尊且功高望重,魏忠贤欲使其依附于己。可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孙承宗怎肯附和。魏忠贤由此衔恨遂指使党羽上书,意图扳倒孙承宗。明熹宗虽说是个昏君不假但也非常重情重义。念及往昔师生情谊,明熹宗对阉党弹劾恩师的奏章始终“皆置弗省”,孙承宗因而躲过一劫。可是魏忠贤怎肯就此罢休!为报复孙承宗,阉党集团竟置天下安危及王朝兴衰于不顾,刻意破坏孙承宗、袁崇焕出师收复辽疆大计。边关将士四年呕心沥血好不容易换来的收复良机就这样被阉党集团生生搅黄了。孙承宗得知真相后对阉党的鬼蜮伎俩义愤填膺,他挺身而出痛斥阉党的种种不法。当时正值魏忠贤竭力迫害朝中大臣,并将杨涟、赵南星、高攀龙等东林党人驱逐出京。孙承宗便想以贺寿为由请求入朝面奏,借机上疏弹劾魏忠贤。阉党魏广微听说后告之魏忠贤“承宗拥兵数万将清君侧”。魏忠贤当即吓得跑到明熹宗床前哭着求情。明熹宗心被哭软了下严旨禁止孙承宗擅离防守。魏忠贤又矫诏给九门宦官,若孙承宗敢至齐化门就将他绑了。实在没办法,已到通州的孙承宗只得返还。
见孙承宗离京返回关宁,阉党加紧攫取内外兵权。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五月,继控制枢部后阉党党羽高第又担任了兵部尚书。七月,魏忠贤诬杀杨涟、左光斗等于狱中。东林党人“累累相接,骈首就诛”。自打有了孙承宗上疏谏言一事,魏忠贤对孙承宗那真是恨之入骨必欲除之。于是阉党集团开始竭力寻隙不断捏造罪名,只为扳倒魏忠贤的眼中钉孙承宗。
就在这时明朝与后金之间发生了耀州之战。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五月,努尔哈赤强迫辽东汉人到三岔河以南的盐场煮盐。九月,不堪忍受后金暴虐压迫的几个汉人从盐场逃到山海关求救。并告之明山海关总兵马世龙,努尔哈赤四子皇太极正在耀州且虏兵不满三百。只要明军一过柳河,辽民既杀四王子(皇太极)歼灭后金军归服明朝。山海关总兵官马世龙听闻此情大喜,竟不顾孙承宗不准轻举妄动的军令,出兵两路分别从柳河上游、下游进发。沿柳河下游进发的明军因部署不周,近两千名官兵和二百多难民数日内不得渡毕,还在柳河两岸喧闹不休终为后金斥候侦知。于是本欲奇袭的明军在渡河后即遭到后金军伏击,此路明军败退而还。明锦州前锋营参将李承先、右屯卫前锋副将鲁之甲及以下四百余官兵战死。袭击耀州的计划彻底失败了,但沿柳河上游出击的明军却意外地取得非常不错战果。明副将左辅见耀州已有防备便转向趁势袭击了后金船城。驻守船城的后金军猝不及防被明军斩杀固山一名及兵士数十,另有五百多名后金官兵被俘。后金因船城遭袭且损失较大一时间很是惶恐。
耀州之战不过是一次无关大局的小战斗,况且明军有败有胜,双方基本打个平手。然而耀州之战消息传至北京后,阉党大喜过望借此大做文章。阉党无限夸大己方败绩,猖獗参劾马世龙及孙承宗。见阉党猖獗朝政又如此腐败黑暗,“能制努尔哈赤,而不能制朝廷”的孙承宗痛心不已只得上疏请求辞官。十月,明熹宗同意孙承宗辞官。出于对老师的弥补,明熹宗特加授孙承宗光禄大夫,儿子世袭中书舍人,又赏赐蟒服银币等并派专人护送孙承宗回乡。
能臣孙承宗遭无端罢退,是明朝黜免熊廷弼之后又一次自毁长城。孙承宗离职而去,阉党骨干兵部尚书高第全面接替孙承宗驻山海关经略蓟辽。高第为人品性龌龊且小肚鸡肠,全靠谄附阉党方获任封疆大吏。昔日高第曾遭孙承宗上疏批驳,故而他对孙承宗一直怀恨在心。孙承宗致仕返乡时高第曾有意加害孙承宗,只因明熹宗袒护自己老师又派专人护送孙承宗,这才使得魏忠贤一党未敢妄动,孙承宗幸免于难。除了品行不端外,高第还素来不识用兵又主事恇怯,统领边关军务后只会色厉内荏畏敌如虎,活脱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蠹蠢祸根。
更甚者高第抵达山海关后全然不谋进取收复失地,继续愚蠢地主张退守山海关。高第自恃御赐“尚方剑、坐蟒、玉带”势焰嚣张至极。强命尽撤锦州、右屯、大凌河、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诸城兵马,同时将器械、枪炮、弹药移至关内,彻底放弃关外四百里疆土。据《明史》记载,面对高第的倒施逆行,袁崇焕予以坚决反对并据理力争不可撤兵。袁崇焕称,“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锦、右动摇,则宁(远)、前(屯)震惊,(山海)关门亦失保障。今但择良将守之,必无他虑”。又据《三朝辽事实录》记载,袁崇焕还曾愤然说道,“脱一动移,示敌以弱,非但东奴,即西虏亦轻中国”。袁崇焕说得句句在理,可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高第就是听不进,反倒一味要求袁崇焕尽快放弃宁远和前屯两座塞堡。还是《明史》记载,袁崇焕丝毫不予退让他斩钉截铁地说:“我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我必不去”。周文郁的《边事小纪》对此段描述更为详尽生动。当高第下令弃守时,袁崇焕毅然回道,“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高第拿誓死抗敌的袁崇焕没办法,只好让袁崇焕率所部万余明军留下。随后尽撤锦州、右屯、大、小凌河及松山、杏山等地明军及守城器具,无论人、财、物悉数退入山海关内。因撤退仓促安排不周,撤退时人马仓皇奔逃,队伍混乱不堪狼狈至极。《明史》因而有这样记载,“委弃米粟十余万,而死亡载途,哭声震野,民怨而军益不振”。高第的胡作非为不仅让己方非怨沸腾军心颓丧,原本防御严密的关宁锦防线也自行土崩瓦解。山海关外仅存宁远一座孤城及袁崇焕所部万余官兵。好不不易换来的大好局面一朝断送,关外形势再度危急。
袁崇焕独守宁远孤城时,距离后金努尔哈赤息兵已经整整四年了。此时后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逐一平定遍燃辽东各地的汉人暴动,逐渐重新掌控了辽东局势。不管怎样后顾之忧的消除让努尔哈赤再次将目光转向明朝。只因得见孙承宗、袁崇焕治军有方戍边有序,辽西走廊防守无懈可击,努尔哈赤这才未敢贸然出击。蛰伏期间努尔哈赤犹如一头凶残狡猾的恶狼耐心等待着宝贵战机出现。当后金探知孙承宗罢去,高第撤军关内,辽西走廊只存宁远一座孤城,努尔哈赤那真是喜出望外!先前明朝罢换熊廷弼,后金夺占辽沈。而后明朝误用王化贞,后金又再夺广宁及辽西。如今明朝换孙承宗用高第,这让苦苦等待的努尔哈赤坚信宝贵战机终于又来了。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决意再次兴师征讨明朝。后金此次作战意图除了要尽夺明朝关外之地外,更欲突破山海关进抵大明京师。已是六十八岁高龄的努尔哈赤定意要在自己有生之年,会会北京皇城里那位高高在上不可一视的大明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