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止步宁远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02章止步宁远

后金迟迟未再对明朝发起大举进攻,除了努尔哈赤忙于平息辽东汉人反抗浪潮无暇他顾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明朝方面选派出两个能臣治吏,成功稳定了原本趋于解体的关外局势,这二人即是与熊廷弼并称为辽东三杰的孙承宗、袁崇焕。趁着努尔哈赤忙于镇压辽东暴动,孙承宗、袁崇焕二人积极营修战备构筑著名的关宁锦防线,成功遏止后金于关外持续扩张态势。此后二十年间,明朝凭借关宁锦防线得以与后金(清朝)长期对峙,可见关宁锦防线的战略价值无论怎样看重都不足为过。关宁锦防线如此重要,然而它的修建过程却并不顺利也可说是一波三折。若非孙承宗、袁崇焕力主坚持,这道关宁锦防线定然荡然无存。

广宁兵败消息传来,明朝上下焦急万分连忙商议对策,当务之急是该如何扼守山海关并遏止后金进犯。当时朝中主流意见十分消极非但不主张于关外御敌,反倒要放弃关外全部据点退保山海关。新任辽东经略王在晋就持此观点,坚决主张弃守关外全力防守山海关。王在晋曾言,“东事离披,一坏于清、抚,再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捐弃全辽,则无局之可布矣!”在王在晋看来目前最要紧的事,是尽快加固明朝交通辽东的最后一道门户山海关城防。若能把山海关营造得固若金汤京师便可得保安虞,为此王在晋特向朝廷要求划拨款项修缮加固山海关。此时不止他王在晋,为后金吓破胆的满朝文武大都主张退守。就在退守之议已成汹汹之势时,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挺身而出提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辽事并非无局尚还能有转机。

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天启二年正月,进京朝觐见时因业绩优秀,袁崇焕被提拔为兵部职方主事。不久广宁失陷辽西沦丧,袁崇焕得知后只身单骑出山海关,详实查阅关内外真实防务情况。回朝后袁崇焕大胆上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这一声豪言壮语振聋发聩,犹如一道犀利闪电划过死一般沉寂的天空。早已惧恐成性的朝臣们,深深为袁崇焕卓尔不群的气度和英风伟略的胆识所感动。加之辽东前线吃紧正值用人之际。于是朝廷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并拨予帑金二十万让其招兵买马。袁崇焕赴山海关上任前,特意拜访了当时尚在京师听勘的熊廷弼,向其虚心请教关外用兵方略。熊廷弼问袁崇焕“操何策以往?”袁崇焕答曰,“主守而后战”,熊廷弼听闻后甚是跃然欣喜,对袁崇焕颇有相见恨晚之情。别看熊廷弼、袁崇焕年龄相差十五岁却不防二人促膝长谈一整天,此刻熊廷弼深知朝局黑暗险恶自己不久也将性命不保。然而通过与袁崇焕交谈熊廷弼越发相信,眼前这个年轻人终能继承他的衣钵和未竟事业,在辽东守土抗敌。

袁崇焕到任很快就因有胆有识又有勇有谋,还能忠于职守与部下同甘共苦而深受守辽将士们由衷爱戴,同时也深深得到经略王在晋倚重。作为袁崇焕顶头上司,经略王在晋是个典型科举知识分子但并不是一个称职军事统帅,笔舌迅利却素不识兵。王在晋到任辽东后整日苟且偷安畏敌如虎,无所作为不说还顽固地奉行消极防御、被动挨打的退守政策。为贯彻其退守山海关错误主张,即便在辽东汉人暴动如火如荼时,努尔哈赤焦头烂额且分身无力,而辽东百姓又对王师望眼欲穿。可手握七万明军的王在晋始终不肯派一支人马去支援辽东民众。

十分不满王在晋消极无为的袁崇焕虽说深受经略器重,却始终不肯盲从上司胡乱指挥。当眼光迂腐胸无远谋的王在晋提出要于山海关外八里处修筑重关时,袁崇焕“以为非策”为由坚决反对。袁崇焕力陈区区八里距离,留给山海关的战略纵深实在太短使得所筑重关不能起到应有的屏蔽作用。一旦战事再起,后金军很快便会直逼山海关城下。山海关是明朝抵挡后金最后也是唯一门户,若有闪失京师再无屏障可依也必将完全暴露在后金八旗兵铁蹄之下!

针对如何巩卫山海关,袁崇焕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构想,即“若保关内,必守关外,若保关外,必守宁远”。袁崇焕认定,看似不起眼的宁远城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其地理位置“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是筑城御敌绝好地点。宁远东距锦州两百里,西距山海关两百里,恰好位于狭长的辽西走廊中间。只要守住宁远就等于扼住辽西走廊咽喉,足可拱卫二百里外的山海关安全无虞。王在晋素不识兵当然意识不到宁远的战略价值,依然刚愎自用固执己见。袁崇焕见争辩不过便越过经略王在晋,两次直接奏书给首辅叶向高,由此一事足可看出袁崇焕的过人胆识与非凡魄力。只是首辅叶向高也拿不定主意,恰好这时新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孙承宗挺身而出,决意亲往山海关决断战策之争。

孙承宗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字稚绳,高阳人,“貌奇伟,须髯戟张。与人言,声殷墙壁”。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后,孙承宗以左庶子充任明熹宗的日讲官。君臣之间因而结下了深厚师生情谊,明熹宗对老师孙承宗是格外尊重和关照。前任兵部尚书张鹤鸣引罪退隐后,孙承宗因知晓兵事而被朝臣推荐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既有帝师之尊,同时还有着一颗忠君忧国的赤诚之心。自上任起他凭借与明熹宗多年师生情谊,数次上书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真知灼见,促进了关外形势逐渐向好转变。当王在晋、袁崇焕再起战策之争时,孙承宗自请行边亲赴山海关。明熹宗听后非常高兴,加封孙承宗为太子太保并赐蟒玉银币以示隆礼。到达山海关后孙承宗详细听取各方意见,又仔细考察相关人员工作实效。袁崇焕各项具有建设性的主张很快得到了孙承宗赞同与首肯。反观王在晋顽固坚持的筑城方位和兵力部署等主张,根本就不切实际纯属纸上谈兵,再加上王在晋在此前救援辽东难民等事务中表现同样拙劣不堪,以上种种都让孙承宗大为不满。回京后孙承宗即上奏王在晋不足任,朝廷遂改任王在晋为南京兵部尚书将其调离。王在晋既去,孙承宗又自请督师,用阎鸣泰为辽东巡抚,鹿善继、王则古为赞画,还请求国库拨帑金八十万。对于老师所求明熹宗全部照准,另外还赐予孙承宗尚方剑及坐蟒。待孙承宗上任时明熹宗又特地御门临遣,内阁大臣也都送行孙承宗至崇文门。

孙承宗到任后积极采纳袁崇焕提出的各项建议,同时也沿袭了先前熊廷弼“以守为战”的正确方针。接连采取一系列大刀阔斧且积极有效的整改措施,整顿山海关防务。具体包括:

其一、人事调整。此前明朝在辽东战场屡战屡败,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边将多受文臣掣肘,二是朝廷选人用人不当。广宁兵败后孙承宗上书朝廷力陈边事积弊,要求给边将放权同时严禁文臣随意干涉军务。明熹宗喜欢派东厂宦官到边关监军,孙承宗竭力予以劝阻可怎奈明熹宗就是不听。但帝师的严厉态度显然让监军宦官们收敛了许多,不敢再像以前那样任意插手军务。孙承宗总结明朝先前接连惨败的教训,认为若欲稳定边务首重必是选人用人。到任山海关伊始,孙承宗干净利落地裁撤了一批畏敌怯战的文臣武将。又在实际工作中经相处观察,孙承宗发现自己保举的巡抚阎鸣泰有名无实。他立即上书朝廷并在言官们的支持下,阎鸣泰被去职。此外孙承宗还采纳了左通政袁可立,“破格用人,以期实用,图复建骠骑之功”的建议,广泛提拔人才增设衙署。尤其提拔重用了袁崇焕、马世龙、满桂、赵率教、祖大寿等五名杰出将领,并将他们全都补充到对敌前线的重要位置上。事实证明孙承宗眼光没看错。这五名得到提拔重用的将领,都在后来对后金(清朝)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二、整顿军队。当时明朝部署于山海关一带的军队约有七万,然而历经此前接连数败明军全然一片萎靡之色。不仅士气低落兵无斗志军纪也非常涣散,冒领军饷者很多。孙承宗到任大阅军旅,随后裁汰逃将数百人并遣还河南真定疲惫之兵万余人。孙承宗依据“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的原则,征召辽东难民七千人遣派至前屯卫为兵,又以参将杨应乾所招募辽兵出戍宁远。“以辽人守辽土”的好处在于辽东不仅民风剽悍还多善骑马,而且辽人皆与后金有着血海深仇,打仗时辽兵战斗意志较外调客兵更为顽强,故而最适合招募辽人为兵戍守辽土。督辽期间孙承宗定军制、建营垒、备火器、治军储、缮甲仗、筑炮台、买马匹、采木石、练骑卒军备大整,守辽官兵也扩增至十四万。孙承宗还命马世龙、袁崇焕等将统兵东巡,即探查敌情虚实又锻炼了己方兵士胆气。就这样在孙承宗大力整顿下明军面貌大为改观,根据明人茅元仪记载,承宗督师后明军“层层布置,节节安排,边亭有相望之旌旗,岛屿有相连之舸舰,分合俱备,水陆兼施”。关外明军重又具备了与后金军对战的可观实力。

其三、收复辽西走廊。孙承宗非常赞同袁崇焕“若保关内,必守关外”的观点,然而随着广宁惨败,辽西地区几乎沦丧殆尽。后金强掳辽西百姓至辽东后,蒙古喀喇沁部(即融合了部分钦察班都察部族的原蒙古朵颜卫)趁机进入辽西地区。宁远以西五城七十二堡尽为蒙古喀喇沁诸部占据,以至明军前哨都前出不了关外八里铺。为实施“守关外,保关内”的战略构想,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春,孙承宗命袁崇焕前往招抚蒙古喀喇沁部。精明干练的袁崇焕果然没有辜负孙承宗厚望,他成功招抚喀喇沁诸部收复了自八里铺至宁远之间的二百里疆土。不至于此袁崇焕拊循军民整饬边备成绩卓著,很快便恢复当地社会秩序。明军防线也一下子从山海关推至前屯和宁远一线。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夏,孙承宗与袁崇焕决定,派遣将领进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加以修缮城防后长期驻守。进而明军关外防线又从宁远一线再向前推进近二百里。至此,明朝重新收回至关重要的辽西走廊。

辽西走廊东临辽东湾,西依松岭山脉,呈西南至东北走向,长约三百七十里,宽十五到三十里。该段地带松岭山脉丘陵起伏、岩体广布,是阻隔游牧骑兵的天然屏障。又为松岭山脉和渤海所夹,绵延狭长的辽西走廊成为沟通内地与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早在秦汉至隋唐时期,因辽西走廊荒漠闭塞而当地少数民族也都叛服不定,反倒是大凌河地区人烟稠密。受此影响,从内地至东北地区的主要路线并不是行经辽西走廊,而是出榆关(即山海关)顺大凌河谷经建昌、朝阳(即汉唐时期的柳城、营州)转而向东,跨医巫闾山再至重镇辽阳。当年曹操平定乌桓时,从柳城班师回朝时走的就是这一路线。但至辽金以后随着辽西地区不断开发,辽西走廊逐渐成为沟通内地与东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又因辽西走廊背山面海形势险要,由是成为此后兵家征战必争之地。待明末辽东战火骤起时,辽西走廊以西是与明朝结盟的蒙古察哈尔部、喀喇沁部。当时后金还暂不能从察哈尔、喀喇沁两部借道。于是乎后金如欲从陆路进取关内必须取道辽西走廊。孙承宗、袁崇焕同样意识到这点,为阻遏后金对关内尤其京师的威胁。收复辽西走廊后,孙承宗、袁崇焕沿着辽西走廊全力营建了著名的关宁锦防线。

其四、积极战备。治军备战,首重定策。然而自孙承宗到任起明军内部对该如何抵御强敌依然是争论不休。包括新任巡抚张凤翼、佥事万有孚在内的多数人仍旧坚持主张放弃关外退守山海关。此外袁崇焕坚决主张守卫宁远,马世龙主张守卫中后所,阎鸣泰则主守觉华岛。众说纷纭中孙承宗力排众议极力支持袁崇焕的意见,戍守宁远决议就此敲定。孙承宗起先命祖大寿兴工营筑宁远城,又令袁崇焕与满桂驻守。但祖大寿因反对声太大臆度朝廷不能坚持长久,故而草率从事工程疏薄仅筑了十分之一。袁崇焕发现城墙不合规格情况立即督令整改。期间袁崇焕亲手订制亦亲自督责,于第二年完成了宁远城营筑。在袁崇焕严格督监下,曾经荒凉残破的宁远城被营建得异常坚固。史称,新宁远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工程完工后宁远城焕然一新,并以雄伟高大身姿矗立于辽西走廊要冲处,进而成为明朝抵御后金南侵的关外重镇。在孙承宗大力支持下,驻守宁远的袁崇焕“内附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将士乐为尽力。由是,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还是在孙承宗与袁崇焕主持下,明军又相继占领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并修城驻守。随着辽西走廊诸个据点重为明朝所据,又经孙承宗、袁崇焕苦心经营,一条以山海关、宁远、锦州为一体的关宁锦防线得以形成。关宁锦防线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又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此后二十年间,这条坚固防线死死阻遏住后金(清朝)南下通道。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曾引兵绕过蒙古喀喇沁部,多次突破长城入塞于内地大肆劫掠。但因山海关及关宁锦防线仍然在明朝掌控中,皇太极终不敢于内地立足只得怏怏退出中原。单凭此一点,关宁锦防线的重要性即不言而喻。

总之经过四年苦心经营,兢兢业业的孙承宗在关外取得显著成效。据《明史》记载,“承宗在关四年,前后修复大城九、堡四十五,练兵十一万,立车营十二、水营五、火营二、前锋后劲营八,造甲胄、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拓地四百里,开屯五千顷,岁入十五万(石)”。原本恶化的关外局势得以大为改观,再次进入到一个相对安定阶段。《三朝野记》亦为此赞曰:“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