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传首九边
再说后金对辽东汉人暴动的弹压。面对辽东汉人风起云涌的抵抗浪潮,努尔哈赤坚决以铁腕手段残酷镇压。再加上其它各种原因,辽东汉人一度风起云涌的抵抗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但在与后金军殊死抗争中,英勇不屈的辽东汉人仍旧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辽阳城内住有生员一家共计父子六人,因拒不剃发自知必死由遂横下一心铤而走险。父子六人来到辽阳西门,猛然间持刀砍向未曾防备的后金官兵,“持刀突而出,毙其帅,诸子持梃(棍棒)共击杀二十余人”。事情发生太过突然以致于后金当局尚未反应过劲儿来,辽阳城的老百姓便已乘机大量出逃,五六百人结队向南方明朝开拔。仍于惊愕中茫然不已的后金官兵也没有派人去追赶。东山、铁山矿工暴动,后金派武尔古岱和李永芳等率兵三千人前往镇压。英勇的矿工们面对强敌宁死不屈,“数万人尽遭李永芳毒手”另有“万余人奔入朝鲜”。盖州铁山矿工和辽南屯军合力对敌几次打败前来进剿的后金军,后金军战死者以千计。后来努尔哈赤调遣“鱼皮达子万余人”前来增援,又经长期围困才镇压了矿工暴动。镇江武装暴动期间,东江镇毛文龙部还成功擒获后金守城游击佟养真及其子佟丰年等贼党六十人。岫岩千名汉人乘木船八艘、独木船十四艘,逆岫岩河而上猛烈炮击后金五处哨所,后来因寡不敌众全部战死。复州暴动中,原复州守将单荩忠“聚辽人数万(一说五万),尽赴长山岛”,誓死不肯不向后金投降,遭后金军镇压后复州再次暴动但结局仍归于旧败。出于报复后金军把复州男子全部杀光,妻子、儿女、牛马也掳掠一空。辽西数万汉人据守十三山同样拒不“剃发”降顺。努尔哈赤派兵围攻数次不克,李永芳率军仰攻却遭“山顶飞石打下”。在后金军长期围困下十三山起义也终为后金军扑灭,除少数渡海逃入觉华岛外只有二人得以逃入关内。
眼见后金政权被占领区持续不断的抗争浪潮折腾得疲于应付。英勇不屈的辽东汉人终于把努尔哈赤彻底激怒了。为平息辽东动乱努尔哈赤凶残决定,任何胆敢反抗后金政权,任何胆敢反抗自己,以及任何含有可能危险和隐患的汉人都要不计手段地予以彻底消灭铲除。于是冷残凶暴的大屠杀开始了,一场血雨腥风很快便席卷了整个辽东大地。努尔哈赤先是下令杀光“无谷之人”,因其无以为生或成隐患。后又下令杀光独身的“光棍”,因其无牵挂或铤而走险。接着再杀光有钱的富户,因其有利(财产)或可为乱。再后来努尔哈赤又令杀光“绅衿”(即士绅及文人),因为这些文士、生员表现出强烈反抗意识。包括皇太极在内的很多贝勒大臣都认为,文士、儒生是治国理政的得力帮手,也是后金政权日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可是汗命不可违,各贝勒额真即便再不情愿也只得将府内包衣奴才中的诸生“尽皆拨出”。其时屠儒酷烈皇太极因之痛心不已,无奈叹息道“至此,贤良诸生几被杀绝”。
都杀到这份儿上了可努尔哈赤还是不满意,他又命令诸贝勒及总兵官以下,备御以上官将带领士卒各去自己辖属村庄甄别。任何被怀疑为不可靠,或不值得存留的汉人一律都要处死。各将遵令“分路而行,逢村堡,即下马而杀”。历经多番“不论贫富,均皆诛戮,即顺之,不免于死”式的残酷屠戮草剃,辽东沦陷区汉人聚居地基本上都被杀空。曾经辽东大地,“田人富谷,泽人富鲜,山人富材,海人富货,(略)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货贿羡斥”。但这场血雨腥风呼啸过后,直落得个到处哀鸿遍野遍地满目疮痍,仿佛人间末世般恐怖景象。
努尔哈赤对汉人的异常凶残暴戾,是他颇具争议的人生中最大败笔,学术界对此抱有共识容不得任何人抵赖。不过对于辽东大屠杀中汉人死难数目,学术界还是颇有争议的。争议的焦点在于明末辽东到底有多少人口?学者张士尊、魏刚认为明末辽东人口约为五十万。学者葛剑雄、曹树基则认为明末辽东人口应为三百万。五十万说认为,刨去逃入关内汉人,遭后金屠戮的汉人约二十万以上。三百万说认为,总计约有二百五十万辽东汉人脱离后金占领区得以返回明朝。但留于辽东的汉人中大都死难,遇难人数约三十余万。少数侥幸活下来的辽东汉人要么亡于朝鲜、蒙古,要么如李永芳、范文程般苟活于后金。无论采信哪一种说法,辽东大屠杀虽说惨烈却远没有达到,网络极端民粹鼓吹的所谓满清杀光辽东三百万汉人程度。
其实后金在辽东大地的血腥屠杀,同样也给自身带来了不可估量损失。首先,民者国之本也,民之不存,国将焉附!人口锐减、田园荒芜、经济凋敝、社会混乱,都在不断毁蚀着后金原就单薄的国本,削弱着后金本就有限的国力。其次,后金残暴行径坚定了明朝军民的抵抗意志。辽东大地的生灵涂炭向明朝军民赫然昭示着,要想免遭后金蹂躏和屠戮只有拼死抵抗一条出路。在此后与后金作战中,明军将士都会表现出比以往更加顽强的抵抗意志。最后,后金政权一度陷入到无法自拔的战争泥潭中。不仅在平叛过程中损失了众多宝贵兵力,而且一度还为辽东乱局所困足足达四年之久,后金再无力向明朝发起新的进攻。而明朝趁着后金无暇他顾之机,于山海关与锦州之间狭长的辽西走廊修筑了一条异常坚固的关宁锦防线。不仅再次稳定了关外军事形势,同时也为日后明朝与后金沿关宁锦防线的长期对峙奠定根基。
辽东汉人暴动,归根结底是努尔哈赤错误的民族政策所导致的。只要努尔哈赤能够改革弊政减少杀戮并主动缓和民族矛盾,是完全可以平息民怨稳定局势的。后金政权又何至于陷入到窘迫受困的不利境地。难道后金满朝文武大臣就看不出来?他们为何不劝谏努尔哈赤哪?其实后金不缺文韬武略通达世事的人才,问题在于谁敢劝谏。随着后金统治秩序逐步确定,至高无上的努尔哈赤在后金政权中拥有绝对统治权威。若在其它国事上努尔哈赤或许会虚心纳谏,但唯独民族问题上努尔哈赤就是顽固坚持己意,诸贝勒大臣谁也不敢去忤逆龙鳞!
当努尔哈赤向辽东汉人举起屠刀时,倒是后金政权的汉臣们实在看不下去了。他们挺身而出试图劝谏努尔哈赤。但极为可悲的是努尔哈赤不仅没有听取劝谏入耳,反而越发怀疑疏远这些汉臣。抚顺额驸李永芳因谏阻努尔哈赤不要屠杀复州百姓,努尔哈赤大发雷霆厉声指责李永芳等汉臣,“以明帝为长久,以我为短暂”,“心向明国”以及蔑视后金大汗。愤怒的努尔哈赤下令,革去李永芳三等总兵官之职并捕其子来审讯。后来虽说恢复李永芳官职但也不似过去那样信任和重用。因着努尔哈赤对汉臣无端猜忌、排斥和歧视,后金政权也失去了大部分汉臣支持。缺失汉臣的鼎力支持直至努尔哈赤死,后金政权终未能再有什么大发展。
后金国势日趋窘困,无疑有着英明神武之称的努尔哈赤也已切身感受到。最为典型例证莫过于后金迁都。后金建国后随着战事不断进展,国都从最初的赫图阿拉迁至界凡城,后又迁至萨尔浒城。待至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三月,后金占领辽阳,迫不及待的努尔哈赤再将国都迁至辽阳。在努尔哈赤看来,原明朝在辽东地区的统治中心辽阳,简直就是上天恩赐予他的龙兴宝地。认定了这座身姿雄伟高大的辽阳城,日后必将助他鼎定辽东成就千秋伟业。然而辽东汉人如火如荼的反抗浪潮,把坐镇辽阳的努尔哈赤折磨得心力交瘁整日心神不宁。于是,在辽阳东京城仅仅居住了四年的努尔哈赤又一次想到迁都。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突然向诸贝勒大臣们宣布自己的想法,他要把都城迁往当时仅仅是辽阳一个卫城的沈阳。须知为营建东京(即辽阳)后金政权征发百姓大兴徭役,不仅花费颇巨不说还惹得民怨沸腾。更何况庞大工程还在紧罗密布建造中,此时半途废置东京辽阳的兴建,迁往不及辽阳一半大的沈阳,不光浪费未免也太过折腾。后金诸贝勒大臣们都以为不妥,但努尔哈赤以沈阳同样四通八达的“形胜之地”为由驳回了群臣劝谏。老汗王的命令是不能违抗的,三天之后,努尔哈赤便和他的部属及家眷搬到了沈阳,后来又改称沈阳为盛京。随着后金政治中心迁至沈阳,沈阳从此逐渐取代辽阳,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