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传首九边
对明朝开战以来,后金八旗大军便以破竹之势在辽东大地上肆意狂飙,无人能以阻挡。随着后金相继夺占辽东、辽西大片土地,努尔哈赤四十年戎马生涯也达至最巅峰。然而自此之后,后金与明朝的战争却奇怪地进入到暂时停歇状态。足足有四年之久,努尔哈赤没有向明朝发动大规模进攻。骁勇善战的后金八旗军为何停止了向明朝进攻的脚步哪?答案是双方面的,既有明朝方面因素,也有后金方面因素,双方因素共同影响导致了这种局面出现。对于后金而言,此时努尔哈赤的统治重心已从军事征讨,完全转移到整顿广大占领区统治秩序上了。而且一时之间后金竟无暇它顾,如此大功干戈只为平息辽东汉人铺天盖地的反抗斗争。
后金政权在短短几年间迅速占据了明朝辽东大片土地,连及众多城镇和人口。这着实让从穷乡僻壤出来的女真人异常兴奋。但同时对汉人抱有的严重对立情绪,又让女真人非常紧张,对广阔的新占领区也充满了深深猜疑和恐惧。如何治理巩固这片幅员千里人口繁盛的辽东地区,就成了后金政权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也是对努尔哈赤执政能力的一次考验。作为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上不乏夷狄之君恩养华夏子民的先例。魏孝文帝混华夷一体,行汉法扬汉风受汉人拥戴;金世宗躬节俭平徭赋与民休息,被中原汉人尊为“小尧舜”;即便与努尔哈赤同样出身于中原以外,源自夷狄边陲的辽太祖阿保机,也懂得借汉人种子播洒在大漠开花好为自己所用。辽初虽大肆掳掠汉人却不曾加以残杀,反还修筑城池给被掳汉人,令这些汉人安心居住好生耕作做工。对于汉族杰出人才辽太祖不仅广为招揽任用,同时还会予以格外尊崇和礼遇,只为借助汉人的力量巩固发展辽朝。辽太祖阿保机的民族方针和统治策略非常成功,奠定了辽朝崛起及辽宋南北对峙的历史格局。如果努尔哈赤能效仿辽太祖阿保机,以开明包容的民族政策善待汉民并安抚辽东百姓,后金政权也必能迅猛发展。可惜努尔哈赤最终没有成为第二个阿保机。占据辽东后,努尔哈赤旋即撕下先前所谓“恩养尼堪”的伪装。至于他在辽东的统治,也只能用暴戾不仁和倒行逆施来形容了。其所推行种种暴政陈列如下:
第一、强迫汉人剃发。努尔哈赤没有效法阿保机、忽必烈那样,去尊重汉人在衣冠服饰方面的民族习俗。出于强制同化占领区汉人的考虑,后金在辽东地区每攻占一个汉人城镇,努尔哈赤必会严厉要求当地汉人剃发,并以剃发作为其归降后金的标志。攻占辽阳以时,努尔哈赤继续推行剃发令,“遣三骑持赤帜传令,自髡者贳(赦免)不杀”。对拒不“剃发”的汉人先是威胁利诱,若再不从必予以杀戮。镇江汉人不肯“剃发”降顺,努尔哈赤派武尔古代、李永芳率兵前往镇压。拒不“剃发”归降的男人俱都遭后金兵残杀,俘获的妇孺一千余人也被努尔哈赤分赏给八旗官兵为奴。在汉人伦理道德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历经数千年发展以峨冠博带为代表的汉族发饰,已经成为汉民族尊严和气节的象征。强迫汉人剃发实系对汉民族尊严的严重侮辱和挑衅。故而当努尔哈赤以血腥屠杀为手段强令汉人剃发伊始,即刻便激起了占领区广大汉人的强烈愤慨和仇视。
第二、繁重的徭役和兵役。为维持对明朝的战争,努尔哈赤向广大辽民摊派了非常繁苛的差役和徭役。诸如:筑城、修堡、煮盐、刈获、夫役、守城、筑路、运输等等,接连不断。以金、复、海、盖四州为例。为后金占领不久,盖州百姓即被强命出牛车运送贡赋盐一万斤到辽阳;又命金州、复州每十名男丁中出二人修城;又命金、复、海、盖等州卫派夫役出牛车运粮。因徭役太过繁重,导致各州被征役夫劳工自负的车牛器具多有损废。再加上耽误了春耕和秋收的农时,各州被征役的汉人全都困厄不堪几无喘息,因此不得不大量逃亡。为加强对辽东汉人的人身控制,努尔哈赤又发布了“按丁编庄”令,直接将辽东汉人转为供后金贵族及各级官员剥削压迫的农奴,进而强迫辽东汉人无偿提供劳役和地租。毫无疑问,按丁编庄是对于辽东原封建租佃关系的一种明显倒退。除徭役外,努尔哈赤还向辽东汉人征发极其苛重的兵役。攻取辽阳后努尔哈赤曾下令,“家有父子五人者抽三为兵,有三人者抽二人”,兵役如此沉重着实令人咋舌,这无疑会再度加重辽东汉人对后金政权的敌视仇恨和反抗情绪。
第三、残酷的经济剥削。努尔哈赤在辽东占领区强制推行“计丁受田”,并堂而皇之地鼓吹此举可革除土地集中、贫富不均等弊病。但实际分地时尔哈赤首先保障的,是后金政权的大小贵族、各级官吏及八旗将士,对土地的依次占有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而原住汉人只能分到很少土地,这等于变相剥夺了本属于汉人的大片耕地。尤嫌不足的努尔哈赤又下令清查辽民家中粮食,并将掠来的粮食重点保障军需供给和女真人口粮,很多缺粮的汉人最后活活饿死。不止于此,辽东汉人财产也遭到后金政权野蛮抢夺。熊廷弼就曾在《熊襄愍公集》中称,后金攻占开原时,后金军“用我(指明朝)牛马车辆运金钱财货,数日未尽,何止数百万”。这数百万之巨的“金钱财货”,都是后金军从开原官府及百姓手中掠夺而来的。再如夺取辽阳后,后金军“封贮府库,民间金银缯绮搜取一空”。此外努尔哈赤还下令,城内大家富户只许留衣服九件,中等人家只许留衣服五件,下等人家只许留下衣服三件,其他各种财物一律交出。命令一出,即刻使得辽阳城内家家破产室室皆空。还有努尔哈赤为妥善安置新迁入的女真人,也为有效监督防范汉人,特命女真与汉人合住在一起同食共耕。就这样新迁入的女真人便可合法地侵占汉人田宅财产及土地。这又是在变相强迫汉人供养女真人,辽东汉人彻头彻尾地变成女真人的奴隶。还有更恶劣的,辽东汉人的妻子女儿遭到女真人奸污强暴的情况也多有发生。于是乎汉人女真人之间本就强烈的民族矛盾,因而更加为之激化。
第四、凶残的杀戮。受发展水平滞后影响,但凡奴隶制社会必然会表现出浓烈的强暴野蛮特征,后金政权也不能例外。再加上努尔哈赤内心对明朝有着刻骨仇恨,导致了他对汉人异常凶狠。在征服明属辽东过程中,后金军每到一地都会肆意奸淫烧杀,大量无辜辽东汉人惨死于残暴的后金军之手。开原城破时开原百姓宁可争相自缢,也不愿遭后金军涂毒蹂躏。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努尔哈赤曾颁布过禁杀农奴法令。法令规定:无故杀害农奴者,贝子以上罚“诸申十户”,贝子以下“则戮其身”。禁杀农奴令一举将后金社会中“可随意杀戮”的奴隶,转变为“仅可人身占有,不可加以杀害”的农奴。彻底改变了女真社会落后生产关系,促进了后金政权进步和发展,但该项法令却保护不了后金占领区广大汉人农奴性命。出于对辽东汉人的猜忌和防范,后金依旧随意戕害辽东汉人,例如,攻取辽阳期间,努尔哈赤派一名将领坐在西门,见“辽人状貌可疑者”即“点而杀之”,攻占辽西时,努尔哈赤强令将未及撤入关内的辽民悉数迁到辽河以东。强制迁徙中辽民稍有不愿,后金兵便会白刃加颈予以杀害。位于辽西的义州官民因拒绝迁徙旋即遭到后金军野蛮屠城,三千义州军民亦惨死于后金军屠刀之下。当后金再次出现粮食短缺危机后,努尔哈赤不首先考虑发展生产,或通过多方渠道来获取更多粮食。反而极端残暴地“选派人员前往各处,杀无粮之汉人”。总而言之,在努尔哈赤眼中被后金征服的辽东汉人,都不过是供其任意屠戮践踏的草芥罢了!
综合以上对辽东汉人而言,努尔哈赤的统治只能用豺狼当道和暗无天日来形容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作为一名杰出政治家,努尔哈赤当然知道招揽民心,对于稳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既如此那他为何不肯收敛纠改自己的行径哪?究其根源,笔者认为共有两点原因。
其一、阶级属性。努尔哈赤出身女真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无法抹除的阶级属性,注定他身上必然存有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例如,努尔哈赤推行的各项政策改革,促进了女真社会由奴隶制向农奴制转变。这是努尔哈赤对女真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一大突出贡献。但对已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的辽东汉人而言,努尔哈赤的所作所为却是不折不扣的严重社会倒退。
其二、狭隘的情感。阶级出身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汲取先进文化来弥补。但不幸的是,努尔哈赤身上还有着狭隘而又浓重的民族情感和个人情感。自身的民族认同,让努尔哈赤毕生致力于维护女真民族的各项权益和社会地位。这是努尔哈赤对女真同胞发自肺腑的挚爱,但同时努尔哈赤的重满抑汉情感,又必然会严重损害辽东汉人的既有利益。再有一点,努尔哈赤对明朝怀有刻骨仇恨!明朝对东北地区女真人的统治达两百年之久,期间压迫不断也欺凌不止。努尔哈赤的父亲、祖父、外公全都惨死于明朝之手,太多家仇国恨都积压于努尔哈赤心中。而上述两种情结在行为上最直接表现,就是努尔哈赤对辽东汉人的极度压迫和残暴。
但不论努尔哈赤有何种理由,作为一个政权最高领导人。他在涉及政权稳定和长远发展的诸多关键问题上表现得极端狭隘。就连清太宗皇太极也认为,父亲“诛戮汉人,抚养满洲”的政策太过偏激也缺乏理智。视若脱离了广大汉人支持,又何以逞论入主中原亦或进取天下哪。后金政权定难再有什么大发展,至多一个割据边庭偏居一隅的地方政权。因着努尔哈赤的偏激狭隘,注定他可以是一位杰出部族统领、一代传奇军事统帅,却不会是一位伟大政治家。直到努尔哈赤去世,继任的清太宗皇太极力改先前诸多弊政。后金政权方才得到华夷两族的共同拥戴,同时也奠定日后入主中原的政治基础,继而演变成一统中华各方的大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