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传首九边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98章传首九边

叛军占据广宁时,监军高邦佐、监军邢慎言都曾力劝熊廷弼驰救广宁,平定孙得功叛乱。但熊廷弼却并没有向广宁进兵一步,高邦佐见事情终未能成于悲愤之中自缢而死。也因此有很多人指责熊廷弼坐视广宁丢失而不救。著名学者阎崇年老师就认为王化贞弃广宁前,城内守军尚有一万六千余,且“守御之具甚设,即贼至城下,未必可攻而入也”。而熊廷弼在军中威信素来甚重,只要有一支可靠兵马相助应该是可以平定叛兵的。但笔者认为熊廷弼在当时情况下根本无法收复广宁。原因有两点:其一、熊廷弼确有威信但广宁明军一直隶属于王化贞管辖,其各级军官任用及士兵管理熊廷弼都无从插手。尤其在已决定跟随孙得功投降的叛军中,能有多少士兵会因仰慕熊廷弼的威名而投诚反正哪,这真得很难说!其二、熊廷弼也确实有一支人马,可这支隶属熊廷弼指挥的军队只有区区五千人。如此单薄兵力如何保证定能迅速出击并击败业已控制广宁全部城防的叛军哪!须知后金军虽说尚在二百里外的西平堡,但只要努尔哈赤得知熊廷弼正在广宁平叛的消息。参照后金军在萨尔浒之战中的反应速度,后金军必会迅速出现在熊廷弼身后。如若此时熊廷弼仍未拿下广宁,熊廷弼及所部将士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定广宁失守已无法挽回,熊廷弼这才决意放弃的。

但广宁以南仍有诸多军堡据点,那熊廷弼为何不凭借这些军堡继续抵抗哪,至少也可以阻敌于山海关之外啊!就连王化贞狼狈逃离广宁后也曾建议熊廷弼收集散兵,坚守广宁城与山海关之间的宁远和前屯。而问题答案正是熊廷弼对王化贞的回复,“晚矣,公不受绐募战,不撤广宁兵于振武,当无今日。此时瓦解之势,谁与为守”。由于王化贞先前在军务上的疏懈慢怠及一系列决策失误,再加上广宁之战惨败已然彻底摧垮辽西明军士气。相比于清抚、开铁、辽沈时明军将士尚能奋力与敌一搏。而今众多将士竟会附从孙得功叛逆,献广宁城迎降,这就是明军士气土崩瓦解的铁证。即便搜集散兵游勇,一群惊魂丧胆的溃兵又如何能战。

在熊廷弼看来相比于不切合实际的抵抗,还有一项更为紧迫的事宜急需去做。那就是护送数十万计难民安全退入山海关,以免这些百姓惨到后金屠杀和奴役。用熊廷弼的话讲,即“唯有护百万生灵入关,勿以膏锋镝足矣!”熊廷弼为此把自己统领的五千人马全都交由王化贞殿后,同时又把全部物资一律烧毁坚壁清野以迟滞后金军行动。果然,后金军追击王化贞人等二百里最终因不得食而撤还。二十六日,在熊廷弼指挥疏导下,数十万计辽西难民向南顺利撤入山海关。随着明朝军民全面撤退,后金继占领重镇广宁又接连占领明朝放弃的辽西四十余座城堡。夺取辽西后努尔哈赤下令,将辽河以西尚未撤离的百姓尽都驱至辽河以东。

广宁之战以明朝惨败而告终,辽河以西广阔土地几乎全部沦丧,丢失辽西对明朝影响重大。首先,后金切断了与辽西比邻的蒙古各部同明朝联系,间接促使蒙古各部倒向后金。根据《清史稿》记载,广宁被攻陷后,“蒙古厄鲁特部十七贝勒来附,上宴劳之,授职有差。喀尔喀五部同来归”。其次,继辽河以东沦陷再失辽河以西,明朝彻底丧失了对整个辽东地区统治。正如明朝继任辽东经略王在晋所言,“东事一坏于清抚,二坏于开铁,三坏于辽沈,四坏于广宁。初坏为危局,再坏为败局,三坏为残局,至于四坏,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退”。再次,明朝辽东乃拱卫北京的一道重要战略防线。辽东沦丧犹如折断明朝一只臂膀。后金据有全部辽东疆土在促进自身政权稳固同时,还可通过辽西随时威胁山海关也是大明京师的最后屏障。由此几点,广宁惨败后,明朝统治集团既是震惊不已又震怒不止。

虽然广宁惨败完全是明朝政治由上至下彻底腐败的产物,但明朝依旧着手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论罪广宁及辽西的丢失,罪魁祸首非王化贞、张鹤鸣莫属。只因二人向来奸猾擅长政治投机俱已投奔当权阉党,得到权阉魏忠贤百般袒护故而都得以判轻判缓。兵部尚书张鹤鸣连罪都没有定只命其告病还乡。王化贞罪行昭彰、罪证确凿又被众人所指实难抵赖,魏忠贤也不能保他免灾。但本应论罪处死的庸才王化贞也在阉党关照下,只落个叛缓囚于狱中。直到阉党集团彻底失势,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误国误民罪无可恕的王化贞方才伏法问斩。

最后,反倒是忠心耿耿一意护国卫民的熊廷弼,成了广宁之败辽西沦丧的替罪羊。阉党早就看不惯熊廷弼这个异己了,故而以“失陷广宁”的罪名将熊廷弼下狱论死。期间魏忠贤曾向熊廷弼索取四万金赎命,熊廷弼概因欲存命以报效国家姑且答允了四万金索取。可熊廷弼“不取一金钱,不通一馈问”哪有什么钱财,实在掏不出这笔天价赎命钱!见索贿不成,权阉魏忠贤恼羞成怒,先污蔑熊廷弼曾贿赂已被阉党斗倒的罪臣杨涟,将之牵扯入“东林党案”以“甚其罪”。而后魏忠贤的党羽冯铨又编造了一本《辽东传》,向明熹宗诬陷熊廷弼不仅居功自傲还为自己开脱罪名。不明真相的木匠皇帝明熹宗听完勃然大怒,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明熹宗下令将熊廷弼处死。行刑之日,明末一代名臣熊廷弼慷慨引颈受刑,死后弃市,暴尸不葬。而熊廷弼的项上人头也被传首九边以儆各方效尤。害死熊廷弼不算完,阉党又污蔑熊廷弼侵盗军费十七万两,家产值百万两银子。魏忠贤矫诏严命追缴赃款,熊廷弼家全部资财远远不够,连亲戚本家也被株连查抄。各级贪官污吏更变本加厉逼索迫害熊府家人。熊妻陈氏系辱悬野,熊子兆珪自刭而亡,熊女瑚呕血而死,就连熊府丫鬟也被褪去衣服杖责四十。就这样一代爱国忠臣熊廷弼竟落得衔冤而死,家破人亡的悲惨下场。这不仅仅是熊廷弼个人的悲剧,更是明朝末年政治倾轧、朝政腐败、社会动荡、国家黑暗的真实写照!

直到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崇祯帝继位后追思熊廷弼往昔所立功勋,下诏书停止追赃。同年秋,候补工部主事徐尔一上《辨功罪疏》为碧血丹心的熊廷弼鸣屈疏冤。在驳斥熊廷弼失城陷地的污名时,徐尔一称,“臣考当年,第觉其罪无足据,而劳有足矜也。广宁兵十三万,粮数百万,尽属化贞。廷弼止援辽兵五千人,驻右屯,距广宁四十里耳。化贞忽同三四百万辽民一时尽溃,廷弼五千人,不同溃足矣,尚望其屹然坚壁哉!廷弼罪安在?化贞仗西部,廷弼云‘必不足仗’。化贞信李永芳内附,廷弼云‘必不足信’。无一事不力争,无一言不奇中,廷弼罪安在?且屡疏争各镇节制不行,屡疏争原派兵马不与。徒拥虚器,抱空名,廷弼罪安在?”徐尔一的一席铮言道出了熊廷弼蒙受的不白之冤,又经大学士韩爌上书建言。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崇祯帝颁发诏书,允许熊廷弼之子取回熊廷弼首级安葬,谥号襄愍,一代忠烈终可全身而葬。熊廷弼之冤死,实属明朝自断手臂自毁长城。反倒是后金努尔哈赤因着少了一个刚毅强劲的老对手而高兴不已。更可叹的是,黑暗腐朽的明朝并没有从中吸取足够教训。在此之后这种自毁长城式的历史悲剧还将会多次上演,直至明朝灭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