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席卷辽东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93章席卷辽东

熊廷弼守辽为明朝立下殊功一件,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为国呕心沥血日夜操劳的忠勇之士,却不幸遭到朝廷里日益猖獗为祸的党争迫害。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二十一,明亡清兴历史转折主要负责人昏庸的明神宗朱翊钧终于死了。明神宗长子朱常洛继皇帝位,是为明光宗泰昌帝。谁都没想到朱常洛福薄命浅登基不到一个月,就因服用红丸丹药而突然暴毙,这便是“红丸案”。明光宗死后其十五岁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明熹宗天启帝。明光宗后妃李选侍贪恋权势,为能把持朝权与太监魏忠贤密谋挟持朱由校。然而李选侍的图谋引起朝臣们竭力反对。最后以都给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为首的朝臣,经过不懈斗争迫使李选侍交出明熹宗,李选侍也被迁移出乾清宫,而这次各方围绕朝权的激烈争夺也被称为“移宫案”。“红丸案”、“移宫案”连同万历年间的“梃击案”,合称为明宫三大案(或明末三大案)。

随着明宫三大案陆续发生,明朝政治越发动荡难安,而导致动荡根源就是愈演愈烈的朝廷党争。明末党争本始于万历朝,当时,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东林党与浙党、楚党、齐党等政治派系恶斗不休。明熹宗朱由校登基后东林党凭借拥立之功势力大涨,不成想荣登大宝的明熹宗不理朝政,整日只知道做木匠活。因着皇权旁落明熹宗乳母客氏和宦官魏忠贤趁机勾搭起来,大肆攫取权利并把持了朝政。用《明史》话讲,即“内外大权一归忠贤”。客魏集团的篡权夺政引发东林党人严重不满,他们旋即将攻击矛头指向客魏二人。客氏生性“淫而狠”,魏忠贤也是“猜忍阴毒”之人,二人都不是善茬又怎会轻易服软,拱手让权给东林党哪。于是客魏二人拉拢一帮人马组建了自己的势力集团。曾经落败于东林党的浙党、楚党等政治派系趁机纷纷投靠客魏二人,这便是明末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阉党集团。为争夺朝权,阉党、东林党之间互相攻讦不止恶斗不休,把朝廷折腾得是乌烟瘴气不说,国家政事更是糜烂不堪。已然摇摇欲坠的明朝在这无休止的混乱中愈发回天乏术,加速向其灭亡终点直冲下去。

朝政混乱连及党争恶斗的影响很快波及到辽东前线,首当其冲的就是熊廷弼。熊廷弼有胆有识实在是当时一位难得军政人才,然而人无完人熊廷弼也有其性格缺点,即“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如此暴躁脾气自然会得罪很多人。再加上他从不徇私纳贿也不曲意逢迎朝廷权贵,很自然就成为朝廷党争中被攻讦的对象。曾与熊廷弼结有仇隙的朝中小人刘国缙和姚宗文拉帮结伙,借口努尔哈赤试探进攻辽沈时明军走死逃亡七百余人,大肆污蔑倾陷熊廷弼。熊廷弼多次上疏自辨,同时朝廷中很多有识之士也为熊廷弼陈情论理。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即放胆直言,“臣入辽时,士民垂泣而道,谓数十万生灵皆廷弼一人所留,其罪何可轻议?独是廷弼受知最深,蒲河之役,敌攻沈阳,策马趋救,何其壮也”。

怎奈在刘国缙、姚宗文及其党羽帮凶的竭力诟病和反复攻劾下,熊廷弼最终未能逃脱政治恶斗的暗算被排挤下台。明朝改任右佥都御史袁应泰接替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平心而论,袁应泰为人号称强毅精敏也确实是个忠君爱民的好官,此前地方任职时政绩颇佳口碑很好。但可惜他并不擅长军旅之事。虽如此只要袁应泰能做到萧规曹随,延续熊廷弼既有正确策略,辽东局势还是不至于失控的。然而,书生意气的袁应泰并不认同熊廷弼以往策略方法。到任后袁应泰按照自己心意不切实际地乱改一通(《明史》记载,“应泰历官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规画颇疏。廷弼在边,持法严,部伍整肃,应泰以宽矫之,多所更易”)。熊廷弼费尽心血惨淡经营方才取得的各项成果,转瞬间便随之付诸东流。辽东局势很快再度恶化起来。

明朝愚蠢地罢免熊廷弼之举无异于自毁长城。当时后金灾情依旧十分严重,史称,“赤地千里,年荒米贵,石米四两”。由于后金粮食奇缺,数以千计的女真人被迫南丐东乞。面对严峻灾情,努尔哈赤急需通过战争去掳掠所必需的物资来度过灾荒,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后金在灭亡叶赫部并初步招抚内喀尔喀蒙古后,其军事实力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兵力扩至十万。受以上两点影响,努尔哈赤早就想向辽河流域兴兵。全因熊廷弼经略有方,努尔哈赤出于谨慎才未敢轻举妄动,足足隐忍了一年多。得知辽东经略易人努尔哈赤那叫一个喜出望外,在努尔哈赤眼中区区一个书呆子袁应泰根本就不是他对手。经过精心准备,得偿所愿的努尔哈赤终于向辽阳、沈阳两座重镇发起大举进攻。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二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兵分八路进攻辽阳、沈阳门户奉集堡,由此拉开辽沈大战序幕。

熊廷弼去职离任后,辽东明军曾经颓废怯战的故态很快复起。受此颓靡气氛影响,后金军一路所遇明军几乎都是不战而逃。驻扎奉集堡队明军同样不敢与后金军对阵,胆战心惊的明军弃要塞奉集堡于不顾自行溃去。兵不血刃拿下奉集堡后后金军士气大振,而努尔哈赤攻打辽阳、沈阳的信心也大大增强。三月十日,努尔哈赤于萨尔浒新城举行誓师。誓师后,后金军将梯、楯、营、栅等战具载入舟中,沿浑河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地杀向沈阳。十二日凌晨,六万后金军进抵沈阳,沈阳之战爆发。此前在熊廷弼精心大力修缮下,沈阳城防异常坚固,同时还配备有大量先进火炮和储备充足的粮草、军械等物资。根据文献记载,仅沈阳城外就挖有与人身相等的陷阱十道,井底密集插满尖木桩;陷阱之后挖有四道大壕也是尖桩密布,又树立大栅栏;沿内壕排列楯车,每辆楯车上安放大炮二门、小炮四门,两车之间还配置大炮五门。如此严密布防的沈阳城绝对称得上固若金汤,再加上以逸待劳的明朝七万守军。努尔哈赤想要攻打沈阳绝非轻易之事,弄不好,六万后金军很可能就会葬身在沈阳坚城深壕下。

努尔哈赤不愧是一位杰出军事家,他深知若单凭蛮力去硬攻濠宽堑深且还枪炮众多的沈阳城,只会徒劳增加己方无谓损失,而且死伤再多也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迁延日久待各路援沈明军赶至,那时后金军必将面临腹背受敌不利局面。为更好发挥己方善于野战驰突的优势,努尔哈赤决意设下埋伏改将明军诱出坚城再打。为把沈阳城内明军引出来,十二日,努尔哈赤派出数十骑隔壕侦探。武举出身的明总兵尤世功见来敌不多,遂领着家丁大胆出战,斩杀后金稍骑四人乃还,后金军旋而兵围沈阳城。十三日,努尔哈赤命后金军推着楯车佯攻城东门。同时已经是抚顺额驸的李永芳也派人入城劝降,但守将贺世贤大怒斩杀了后金来使。

贺世贤的确是一员难得勇将,熊廷弼素爱其才,特将其与副将朱万良并为倚重。然而贺世贤虽勇却少有谋略,若能在熊廷弼调度节制下足可荣立大功。只可惜熊廷弼离职后,贺世贤不得战守良策,而袁应泰又未能为贺世贤安排得力参谋助手。结果骁勇少谋的贺世贤被奸狡诡诈的努尔哈赤轻易骗过。贺世贤不知是计只以为佯攻的后金军怯战,贸然率千余家丁杀出东门。在后金羸卒引诱下贺世贤及部下误入后金军精心布设的埋伏圈。突然,后金精骑四面杀出,贺世贤所部立即陷入到数万敌军重重包围之中。贺世贤到底是条好汉虽陷重围却不肯束手就擒,仍尤挥舞铁鞭于敌军中反复冲杀。随贺世贤出战的千余家丁也都非常英勇,皆与八旗兵殊死搏杀。贺世贤率所部将士且战且退企图杀回沈阳。但终归是寡不敌众,贺世贤所部近至沈阳西门时,部下已死伤惨重,贺世贤也身中四箭再难进展。部将“或劝世贤走辽阳”,贺世贤毅然回复道,“吾为大将,不能存城,何面目以见袁经略!”陷入后金军重围的贺世贤,“挥铁鞭决斗,击贼数十,中矢(共计十四箭)坠马死”。总兵尤世功也率兵从西门杀出想把贺世贤救回来。结果仍是不敌城外后金军,“兵皆溃,(尤世功)亦力战而死”。

明军主将贺世贤、尤世功皆已阵亡。失去指挥官的守城明军立即陷入到群龙无首的混乱境况中。在努尔哈赤亲自督战下,后金军趁机向沈阳城发起全面进攻。史载,“建州兵从东北隅以新土填堑,城上连发炮”。然而沈阳城终究修筑得高大险峻,后金军猛攻整整一晚也没什么进展。直到天快亮时,因连续射击导致明军火炮过热,装药即喷不能再射击。后金军趁机“蜂拥过壕,急攻东门”。就在此时已提前潜入城里,冒充蒙古饥民的后金谍工突然于城内响应。打开城门砍断桥绳放下吊桥,城外后金军终得成功越壕入城。主将已死、城防已破,分散于城内的明军“洶洶溃散”。散沙之势下再难组织有效抵抗,很快被后金军逐个消灭。重镇沈阳宣告沦陷,城中军民被杀七万。明军战死将领包括:总兵贺世贤、总兵尤世功、道员(吏)、副将、游击、诸大官约三十人,至于战死的千总、百总等小官那更是不计其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