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席卷辽东
别看明朝没能保住叶赫部,但明朝自启用曾在辽东政绩斐然的熊廷弼担任辽东经略后,一度严重恶化的辽东局势逐渐开始好转并趋于稳定。可在熊廷弼第二次经略辽东之初,辽东局势却是万分险峻。才接任命的熊廷弼尚未出京,开原陷落。刚出山海关,铁岭又陷落。等到熊廷弼匆匆赶到辽阳时已是七月九日。当时辽东到处凋敝零落残破不堪。史书称,“辽将、援将已是一扫净尽,今残兵零碎,皆无人统率”,残兵败卒是“身无片甲,手无寸械,随营糜饷,装死扮活,不肯出战”,以至“望敌而逃,先敌而逃,人人要逃,营营要逃”。再有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存贮多年的头盔甲衣及刀弓枪炮皆损耗一空丧失殆尽。熊廷弼上报朝廷的奏疏称,“眼下军士所持之弓都已断背断弦,箭却无翎无镞,刀皆缺钝,枪皆顽秃,甚而至于有全无一物、空头赤体无片甲遮盖者”。辽阳教军场上受验近三万明军中,有的兵士全无一物,只能借他人残盔朽甲应付,还有两万多人戴毡帽着夹衫徒手应点。而且明军粮饷也接济不上连续三个月不发粮饷。饥饿的明军士兵为糊口变卖袄裤,甚至抢夺民粮争抢马料。明军战马或死或羸弱不堪,数万匹战马也几乎损失殆尽。被战火波及的辽东百姓就更惨了,“或全城死,或全营死,或全寨死,或全家死”。侥幸未死者也是“家家抱怨,在在思逃”。因着无以果腹,无数流离失所的难民冻饿死。即便战火尚未波及的地区也是一样人心惶惶百姓难安。史载,“沈阳军民一时尽窜,辽阳汹汹”。总之,辽东大地全然一副奄奄待毙之态。
面对一滩烂局,卓尔不群的熊廷弼没有感到气馁而是竭尽所能去力挽狂澜。熊廷弼不断上书朝廷要求给予人财物支援以及实际指挥权,他的种种切实要求得到朝廷首肯并被授予尚方宝剑以重其威权。得到朝廷支持认同,熊廷弼立即施以一系列犹如列犀利雷霆般整顿措施。
第一、严肃军纪、振奋军心。熊廷弼到任后整饬军伍裁汰冗兵,任用辽官采纳辽人之议。遍巡各营操练队伍,赏功罚过整肃军容。骈斩刘遇节、王捷、王文鼎等自抚顺战役以来临阵脱逃将领,以祭悼抗敌死节的忠勇将士;诛杀贪污将领陈伦;弹劾罢斥庸劣渎职的辽东总兵官李如桢,任命李怀信来取代他。一顿“令严法行”过后全军上下立时官兵恐栗,号令专一军纪整肃。熊廷弼又上书朝廷请求调拨银两粮秣。粮饷到位后熊廷弼马上于教场召集官兵,“杀牛数百头,置酒数千坛,蒸饼数十万个,连飨军士四日,风声颇盛”。接连数日的饕餮盛宴,即彰显了熊廷弼爱兵如子的大将风度,同时也极大地振奋了原本低靡的辽东明军士气。
第二、安抚流民、恢复生产。民为国家纲本,本固方可安宁。倘若流民不止百姓不息,必会致地方动荡难安。故而熊廷弼上任伊始便采取各种措施招抚流民安抚百姓。史载,在赴任辽东途中熊廷弼“遇逃者”即“谕令归”,一路之上熊廷弼招抚流亡民众达数十万。在初步遏制了辽东百姓流亡后,熊廷弼又积极安排流民兴屯垦植粮谷。一时之间数十万流民“去者归,散者聚,嬉嬉然室家相乐也;商贾逃难回籍者,今且捆载麇至,塞巷填衢,不减五都之市也”。就这样在熊廷弼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下,辽东很快粮足食裕军饷充沛民心恢复安定。
第三、修整军械。针对辽东军备缺器少械的窘况,熊廷弼奏请朝廷调拨军械。明朝特从盔甲、王恭两厂简出“涌珠铁炮二千座,连珠铁炮五百位”,运往辽东。熊廷弼向工部所讨“建铁四十万斤、真铜一万斤及牛皮等项”,亦一起运往辽东。除请内库拨发器械外,熊廷弼还自筹打造定边大炮三千数百尊,百子炮数千尊,三眼枪等七千余杆,盔甲等四万五千余副,枪刀、锐叉二万四千余件,火箭四十二万余支,火罐等十余万个,双轮战车五千余辆等。大量军械和武器的及时补充在大幅提升辽东明军武备同时,也极大巩固了明朝辽东军事防务。
第四、修缮城池。除了备造筹集各类军械,熊廷弼还大力修缮加固各处城池堡垒。其中尤以辽阳、沈阳两城修缮最重。史称,经熊廷弼精心修缮后,辽阳“城高厚壮,屹然雄峙”,城外挖壕三道,每道宽三丈,深三丈,三道壕外又凿两河引水,环城建闸“借水为防”。又据《满文老档》记载,明人在修缮沈阳城时,“掘壕十层,深一人许,堑底插有尖木,堑内一箭之地,复浚壕一层,壕内侧以一二十人始能抬起之大木为栅。栅内又掘大壕二层,宽五丈、深二丈,壕底插有尖木。壕内侧排列盾车,每车置大炮二门、小炮四门,每车间隔一丈,筑土为障,高至肚脐,障间设炮各五门”。除了沈阳、辽阳两城外,奉集堡、虎皮驿等重要据点也都得到修缮加固,并依城开河建闸。时人称修缮后的四城“金汤鼎峙”坚牢而不可破。
第五、躬身巡边。熊廷弼初抵辽东时,辽东明朝官吏都被后金涛天声势吓破胆,甚至到了风声鹤唳的地步。熊廷弼见此情景决定亲自巡边,此举即为详查实情也为鼓舞士气。熊廷弼从虎皮驿抵沈阳,又乘雪夜赴抚顺关勘视屯扎形势。总兵贺世贤以“近敌斥堠,恐有不虞”为由进行劝阻,熊廷弼却说“似此冰雪满地,(敌)断不料经略轻身往”。就这样熊廷弼大张旗鼓地率众来到抚顺关,接着耀兵于奉集堡后才返回沈阳。又过几个月熊廷弼再“历叆阳、宽奠,缘鸭绿江岸抵镇江城……遂从镇夷、镇东、甜水站而还。计地千有余里,往返十有三日”。通过坚定无畏的巡边之举,熊廷弼有力鼓舞了军心士气一扫笼罩在辽东上空的颓靡态势,声威直镇敌胆。后金侦报经略巡边,努尔哈赤连忙命人斩木运石堵绝山口以防明军袭击。
第六、制定对敌方略。熊廷弼在细心巡视各边隘口、观察诸地形势之后,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十一月向朝廷上《敬陈战守大略疏》,提出“以守为稳着”,“守正以为战”的制敌方略。请求“集兵十八万,分布叆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镇江诸要口,首尾相应,小警自为堵御,大敌互为应援。更挑精悍者为游徼(流动巡查兵),乘间掠零骑,扰耕牧,更番迭出,使敌疲于奔命,然后相机进剿”。一方面,熊廷弼多次上疏督促,另一方面,明朝也真为辽东局势着急用心。在听取熊廷弼详实可行的战守之策后,明兵部连忙于各地征调人马。至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十二月,明朝实到辽东官兵已达十六万,基本达到熊廷弼所要求兵力。得到朝廷有力支持后,胸有成竹的熊廷弼开始从容部署辽东防务。
第七、联朝结蒙夹击后金。先说后金左翼为朝鲜,抗倭援朝战争时明朝曾慷慨出兵助朝鲜战退倭寇,援其收复疆土重建宗庙。朝鲜也因此对明朝感激涕零忠心耿耿。再说后金右翼是漠南察哈尔蒙古,察哈尔林丹汗深为忌惮后金迅速崛起并立誓要与后金为敌。鉴于后金两翼情势,熊廷弼提出应当积极联络朝鲜、笼络蒙古与明朝结盟。这样就可从左右两翼挟制后金,使其不能专心南向再去与明朝对阵。而明朝也可趁后金无暇他顾之际积攒实力缓图大举。
熊廷弼干净利落地打出这标本兼治的七项措施后,很快便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明显效果。明朝辽东防线日益稳固,各处守备愈发完善,辽东明军官兵也一扫往昔颓态重现整肃军容。看到原本岌岌可危的明辽东防务,在熊廷弼精心治理下得以重新振作后。努尔哈赤出于谨慎改变了此前先取辽阳、沈阳,然后再夺占辽东的方案部署,转而去大力经营漠南蒙古诸部了。
然而在暂时转向它处同时,仍旧心有不甘的努尔哈赤还是对辽东发动了一些试探性进攻。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五月,后金军两入明边袭击了花岭山城,但战果不大只虏获了约四百人。六月,两万后金军分兵两路再次入寇。一路自抚顺关入境遭到总兵贺世贤顽强抵御。一路经东州直抵奉集堡受到总兵柴国柱坚决抵拒。在明军强有力积极防御下,两路后金军都未能克取明军据守的堡垒险隘。在挖走经过村屯的窖存粮食后,后金军只得自行撤返。八月,努尔哈赤亲自带领诸王大臣统兵进围懿路、蒲河,而后又兵临沈阳城下。熊廷弼听闻警报立即乘马趋救并督促诸将策应。显然后金军此战又没占到便宜兵退屯灰山,而后灰溜溜撤回界凡。史载,努尔哈赤因师行不利大怒下令将十余名官将捆绑,就连后金名将额亦都也自行绑缚请罪。九月,后金军再次进入懿路、蒲河抢掠粮食,结果被总兵贺世贤斩杀八十九人。几次较量下来别看明军斩获不大,可后金军同样没占到什么便宜。更别说像以往那样动辄攻城破寨了。总体而言,明朝在辽东已基本能做到与后金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并成功遏制了努尔哈赤挥戈南侵的企图。辽东形势能够出现如此大改观,兢兢业业勇于任事的熊廷弼着实功不可没。时人对其也是颂赞不绝,明人刘一燝曾颂曰:“廷弼守辽一年,奴酋未得大志”。就连清人全祖望亦赞道:“一时大臣,才气魂力,足以搘拄之者,唯熊司马一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