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决胜萨尔浒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86章决胜萨尔浒

杜松本是一员虎将素以勇猛刚健著称,镇守陕西期间他曾与胡骑大小百余战无不克捷,敌人敬畏之不敢呼其名尊称为杜太师。一次杜松渡潞河时,路人看到杜松裸身上创伤疤痕密如疹子而感动地涕泪直下。不想就因着他刚愎自用骄傲轻敌,不但他一世英名毁于一旦还祸及了所部三万将士。明西路军于二月二十八日出沈阳,二十九日中午抵达抚顺。稍作简单休息后西路军当晚便从抚顺关出发,“星夜燃火炬,日驰百余里,急度五岭关,直抵浑河岸”。经过高强度急行军西路军人困马乏,诸将纷纷请求宿营杜松不听执意渡河。总兵赵梦麟力劝可杜松仍不听,将士无奈只好奉命渡河。主将杜松一边袒身醉酒,一边挥舞着大刀裸骑径渡。

努尔哈赤早就派人在浑河上游筑坝蓄水,待至明西路军渡河时后金军突然决坝放水,很多明军士兵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死。然而水势猛涨并未能阻止杜松挥师东进的决心。别看“水深没肩”,但在杜松指挥下明军士兵脱衣涉渡。由于水势大涨导致随军辎重难以渡河,明西路军索性一分为二。除杜松统领一部外,另一部“车营枪炮”留置于后方。这些留于北岸的辎重部队携带有大量火炮等重型装备,在明将龚念遂统领下驻于斡珲鄂漠。杜松则统领渡河的西路军将士继续轻装前进,杀向扼守通往赫图阿拉通道的后金要塞界凡城。界凡城形势险要,城北吉林崖,城南为扎喀关,而扎喀关旁苏子河对岸即是一片白雪皑皑,树木繁茂,绵延起伏的丘陵萨尔浒山(今抚顺大伙房水库)。努尔哈赤击败明军的第一仗就是在萨尔浒山打响的,萨尔浒山也因此驰名后世。萨尔浒之战,更成为明朝与后金此番一系列交锋的统称。

杜松率军渡河后一路上连破后金两个小兵寨,俘获十四名后金兵,并于三月一日进至萨尔浒山。而后杜松再度将手下不多的人马分兵,一部于萨尔浒山下结营,自己则亲率另一部进抵吉林崖攻打界凡城。经过再次分兵,明西路军每一单支兵力又被继续削弱。杜松好歹也是沙场老将他为何非要如此行事哪!其实杜松分兵而攻的初衷是没错的,因为吉林崖太过狭窄无法展开全部兵力,要想进攻界凡城只有如此。当时界凡城驻有数百后金兵士(一说数千),还有一万五千筑城民夫。考虑到后金全民皆兵而女真壮丁又全都隶属八旗军制。所以这些民夫概应都是包衣、奴婢或投奔及流亡后金的汉人。只因惧怕遭到明军屠戮,这上万民夫选择站在后金一边并与明军激烈搏杀。以民夫为主的守军显然敌不过明军,明军进攻一度很是顺利。朝鲜人李民所著《建州见闻录》在描述明军攻势时称,“西路天兵一阵极精勇,胡兵几不能当”。然而就在明军于吉林崖激战正酣时杜松竟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后金大军突然杀至。

杜松太过小瞧努尔哈赤的谋略胆魄,努尔哈赤不但敢于主动出击,还把全部兵力都压在杜松方向上。一分为二且还丝毫未予防备的明军,顷刻之间便遭到后金军分割包围。望着漫山遍野呼啸杀来的后金八旗兵,杜松那真是懊悔不迭,可惜说什么都为时晚矣!谁叫杜松太过骄傲轻敌不重视侦知敌军动态哪。努尔哈赤先以两个旗兵力牵制吉林崖的杜松,而后又以六个旗共四万余八旗兵猛攻萨尔浒山明军,萨尔浒山上明军立即排开阵势迎战后金军。此番出征的明军尽都是大明从全国各地精挑细选的精锐敢战之士,擅长依托工事及火器等重型装备去攻城拔地。但若论起野战交锋,那明军可就要逊色于弓马娴熟的后金八旗兵了。没办法,弓马骑射那是北方少数民族与生俱来的专长。而明军进驻的萨尔浒山不过一片并无险山断崖的丘陵,非常有利于八旗铁骑野战驰突。再加上萨尔浒山明军即无辎重随军,又没有足够时间去修筑成型的野战工事。显而易见在与后金军突然交锋中,毫无防备的明军肯定要吃大亏。

火器确实是明军优胜于后金军的一项专长。可这一来,明清之际的火器虽说较前代有较大进步。然而在射程、射击频率以及杀伤威力上,当时的火器还尚不足以压制同时期的游牧骑兵。至于重型火器虽说威力确实很大,但也因笨重而不便部署。二来,精于骑射的八旗铁骑可以通过高速机动来规避笨重炮火的打击。而且八旗兵配备的强弓硬弩同样有着较强射程和杀伤力,只要战术运用得当,完全可以压制明军倚重的火器优势。当骁勇剽悍的八旗铁骑旋风般疾驰而至时,萨尔浒明军立即以随军携带的少数火铳炮击后金军。爆炸之处,后金军人仰马翻血肉横飞。可即便如此八旗铁骑依旧冒着明军炮火殊死冲锋。受制于当时火器性能,自八旗铁骑进入射程再到其冲至己方近前,明军火铳最多也就发炮数次。八旗铁骑只在炮火中驰突片刻,明军便已进入八旗兵箭弩杀伤范围。只见后金骑兵仰面扣射万矢如雨直向明军而去,明军纷纷倒地中箭,明军最具优势的火铳也被成功压制。而后后金军纵马越堑破栅突破明军营垒。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八旗铁骑一阵冲撞砍杀,当面明军力不能支很快败下阵来。溃散明军纷纷抢渡萨尔浒河向西逃命,但仍旧在得力阿哈一带被追击而至的后金军尽数全歼。

再说吉林崖明军。杜松真是一条好汉,见己方已遭后金军分割包围。而吉林崖、萨尔浒山两处明军亦无可能再会兵一处。于是趁着后金军主力正忙于攻打萨尔浒营明军。杜松毫无半点犹豫,指挥吉林崖明军继续强攻界凡城,企图占据此处制高点后再与后金军对垒。眼看界凡城后金守军就快抵挡不住了,代善急命一千精兵火速增援吉林崖,方才保住界凡城。萨尔浒山明军覆没后,努尔哈赤旋即集中八个旗兵力全力围攻吉林崖杜松部明军。杜松统领所部明军作殊死抵抗战事打得异常激烈。根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吉林崖上“野草瑟缩,万木染红”。是时天色已晚,明军打着火把继续以火铳猛烈炮击后金军,后金军“中丸中马者甚多”。后金八旗兵则利用漆黑夜色以密集箭矢杀伤暴露于明光之下的明军,这也导致明军中铳手伤亡最大,铳手中有百余名来自朝鲜的火铳手几乎全部战死。配合山下后金军仰攻,界凡城里的后金守军及民夫也由上往下冲杀,两相夹击下吉林崖明军陷入后金军重重包围中。几经浴血厮杀明军终究不敌转为败溃,杜松率少数亲兵杀出一条血路突围至坎钦山却仍不得脱。战至最后杜松身中十数箭,一箭正中面门杜松落马而死。继萨尔浒营明军,吉林崖明军也全军覆没。除总兵杜松外,总兵王宣、赵梦麟及参将柴国栋、游击王浩、张大纪、游击杨钦、汪海龙等全部战死,监军张铨被俘誓死不降遭处死,随杜松渡浑河的明军几乎无一生还。《清太祖实录》在描述明西路军败绩时称,“(明军)横尸堆积,总兵杜松、王宣、赵梦麟,皆死于阵中。大明兵死者漫山遍野,血流成渠,军器与尸冲于浑河者,如解冰旋转而下”。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