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对明开战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80章对明开战

统一女真,再与明朝分庭抗礼,这是努尔哈赤毕生追求的心愿。经过二十余年艰苦奋斗,努尔哈赤离其宏图夙愿已近在咫尺。可就在这时明朝不顾一切地冲上来竭力阻止建州的胜利步伐,妄图终止女真民族数百年来渴望统一和崛起的历史进程。只可惜对腐朽的明朝而言,他此刻的醒悟已经太晚了。此时除苟延残喘的叶赫部以及部分地处偏远的女真部族外,努尔哈赤已经统一东北地区的绝大多数女真部族。即便畏缩在明朝羽翼下的叶赫部,努尔哈赤也是势在必得必欲将其吞并。现在的努尔哈赤已经容不得任何势力,去阻碍他彻底实现女真民族的统一和崛起了。既然明朝赫然挡在他面前,努尔哈赤也没得其它可选择只有对明开战了。

明朝终能以“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犁庭扫穴”、“烧杀屠戮”等反动政策,压制东北地区女真族群达两百多年。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欺负女真诸部涣散分裂无法形成合力,不能同明朝相抗衡。可以说广大女真百姓吃够了分裂、离散的疾苦,也切盼着民族能够早日统一,摆脱明朝的长期欺凌和压迫。社会学告诉我们,要想实现、维护并巩固民族与社会的独立与统一。亦或要集中社会各方资源去成就一番大事,唯一的出路就是建立强有力的集权式政权。对于女真民族的独立与崛起而言,情况亦是如此。只有这样女真民族才能调动自身全部力量,才能去对抗体量极为庞大的明朝,才有可能去摆脱掉明朝对女真的专制统治。建立政权的意义何其重要,努尔哈赤文韬武略当然非常清楚,又岂会不知。事实上在逐步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努尔哈赤也的确在为建立女真民族自己的政权,时刻做着相应各项准备。

文字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时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明代女真与金代女真一脉相承,语言也基本相同。史载明朝建立初期,朝廷发给东北地区各卫所的敕令和往来文书,仍旧沿用金代创制的女真字。但金代女真字是依据汉字和契丹字制作的,不易识辨不说且还荒疏已久几尽失传,女真人大多已不通晓。明朝中期,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建州卫首领李满住就曾请求明朝调派通晓女真字的文员给他作书办。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一些女真卫所首领干脆上奏朝廷,请求将文书改用鞑靼字(即蒙古文)。自此后这些女真卫所的文书往来必需要借用蒙古文或汉文,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到努尔哈赤时期,女真民族缺失文字的弊病,已经严重影响女真民间的文化交流和文书来往,亦影响到建州内部的政令发布。同时缺失文字也大大妨碍了女真(满洲)民族共同体形成,以及女真(满洲)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为适应建州社会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努尔哈赤急需解决缺失文字的困扰。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尔哈赤命当时建州最有学问大臣的额尔德尼和噶盖二人,参照蒙古字母创制女真文字,也就是后来的满文。该版满文被称为老满文,俗称无圈点满文,老版满文与蒙古文字头数目和形体大致相同。由于老版满文存有较多不足之处。三十三年后,清太宗皇太极又令达海对老满文加以改进。达海通过在老满文的字头旁加圈加点、改变某些字头的形体、增加新字头等方法,区分了原来不能辨别的语音,规范了词形,改进拼写方法,并创制了专门拼写外来语的字头。经达海修正的满文有了比较完善的字母体系和正字法,具有明显区别于蒙古字母的特征。该版满文也被称为新满文,俗称有圈点满文。

满文的诞生和颁行是明末女真族(满族)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满族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随着满文创建和不断推广,女真族(满族)从此拥有了传达政令、制定法律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工具和载体,客观上加速促进了女真族(满族)的统一和崛起。后金政权建立后,努尔哈赤仍念念继续不忘文化发展,他设立书房令巴克什(译为师傅或文士)数人办理文书事务。又命额尔德尼巴克什编篡法令记录政事。从此后金拥有了自己的正史文献。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努尔哈赤首创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旗籍制度。随着建州疆土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努尔哈赤又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十一月,扩充原来四旗为八旗,史称“一国之众,八旗分隶”。八旗制度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一牛录额真(佐领)进行管理。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甲喇额真(参领)进行管理。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一固山额真(都统)进行管理。八旗制度初期,由努尔哈赤及其子侄分别担任各旗的旗主,而各旗的所有事务也由旗主管辖。八旗分别以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命名。而黄旗、白旗、红旗、蓝旗、镶黄旗、镶白旗、镶红旗、镶蓝旗,也依次成为相应各旗的旗帜。上述八旗中努尔哈赤亲领正黄、镶黄两旗,大贝勒代善领正红、镶红两旗,二贝勒阿敏领镶蓝旗,三贝勒莽古尔泰领正蓝旗,四贝勒皇太极领正白旗,努尔哈赤的长孙杜度领镶白旗。通过划设八旗,原有以狭隘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划分的部落局限终得以完全打破。又经逐级管理和统一指挥,往昔女真社会部落无统、百姓离乱的涣散局面彻底结束,与此同时各部女真百姓也被尽置于努尔哈赤及其子侄的牢固掌控中。虽说努尔哈赤还没有确立其南面独尊的至高权威,而是与各旗旗主,即自己的子侄们共同商议国政。但八旗制度的确立仍旧为此后清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在国政治理上,早在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努尔哈齐于佛阿拉修筑城寨时,便已“始定国政,禁悖乱,戢盗贼,法制以立”。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努尔哈赤又创建了一整套行政与司法体制。包括: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每五日集议一次,作为决策军国大政的中枢机构。又设立理政听讼大臣五员,扎尔固齐(又称都堂,即负责案件初审的断事官)十员,负责听断讼词佐理国政。为确保政体风清气正,努尔哈赤非常在意各级官员的公允廉洁,他特从国中选拔贤能之士,或擢为八大臣,或委任为四十审事官。由于选任得当,这些官员都很清廉勤谨,“不食酒肴,亦不贪金钱。每五日集诸贝勒、大臣入衙门一次,协议诸事,公断是非,著为常例”。努尔哈赤深知司法公正的重要性,对于逐级上报来的案件诉讼,他总会亲自审讯并对讼者“更详问之”,直至“将是非剖析明白,以直究问”。还有一点让笔者非常钦佩。作为统治者,努尔哈赤勤政亲民从不计较自身政务多么繁忙,务要使“民情皆得上达”,真正做到体察民情密切联系民众。《清太祖实录》为之赞曰:“祖明敏才智,法度得宜,敬老尊贤,黜谗远佞,恩及无告,为国事日夜焦思,上体天意,下合人心”。正可谓主圣则臣贤,在努尔哈赤英明领导下其治下各级官员从不敢对上欺隐,而且都能奉公守法恪尽职守。这同明朝方面君昏臣庸、官僚腐败、朝政黑暗的境况,形成了多么鲜明对比。

得益于努尔哈赤的开创新制、建立政体以及精心治理,原本部族时代女真社会毫无法制、秩序,“攘夺货财,兄弟交嫉”的混乱局面得以完结。整个建州女真社会也焕发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崭新气象。用《清太祖实录》的话讲,即“于是,满洲大治,欺诈不生,拾物不匿,必归其主,若不得其主,悬于公署,令认识之;五谷收获毕,纵牲畜于山野,莫有敢窃害者”。

在经济建设上,努尔哈赤不余遗力地发展社会经济。为发展农业,努尔哈赤将原本半游牧状态的女真各部组织起来耕田种地。并不断扩大屯田范围,建州大片荒芜土地都得到有效开垦。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9年),根据曾来到赫图阿拉的朝鲜人记载,他在建州当地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受益于屯田推广,建州逐步扭转此前“素无积储”的缺粮情况,甚至还出现了“收获颇丰,仓库丰盈”的新景观。努尔哈赤还非常注重发展手工业,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努尔哈齐组织人员开采铁矿,建立各类炼铁、采矿及制作精良兵器的作坊,后来又命人开采金银矿藏。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还谕告国中鼓励养蚕织绸缎,种棉织布帛。此外,像陶瓷、造船、建筑、金属加工等行业也都有了大幅起色。随着农业和手工业勃勃崛兴,原本狭窄的部落市场迅速瓦解,建州女真社会内部的经济联系日益增强。为适应商业繁盛发展需要,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下令开始铸造“天命汗钱”并流通全境。更难能可贵的是,努尔哈赤贵为建州之主却素来戒奢倡俭珍惜民力。他时刻关心部属疾苦,不忘赈济贫苦女真百姓。通过以上种种举措,努尔哈赤再为后金政权的建立,奠定了扎实经济基础和群众基础。

在对外关系上,努尔哈赤对周边蒙古各部展开积极外交攻势,先后与科尔沁蒙古、喀尔喀蒙古扎鲁特部诸贝勒缔结政治姻盟关系。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正月,努尔哈赤娶科尔沁蒙古贝勒明安之女。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努尔哈赤四个儿子又接连迎娶四位蒙古新娘。四月十五日,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娶喀尔喀蒙古扎鲁特贝勒钟嫩之女。四月二十日,努尔哈赤五子莽古尔泰娶扎鲁特部内齐汗之妹。六月十日,努尔哈赤八子皇太极娶科尔沁蒙古贝勒莽古思之女。十二月,努尔哈赤十子德格类娶扎鲁特部贝勒额尔济格之女。通过广泛政治联姻,努尔哈赤不仅大大缓和了同周边蒙古各部族关系,还将土地广袤、人口众多、拥有较强军事实力的蒙古诸部,化为自己亲密军事盟友。这便为后金政权的建立奠定外部基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