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剑指海西
从叶赫部公然悖逆五部盟约,再至孟古逝世后建州怒而出兵攻伐,努尔哈赤足足姑忍叶赫部达六七年之久。这么长期间所以迟迟不肯出兵叶赫,那是因为努尔哈赤正在全力进攻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当时野人女真共分为三部,分别是:渥集部、瓦尔喀部和库尔喀部。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努尔哈赤派大将费英东“征瓦尔喀部,取噶嘉路,杀部长阿球,降其众以归”。自此后努尔哈赤接连用兵东海女真,相继征服渥集部的瑚叶路、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雅兰、乌尔古宸、木伦、西林等路,以及渥集部的东额赫库伦城,库尔喀部各路亦纷纷归附。再至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东海之滨、黑龙江两岸的野人女真诸部俱已归附建州,努尔哈赤势力与威望得以继续壮大。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形势一片大好下,努尔哈赤迁建州新都城于赫图阿拉。
其实若单论对野人女真的经营,乌拉部肯定要比建州更占地利之便。故而当建州转向经略野人女真不久,乌拉部不甘落后也旋即紧随而来。布占泰执意要与岳父努尔哈赤争夺对野人女真的控制权。于是乎为争霸女真亦为称雄东北,一场翁婿之间的强强对决已然不可避免。
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正月,东海女真瓦尔喀部蜚悠城主策穆特黑前来拜见努尔哈赤,述说其投奔乌拉部后屡次遭到布占泰羞辱,希望可以率众归附建州。努尔哈赤遂命弟弟舒尔哈齐、长子褚英、次子代善,以及费英东、扈尔汉、扬古利三员大将率三千兵马,即刻赶至蜚悠城收服部众。布占泰知闻此讯,亦派亲叔叔博克多贝勒率一万余兵马于中途截杀。三月,三千建州兵与一万乌拉兵在图们江畔的乌碣岩遭遇,双方发生激战,史称乌碣岩大战。
是役,因与布占泰结有姻亲,舒尔哈齐徇于私请只领部将常书、纳齐布止兵于山上观望畏葸不前。大将扈尔汉、扬古利先于山上竖栅扎营,派人守护带来的五百户部众。并领兵二百同乌拉兵前锋展开激战,随后褚英与代善各率兵五百分从两翼夹击。当时风雪交加,建州兵将各个如雄狮猛虎般驰突冲杀。原本兵力占优的乌拉兵竟力不能敌,很快便全线崩溃。一败涂地的乌拉兵被杀得丢盔弃甲、尸相枕藉。建州方面战果破丰,阵斩乌拉主将博克多父子,俘获敌军副将“常柱贝勒父子和弟胡里布三人”,斩杀乌拉兵三千余众,得马匹五千余、甲三千余。但对乌拉部而言,损失可就不止这些还要更多。因着天寒地冻,很多乌拉士兵活活伤冻而死,在此战中乌拉部战殁士兵“不下七八千人”。乌碣岩大战意义重大,其一、此战沉重削弱乌拉部,乌拉部自此衰落,再也无力与建州争锋直至最后灭亡。其二、此战将乌拉部势力彻底逐出图们江流域。连接乌苏里江流域和黑龙江中下游流域的交通长廊被打通,奠定了后金政权日后统一野人女真的根基。其三、此战赫然昭示着“年轻有为”的女婿布占泰,终究不是“老谋深算”的岳父努尔哈赤对手。努尔哈赤称雄女真的夙愿距离实现已指日可待。
乌碣岩大战中建州兵少但却勇悍无比,打起仗来锐不可当,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
第一、铁器的广泛使用。用于制造生产工具及兵器军械的铁器,是古代社会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如若能拥有足够数量的铁器,即可迅速提升自身的实力、军力。早在明朝初年,建州女真便已拥有冶炼工匠,但并不掌握开矿、炼铁相关工艺,所需生铁原料也只能从明朝进口。而明朝(包括朝鲜)对流入女真地区的铁器管控极为严格,尤其是能用于生产、制造兵器、盔甲等军备、器械的生铁原料。受制于铁器严重匮乏,建州女真难以获得足够的生产工具和兵器军械,这大大限制了建州女真的社会经济和军事实力。努尔哈赤急于称雄女真,可缺铁的严重困扰偏偏成了他难以化解的一块心病。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在新宾小四平一带发现铁矿,努尔哈赤得知后兴奋异常,立即组织工匠开展大规模采矿及冶炼。据说除当地原有汉人匠役外,努尔哈赤还专门从朝鲜掳掠来一批“善手铁匠”。建州特意拨予大量牛马及其它生活用品来优待这些宝贵工匠,只为能尽快发展起建州自己的开矿、冶铁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汉、朝两族匠役们很快便用自己勤劳汗水和精湛工艺,让原本落后的建州女真一举跨入到“铁器时代”。建州军队也拥有了自产精致箭镞、刀枪、马镫和甲胄。
对于建州武备的精良,当时明人给予过很高评价,认为建州“刀剑颇精利”、“箭镞三寸许,锋利不可当”、“甲胄轻捷精致,时常磨炼,故临阵照耀,除非强弓,必不能贯穿于百步之外”。尤其明清开战后,明臣徐光启曾发出这样慨叹,“(建州)甲杖器械,行阵马匹,我们也事事不如”。拥有了先进精良的武备,不仅建州军队的面貌气势焕然一新,军力也得到质的提升。史载建州兵围兀苏城时,城中人惊惧道,“大国之兵,如林之众,如泉之涌。甲胄光芒耀如冰雪。岂我等所能御,苟抚我,我曷为不降”。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八月,努尔哈赤攻灭叶赫部时,建州兵“族旗蔽山野,剑戟耀天日,带甲之士,霜明雪灿,绵亘不绝,前后络绎如潮涌,川流而至。队伍明肃,征鼓相闻,远近震动”。当时建州军威赫赫直吓得布扬古等人胆颤心惊,仓皇遁入城中。从以上两段记载中,足见建州军容气势何其威武雄壮,直直震敌心魄、慑敌胆寒。受益于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使用,建州社会农业生产水平也得到迅速提升。因深知农业生产至关重要,努尔哈赤素来注重屯田躬耕,不遗余力地发展农业。为保护庄稼,努尔哈赤规定军队出征不能违背农时,严禁人畜践踏农物,否则严惩不贷。随着铁制农具的推广和耕种技术的不断提高,建州社会农业生产达至较高水平,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粮食生产及储备。这为努尔哈赤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强有力后勤保障。
第二、八旗制度的创立。在努尔哈赤的早期军事生涯中,经常出现士兵涣散、无组织、无纪律,甚至不听调度的情况。说来也很好理解,这是当时习惯于劫掠作战的部族兵所常有的通病。随着势力的持续扩大和军队数量的不断增加,同时也为革除以往体制管理上的弊病。努尔哈赤革故创新,依照全民皆兵、集军事生产于一体的原则,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对所属部众统一编整。以三百人为一牛录,设置一牛录额真(后称佐领),并按黄、白、红、蓝四色,编为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十一月,努尔哈赤吞灭乌拉部后,部众规模更为扩大,于是改以五牛录为一甲喇,设置一甲喇额真(后称参领)。五甲喇为一固山(旗),设置一固山额真(后称都统),又以梅勒额真(后称副都统)二人副之。固山额真之上,则由努尔哈赤的子侄分别担任旗主贝勒,共议国政。旗制的数目也在原有四旗基础上,再增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为八旗。分作长甲、短甲、巴雅喇三个兵种,分别是清代前锋、骁骑和护军营前身。此后几代统治者都曾对旗制加以过改进,但旗制八旗的数目未再有任何变动。除军事职能外,八旗制度还兼以行政、生产、司法、宗族等诸多职能。总而言之,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统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而努尔哈赤又向来治军严厉、赏功惩过、奖罚分明,他特于军中置设监督机构专惩那些贪生怕死、不听号令的人员。一手严密的八旗组织,一手严厉的军事纪律,努尔哈赤奇迹般地将曾经部属不同、凝聚力涣散的女真部民,打造成一支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同时又军纪严明的八旗军。
说完以上两点,我们再回看乌碣岩大战。此战虽说乌拉兵多势众,建州兵少将寡。但此时建州以八旗制度为纽带,将整个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行政、司法和宗教等,统统凝入至一个组织严密、运作高效的社会体制中。尤其建州八旗将士各个武备精良、纪律严明、士气旺盛。即便兵力数量处于劣势,但精猛强悍、斗志昂扬的八旗兵仍然能迸发出强劲战力。正因如此乌碣岩大战中,数倍于建州的乌拉兵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明清交替之际,若论野战争锋,整个东亚大陆无论女真、蒙古各部还是泱泱大明,都鲜有能与八旗兵相匹敌抗衡者。在那个铁血峥嵘的纷争乱世,八旗兵就犹如一部无往不利、无坚不摧的可怕战争机器,既为努尔哈赤成就了一代丰功伟业,也铸就了一个王朝的兴盛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