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成梁守辽
叶赫部现已降服,明朝又将注意力转向内讧不断的哈达部。在明朝看来,拥有叶赫血统的孟格布禄多次追随叶赫部忤逆朝廷断不能再立其为哈达之主了。拥立岱善取代孟格布禄虽说可行,但该如何摆平岱善和康古鲁之间纷争哪!是时康古鲁正囚于牢狱,明朝完全可以杀掉他替岱善清除异己。然而明朝并不想这么做,出于提防岱善明朝需要康古鲁活着也好日后能以制衡。这时开原兵备副使成逊提议释放被拘押的康古鲁,和解哈达部三方纷争。总督侍郞顾养谦也同意此议,“岱善弱而多疑,即歼诸酋立之,不能与其众。不如释康古鲁,使和岱善。则万子孙皆全。岱善内倚中国,外结这州,阴折北关谋,实制东陲胜策也!”经过再三仔细思衡,明朝决议扶持岱善同时令康古鲁与岱善和解。四月,明朝释放康古鲁,又以圣谕训诫康古鲁,“中国立岱善,以万故,囚汝,以助北关侵岱善也。汝亦万子,不忍杀,今释放,合诸酋,修父业,岱善安危,汝则任之”。而后明朝正式任命岱善统领哈达部并许诺如岱善去世,哈达部众归由康古鲁掌领,至于被废黜的孟格布禄居于岱善、康古鲁二人之下。
一个多月后康古鲁病死。临终前康古鲁仍旧满心感激明朝的恩德,特意再三叮嘱孟格布禄,“我部曲勿盗边负明恩”。然而康古鲁即死孟格布禄马上就变了卦,不肯听从岱善管束还于暗中勾联叶赫部。放了一把火焚毁自己和部众房舍并尽取财物后,孟格布携所属部众投奔叶赫部去了,多年后依附叶赫部的孟格布禄再次开始袭扰哈达部。但随着康古鲁病逝、孟格布禄离去,曾经长期困扰哈达部的三方内斗终于得以结束。哈达部局势稳定后,一度难以驾驭的海西女真各部终于都老实了。受益于此,明朝在东北地区的统治再度得到确立和巩固。
自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至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的第一次守辽期间,李成梁凭借铁血征讨、残酷杀戮,屡破东北女真各支豪强势力亦力压周边蒙古各部落。为明朝拓疆近千里,有利维护了明朝在东北地区统治。李成梁也因而成为明朝后期朝廷最为依赖,并且独当一面的边关大帅。又因战功卓著李成梁不断加官进爵直至权倾朝野,成为当时明廷风云人物。即便清朝建立,清人在编纂《明史》时也不得不承认,“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明)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
平心而论,《明史》对李成梁的种种溢美之词并无任何夸大,完全是名副实归李成梁受之无愧。但对东北地区的各个少数民族尤其是对女真人而言,李成梁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大魔头。征战辽东期间李成梁动辄屠城,每每“男妇老幼尽屠之”。观其所过之处女真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再往上推,自秉行“华夷之辨”的明朝开始统治东北地区起。为保皇权私利,明朝便持续不断地实施着各种反动民族政策。左手“以夷制夷”、“分而治之”,右手“犁庭扫穴”、“烧杀屠戮”长期荼毒着东北地区各族百姓。李成梁的凶残不仁和铁血冷酷,不正是明朝暴虐统治的充分体现吗!董山、李满柱、王杲、阿台、清佳砮、杨吉砮等女真豪强纷纷就戮,以女真人为主体的东北地区各少数民族,更是对明朝残暴、腐朽、反动的统治恨之入骨,心中仇怨亦越积越深。别看迫于明朝淫威勉强蛰伏于其统治之下,但在广大女真百姓心底儿里,无不翘首期盼着能够早日摆脱明朝统治,以及向明朝复仇的的日子早些到来!
诚然!女真人出身胡虏,剽掠成性,屡犯边廷,但这都是社会发展水平落后等客观因素所导致的社会与历史必然。而且明朝的腐朽专制连同其对女真民族的盘剥压迫,同样要对双方流血冲突负有很大责任。一些现代学者提出这样观点,明朝对女真人阴险歹毒的分化瓦解,以及凶残血腥的犁庭屠戮都是情有可原的无奈之举,是古代阶级社会所无可避免的时代悲剧。那么问题来了,明朝同女真人之间真得就只有冲突、对抗这一条出路吗?笔者抱有不同看法。
在笔者看来,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的根本方法就是互相融合,直至合为一体不分彼此。其一、凭借博大精深的文化、璀璨辉煌的文明,汉族拥有无与伦比的民族同化力。历史上满族的先人,包括:靺鞨、渤海、女真都曾为汉族同化,大多数族众也都融入到汉人的汪洋大海中。其二、东北地区地大物博、地广人稀,富饶肥沃的黑地土实在是上天所赐的膏腴美地。只要汉人能够大规模移民开发整个东北地区,而不是仅仅东北地区南部的辽东一隅。那么汉人完全可以通过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温和方式,彻底消除来自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威胁。事实上东北地区的民族演变历程也确实是如此进行的。明末清初,女真族不断融合蒙汉两族血统演化成满族。清代,满族主体进入内地不可避免地被汉人同化掉。虽说东北地区仍保留着浓重的满族文化和原始生活方式,但在清末开始的闯关东移民浪潮中,数以百万计汉人大规模涌入彻底将东北地区改天换地。作为东胡、肃慎、扶余三大古族的发源地,曾经孕育、诞生过鲜卑、蒙古、女真、满洲等强悍民族的东北地区。从此不可逆地成为汉民族主要分布地,世居于此的各个少数民族也被同化得无影无踪,全都与汉人别无二致。数千年来源自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威胁就此彻底消失,而中华大地也再无其它民族可以威胁汉族的主导地位。
有人会说,清末至民国的闯关东背后有其特殊社会及历史背景。受制于当时明代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明朝根本无力全面开发东北地区,更不可能大规模移民东北地区。既如此明朝又怎能超前地通过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的温和方式,去改变东北地区民族构成和地缘政治哪。
笔者当然不指望明朝能提前三、四百年,去实现闯关东移民潮。但明朝完全可以通过政治扶持、政策引导、文化传播、文明输入等方式,改变并提升毗邻辽东的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社会发展水平,进而化解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说得再直白些,明朝可以把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打造成第二个渤海国呀!唐朝不就是通过文化传播、文明输入等方式,将称雄于东北地区的“海东盛国”渤海政权,成功地转化为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体接轨中华文明,奉行儒家文化的忠顺藩属吗!二百年间除初期双方偶有些摩擦,唐朝同渤海国之间关系在总体上保持着友好往来,诗句“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就是那段时期唐渤友好交往的真实写照。
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的族属及地理位置均同于渤海国,唐朝可以化渤海国为挚友、忠仆,明朝为何就不行哪?况且明朝对东北地区的掌控力度还要强于唐朝,而明朝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优势也是唐朝所不具备的。明朝完全可以做到加速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向农耕化、封建化、儒化、汉化不断转变。事实上受辽东及内地先进文化影响熏染,明代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在社会经济模式上已经实现了半农耕化,社会发展水平也由氏族社会提升为奴隶社会。而且女真各部首领也大都喜好汉族先进文化。根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的六世族猛哥帖木儿在向朝鲜示好时,就曾献出家族所藏古籍二十册全都是儒、释、道经典。努尔哈赤外祖父王杲亦精通汉语,且还擅长汉族深奥的占卜术(所谓日者术)。清太祖努尔哈赤本人也酷爱《三国演义》、《水浒》,他还特意找来龚正陆、方孝忠、陈国用、陈忠等一批汉人师傅,给自己的儿孙们传道授业解惑。由此可见,女真上层社会对汉族先进文化有着多么深的嗜好。再加上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同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政治联系。只要明朝扶持及引导政策得当,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是完全可以演变成第二个渤海国的。届时凭借彼此密切经贸及政治联系,定然能够实现明朝与女真共生共荣、互利共赢,同时也免去了双方之间无休无止的流血冲突。
然而明朝没能够复制唐朝在东北地区的成功先例。依笔者看来,要怪就怪明朝封建统治阶级实在太过保守顽固远不及唐朝豁达开明。明朝统治者只关心如何维系其家天下统治,无论与民生息、抵御外辱,还是招抚诸夷、清剿边寇,其各项大政方针全都是以维护朱家统治为根本核心。既如此明朝哪能会真心在意百姓福祉,又怎么可能会诚心视万民如子哪。从明太祖封藩诸子,到明世宗弃清流任浊流宠信严嵩奸党,再到依托厂卫的特务统治和臭名昭著的宦官专权,这都是明朝以一家之私而专天下所导致的社会必然。受此影响,明朝国家政策总不免会出现急功近利式的局限与短视。要知道新中国建立后,所有边疆地区那些广大底层饱受剥削压迫的少数民族群众都得到翻身解放,数以百万计重获新生的农奴、娃子和部民无不热烈拥护新政权。但就因着明朝的专制桎梏,新中国式民族解放是注定不会在明代出现的。
笔者承认作为封建王朝的通病,唐朝也有防范及打压边疆少数民族的情况。但明朝时期的封建专制要更为腐朽极端。在文化及意识层面上的具体表现,就是臭名昭著的八股文和文字狱。高度专制下的文化产物中窒息色彩要浓重得多,这也使得在穿透力和感染力上,明代文化远远不及素以积极、开明、多元、豁达著称的盛唐文化。再加上明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极为忌惮。出于制衡考量,目光短浅的明朝君臣只会担心先进文化的流入,会加速边疆胡虏崛起。却从未考虑施予边疆少民的文德恩惠同样可以消弭战端,化干戈为玉帛。最终在腐朽的封建专制桎梏下,原本掌握着主动权的明朝并未能以更为温和方式,去促成东北地区与内地的融合与统一,而明代女真也没有成为第二个渤海国。反倒是两百年间,东北大地干戈不止,各族百姓血流成河,明代女真也由起初边患变身成为后来倾覆天下的滔滔祸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