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成梁守辽
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李成梁生于辽东铁岭卫。根据《明史》记载,李成梁的高祖李英是明朝初年从朝鲜半岛迁居铁岭的,后被授于“世铁岭卫指挥佥事”之职并在此成家。康熙年间,李成梁十世孙李树德重修的《李氏谱系》亦记载,李成梁所属铁岭李氏原籍朝鲜,系明初渡鸭绿江而来。《明史》、《李氏谱系》的记载两相佐证,于是乎,很多朝韩人士便激动地将李成梁视作朝鲜民族的杰出儿女,更是一个对明朝有着再造之恩的朝鲜人。李成梁究竟是何族属?笔者的观点截然不同。来自朝鲜可不等于就是朝鲜人呀!更何况朝鲜半岛北部的大片区域在明朝以前并非半岛政权所有,反倒是中国东北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的世居地。
像完颜女真的始祖完颜函普不就是出自半岛北部的粟末靺鞨吗。李成梁的先人长期生活在鸭绿江南的楚山地区,该地直至元末明初时一直为女真所世居。日本清史学者园田一龟查考《李氏谱系》的记载时,发现李英之上还有李哲根穗、李哈山、李厦霸努、李把图理、李膺尼等五位先祖,全都是北方胡人样式姓名。园田一龟据此推断,李氏族人应为居住鸭绿江南的女真人或蒙古人,即李成梁更可能是北方胡人后裔。约14世纪末,在始祖李膺尼带领下这支李氏族人始由朝鲜迁至辽东铁岭。因为编入明朝卫所,该李氏族众得以在明朝出仕为官。
这样看来,朝韩学者所鼓吹的李成梁系朝鲜人之说根本毫不可信。反倒李氏朝鲜的创立者朝鲜太祖李成桂是个不折不扣元朝遗民。李成桂的父亲李子春本为元朝双城千户长并兼任达鲁花赤之职,蒙古名字为吾鲁思不花。李成桂的高曾祖父李安社曾经在图们江地区被蒙古大汗蒙哥封为千户长和达鲁花赤。须知依照元朝规制,达鲁花赤主要由蒙古人担任,个别情况下可由色目人充当而千夫长之职很少授予非蒙古族人。在等级森严的元朝,李成桂的父亲、高曾祖父可以出任达鲁花赤、千夫长这样要职。那么可以肯定李成桂家族即便不是蒙古人,也必与蒙古通婚而混有蒙古血统。考虑到双城总管府所辖多为女真人,李成桂家族或还曾与女真人联姻通婚。很多日本学者,如:池内宏、山内弘一、冈田英弘、宫胁淳子等都认为李成桂应有女真血统。元朝衰微,李子春与儿子李成桂因协助王氏高丽夺取双城总管府,得以入侍高丽。李子春病逝,李成桂又逐渐成为王氏高丽引以为重的高级将领,后来发动叛乱篡权夺政建立李氏朝鲜。据此而论,朝韩引以为傲的李氏朝鲜更应该算作故元遗民建立的政权!
其实就算李成梁先祖是迁至铁岭的朝鲜人,历经百余年间几代同化,该支李氏族人也早已融入汉族算作地道的辽东汉人了,哪还能算朝鲜人哪。毕竟自古以来生活在辽东地区的少数民族哪有没汉化的?至多汉化程度有所不同罢了。明代辽东少数民族数量众多,明朝中叶,辽东都司直辖人口中汉人占达十分之七,而归化的朝鲜人和女真人约占十分之三。这些朝鲜人、女真人因世居辽东深受汉风所染,大都已高度汉化与汉人别无二致且其亦视自身为汉人。
这样的典型例子有很多,例如:明末将领佟养真、佟养性兄弟。若论血统佟氏兄弟系胡人血脉女真夹谷部后裔,因其宗族世居佟佳故以地为姓氏。后来佟氏先祖达尔哈齐来到明边经商,自开原徙抚顺遂世居于辽东,久而久之佟氏一族为汉人同化由女真人变成汉人。再后佟氏兄弟的父亲佟让成为辽东明军一名军官,佟氏兄弟子承父业也都在明军做了职业军人,佟养真还官至副总兵之衔。后金崛起后,佟养真、佟养性兄弟又投至清太祖努尔哈赤麾下。有意思的是佟氏兄弟虽系女真血脉,可努尔哈赤仍视佟氏兄弟为汉人将二人编入汉军镶黄旗。
其实汉人更多是靠文化认同来区分鉴别的,而不是靠什么所谓纯真血统。如果连康熙皇帝的外曾祖父佟养真都可算作汉人,那李成梁及铁岭李氏为什么不能算作汉人!事实上明清时期的汉人也确实把李成梁当做自家民族英雄。清末,李成梁还被革命党人视为汉族历史上的反满英豪。章炳麟在起草革命宣言时就曾向广大汉人疾声高呼:“愿吾辽人,毋忘李成梁”。
说了这么多,那么这位引得后世如此关注,且还倍受众人推崇的李成梁到底是何许人哪!
李成梁出生在职业军人世家,早在少年时代便展现出英毅骁健的军人品质和不可多得的军事才华。大概上苍有意砥砺其意志、锻造其筋骨,故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增加了重重磨炼。因“家贫,不能袭职”李成梁四十岁时还犹为诸生,后来幸而得到御史李辅资助李成梁方承袭指挥佥事官职。李成梁看似时运不济却并没有气馁,反倒一心在普通基层岗位上踏踏实实干起。是时明朝北边战事连绵蒙古、女真频频进犯辽东。十年间,殷尚质、杨照、王治道三位辽东总兵官战死。动荡不安的边关局势,恰好成了李成梁施展卓越才华和抱负的绝佳舞台。
因作战骁勇且屡建战功李成梁官职不断得到提拔。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晋为副总兵官。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又升为辽东都督佥事。同年总兵官王治道战死,李成梁再任署都督佥事、代理辽东总兵。自此始大器晚成的李成梁终于成为明朝独当一面的边关大帅。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李成梁上任伊始就赢得一个漂亮的开门彩。卓山之战中,李成梁大破联合女真入寇的土蛮部。土蛮部即是蒙古察哈尔部,因察哈尔部首领札萨克图汗被明朝称为图门或土蛮故而察哈尔部又被称作土蛮部。史载,李成梁向来“敢力战深入”,得知敌情立即兵分两路左右夹击,将进至卓山的察哈尔部杀得狼狈逃窜。李成梁可不会仅仅满足于能打退敌人入寇就好,他继续引军奋勇追杀直抵敌巢,斩敌首二人,部众五百八十人。卓山之战的胜利大大振奋了此前明军低迷士气,同时也力挫敌胆。亦年春,察哈尔等部企图再犯明边时听闻成梁有备当即吓得止军而返。因战功卓越,很快李成梁便为朝廷及群臣瞩目。
若生不逢时纵有凌云之志、济世之才也定会难以施展。李成梁能够成为勘定纷争、威震北疆的风云人物,那还得多亏明朝中后期另一位牛人,这便是明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建州女真胆敢如此嚣张再次叛逆以至屡屡侵犯边庭,归根结底是女真人认为,嘉靖以来内部愈发混乱的明朝不能拿他怎样。不管女真人闹得有多凶多欢,只要向外强中干的明朝认个错,自顾不暇的明朝必不敢深究也定会见好就收。这样女真人既能劫掠财物又可继续享用明朝的经济让利。但是女真人未曾料到随着张居正横空出世,他们曾不以为意的世道变了。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生于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时人又称张江陵。十六岁时年少聪颖的张居正便考中举人,二十三岁时又考中进士。明穆宗朱载垕登基后立志除弊革新,清除一些前朝遗留的政治腐败和经济积弊,重用徐阶、高拱、张居正、杨博等贤臣初步扭转颓废国势,史称“隆庆新政”。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四十三岁的张居正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朝廷中枢。后又迁任内阁次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明穆宗病逝,其子朱翊钧继位,是为明神宗,改元万历。万历朝初期,张居正一举击垮政敌高拱成为内阁首辅。依仗帝师之尊和太后信任张居正主持裁决一切军政要务,担任内阁首辅十年间张居正实行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改革措施。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不仅摆脱日益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也促进了明代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史称,“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考核各级官吏。严惩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和贪墨败度等不良风气,淘汰惩治一大批失职官员。一时间政体为之肃然,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国家行政效能得以大大提升。
张居正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斐然,受此影响,明朝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经济繁荣、国库充盈,国力显著提升。这就为明朝平定四方少数民族的叛乱和侵扰,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尽早消弥边疆的纷飞战火和滚滚狼烟,张居正锐意整军备武但他更知欲平边患需用良将。故而在大力修缮北方长城防御体系同时,张居正也在精心选拔着优秀军事将领去镇守北疆边防重镇。于是在辽东御敌有功、战绩斐然的李成梁由遂走进张居正视野。慧眼识人的张居正大胆启用李成梁、戚继光等一批优秀将领镇守北部边关。任命曾经的抗倭名将戚继光镇戍蓟门,任命战功卓著的李成梁镇戍辽东。而且一经任用张居正即赋予戚继光、李成梁可便宜行事的独立指挥大权,同时还在朝廷上排除各种干扰全力支持两位边帅,使其不受掣肘尽展韬略才华。对戚继光、李成梁这样的名将而言有了张居正的鼎力相助,无异于猛虎添翼再无所惧也!
当时李成梁镇戍的辽东正面临着女真、蒙古的东西两向夹击,形势确已到了非常严峻地步。但是凭借明朝强盛国力以及张居正大力支持,李成梁力破难局如有神助,在纵横驰骋间掀起一场所向披靡的血雨腥风。任何胆敢侵扰明边的蒙古、女真部族都被他无情地打垮打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