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海东盛国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3章海东盛国

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闰八月十五日,渤海王大武艺去世,谥号武王,其子大钦茂继位,是为渤海文王。大钦茂在位达五十六年之久,统治期间大兴文治彻底屏弃其父热衷对外用兵的扩张政策。受大钦茂重视文治影响渤海国势蒸蒸日上,对内地先进文化吸收也达至高峰。大钦茂模仿唐朝典章制度在渤海国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在地方置设五京及府、州、县等建制,完善渤海国集权政治制度。至于文化思想,如:儒学、佛学、文学、艺术、建筑等也全面效仿唐朝,其中儒家文化更是在渤海社会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不但渤海相府所属六部,全都按照儒家文化命名为忠、仁、义、礼、智、信。社会各阶层也都以儒家文化作为根本思想指导,而且尤以渤海国统治阶层和社会精英阶层最为典型。渤海国特意设立胄子监,专门以儒学教育贵族子弟,将他们精心培养成为标准封建士大夫。渤海国还多次遣派留学生往赴长安,仔细习识唐朝各项典章制度,待这些留学生学成回国又继续促进渤海国文风盛行。

其实早在隋唐交替之际,粟末靺鞨便因多与边境汉人来往而深深沾染上内地风华。故而《隋书》中才会有迁居边地的粟末靺鞨“悦中国风俗,请被冠带”的记载。再至渤海国积极奉行唐化政策,又导致渤海民族呈现整体汉化、儒化。史载,许多渤海人都能用汉字吟诗作赋。如:裴项、裴谬父子、王孝廉、杨泰师等人,都是以其诗名著称于世。渤海人还到唐朝参加科举考试,像乌照度、乌光瓒等名士凭借深厚儒学造诣,还在唐朝科举中一举高中进士。根据学者研究考证,渤海国内存在三种语言:汉语、渤海语(靺鞨语,即后世的女真语)、高句丽语,三种语言中汉语被定为渤海国官方语言。又经对渤海王大钦茂之女渤海贞惠公主墓、贞孝公主墓考古挖掘,以及学者对渤海文字瓦研究。国内外学术界达成共识,汉字也是渤海国唯一官方文字。像贞惠公主墓碑上的碑文就全部是“汉字阴刻,楷书真字”,与当时唐朝金石文字如出一辙。而贞孝公主墓壁画中的武士、侍卫、乐伎、侍从、内侍五类人物,形象和服饰也皆同唐人,渤海国汉化程度之深由此可见一斑。随着渤海国的全面汉化、儒化,渤海国同唐朝之间的民族差异开始逐渐消失,同时唐人对渤海人的民族认同感也在大幅提高。唐穆宗曾言,渤海国“与华夏同风”。而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在其律诗《送渤海王子归本国》中,更是这般写道:“疆里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温庭筠作品中廖廖数语扼要点明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明,已高度渗透融入至渤海国社会方方面面。

在渤海王大钦茂鼎力文治下,渤海国政治稳定、经济富足、文化兴盛,军事力量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可就在渤海国进入到全盛期时,渤海国所效忠的唐朝却突然遭至空前浩劫。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的名义,于范阳起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悍然发动叛乱。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在与北方突厥及契丹、奚两番的长年作战中,安禄山麾下兵马早就磨炼成唐朝战力最为精悍的边军。反观驻防内地的唐军不仅数量不足不说兵源素质也很差,加上平时养尊处优毫无战备,等到打起仗来自然是不堪一击。叛乱爆发后很短时间里叛军便控制了河北大部分郡县,河南部分郡县也望风归降。同年十二月,叛军攻陷洛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叛军再破潼关,攻占长安,唐玄宗狼狈逃往蜀中避难,唐朝已至濒临危亡边缘。

安史之乱骤然爆发,唐朝迅速调动举国力量全力平叛。包括远至驻守西域的唐军精锐都为朝廷召回内地参加平叛,不止于此就连各羁縻州府的部族武装也被唐朝征调。史载,毗沙都督兼于阗国王尉迟胜“身率兵五千赴难”;龟兹王族白孝德亦随安西大都护府长史李栖筠七千精锐入关勤王。然而当大唐天子号令天下勤王时,作为唐朝河北道忽汗州的渤海国却做出一个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决定。渤海国拒不尊从朝廷诏令并公然于朝廷和叛军之间保持中立。

需要说明,安禄山兼任平卢军节度使、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使,他本人是有权征调渤海国及其它诸胡兵马的。再者说唐代河北长期以来常有诸胡迁入,民族构成呈现半胡化。又因“禄山专制河朔以来七年余,蕴蓄奸谋,潜行恩惠,东至靺鞨,北及匈奴,其中契丹,委任尤重”。这使得安禄山麾下兵马有着众多胡人兵将。史载,安禄山所信任的将领多为胡人,如:史思明乃内迁营州的突厥人,孙孝哲是契丹人,王俊武出自契丹怒皆部,李宝臣系范阳内属奚,张孝忠本内附唐朝的奚族乙失活部人,李怀仙则为内迁营州的契丹人。安禄山军中大量胡人兵士也分由两部构成,即:内附河北的杂胡;安禄山从突厥、契丹、奚两蕃中俘虏或招募而来的部众。至于安禄山最为倚重的精锐亲兵八千“曳落河”,全都是由契丹、奚和同罗(突厥一支)族兵士构成。然而安禄山军队中胡族兵将再多,却从未出现过渤海人身影。这是因为经过全面汉化改革,渤海国确立起中央集权式行政管理体制,可以有效管辖国内各处百姓和军队。所以才没有出现突厥、两蕃那样大批部众投奔安禄山的情况出现。

安禄山悍然举兵造反,但平卢镇的数万官兵没有参加叛乱,他们选择继续效忠大唐,这导致原本拥兵近二十万的安禄山只能起兵十五万造反。唐朝任命刘正臣为新任平卢节度使兼四府经略使,刘正臣派经略判官张元涧前往渤海国,命渤海王起兵四万助唐平叛,可渤海王大钦茂当即予以回绝。此后唐朝又派将军王进义赶赴渤海国,再以朝廷名义敕令大钦茂起兵助唐,大钦茂“且留进义,遣使详问”最后仍予拒绝。渤海国何敢公然不尊唐朝调遣哪,究其原因有三:其一、唐朝对渤海国的羁縻统治太过宽松,只派长史驻于渤海国内仅能起到监督作用。一旦出现尾大不掉弗从朝廷调令的情况,唐朝难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其二、唐朝原本在河朔地区部署重兵,专门负责威慑镇抚设于东北地区的诸羁縻州府。但在此刻除了平卢镇其余全都变为叛军。缺少有效军事威慑也让渤海国有了抗命不遵的底气。而且朝廷同渤海国之间的直接联系也被叛军阻断,渤海国更不能像于阗、龟兹那样乖乖奉命出兵。其三、此前渤海国在与唐朝交往中,双方政治及军事隶属关系本就较为薄弱。不同于西域诸国和契丹、奚两番要么被征服,要么被打服,渤海国是为了经济利益才主动归附唐朝的。所以即便中原易主渤海国也不会在意因为跟谁混都可以,但在朝廷与叛军分出胜负前,渤海国断不会贸然卷入只会谨慎保持中立。根据《续日本纪》记载,渤海国使臣王新福访日时,曾言:“李家太上皇、少帝并崩,广平王摄政。年谷不登,人民相食。史家朝议,称圣武皇帝。性有仁恕,人物多附。兵锋甚强,无敢当者。邓州、襄阳已属史家,李家独有苏州。朝聘之路,固未易通”。渤海使臣胆敢直呼唐朝为李家还将大唐天子与叛首史朝议并称。一番言语尽显渤海国对唐朝的无情冷漠,却也深刻表明其所坚持的政治立场,即时局尚不明朗时绝不选边站。

到底儿渤海国未予出兵支援,孤军奋战的平卢镇也终不敌叛军围攻。刘正臣死后,在新任节度使侯希逸率领下平卢镇顺利南撤至山东青州,是为平卢淄青镇开始。渤海王大钦茂为防范安史叛军的可能进犯,把国都从中京显德府迁至上京龙泉府。坐观唐朝同叛军浴血厮杀同时,渤海国专心向北部的拂涅靺鞨、铁利等靺鞨诸部扩张。渤海国始终不肯出兵助唐,唐朝费尽周折最终还是平定安史之乱。可叹!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彻底腰斩了璀璨大唐盛世,学者估算,唐朝北方三分之一的人口约一千万人死于这场极为血腥的叛乱。《旧唐书》记载更是字字带血,“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浩劫过后物华天宝成往昔,而今空留残垣壁。惨烈的安史之乱不仅残破了唐朝北方社会经济,同时也摇撼了唐朝统治根基,严重削弱朝廷统治权威导致此后藩镇割据出现。随着藩镇祸起,宦官专权、朝廷党争又接踵而来,唐朝社会动荡难安。幸得唐宪宗、武宗、宣宗稍有振作带来元和中兴、会昌中兴、大中暂治,使得唐朝一度再有起色。但总体而言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唐朝自盛而衰日陵月替直至寿终正寝。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