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渤海建国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11章渤海建国

详细了解完唐代羁縻制度的由来,我们再回头看渤海国。韩国学者们总是一再强调,渤海国是个主权独立国家。但事实是自归附唐朝伊始,渤海国就被纳入到唐朝羁縻统治体系中。

其一、渤海王及大臣兼任唐朝官职。除了忽汗州都督,历代渤海王兼任过很多唐朝官职,包括:左骁卫大将军、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检校司空等。而且一些渤海国官员也在兼任唐朝官职,包括:大将军中郎将、果毅,左武卫将军等职。任职期间还须穿用唐朝按品阶赐予的官服,所赐官服从二品以上金鱼袋,三品以上紫袍金带,到五品以下徘袍银带与唐朝制式官服全然一致。这种任职情况充分表明渤海国官员亦属唐朝官吏事实。

第二、渤海国承担宿卫和朝贡两项义务。所谓宿卫,即是唐朝地方羁縻州府或藩镇须派遣亲贵入朝充作质子。大柞荣接受朝廷招抚之初即遣子入侍朝廷为质,从此以后渤海国的王族子弟相继入朝不断请备宿卫,履行着地方对朝廷的必尽职责。仅以前两代渤海王为例,大祚荣遣子述艺,大武艺遣弟大昌勃、世子大都利入朝宿卫。充为质子的渤海王族子弟多被皇帝视为近臣勋庸并授予荣职匡备皇帝左右。这些举措对巩固民族团结及维护国家统一稳定,发挥出十分重要功用。除此之外为表示对朝廷的归顺以及满足唐朝皇室的需求,渤海国还须向朝廷奉献贡物即变相交纳实物税。根据统计唐朝治下各个少数民族中,渤海国朝贡次数为最多者之一,其中确有朝贡贸易因素影响,但同时也是渤海国积极履行地方政治义务的表现。

第三、唐朝在渤海国派驻长史监领。依照“华官参治”的政治原则,唐朝必在地方羁縻州府派驻汉官。但鉴于渤海国是主动归附唐朝的,不同于那些被唐朝武力征服的民族地区,故而唐朝给予渤海国较高规格自治权。派驻渤海国的汉官也仅参照“华官参治”最低标准执行,即只在渤海国常驻长史监押之,但长史在渤海国的地位仅次于渤海副王(即渤海王嫡长子)。通过派驻长史朝廷不仅可以监视渤海国政,还能就地了解到渤海国内真实情况和动向。

第四、渤海国须接受唐朝各级机构节制。通常情况下唐朝不会干涉渤海国内部事务的,充分保障其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但仍有诸多事务渤海国需要听命于唐朝节制。史载,渤海国存在期间无论设置文武百官及京府州县,招募兵卒、拓地筑城、自立律令法规亦或收缴租赋等等,均须事先得到朝廷默许。除了直接请示朝廷,渤海国还要遵从朝廷所设渤海经略使发布的各项政令。渤海经略使一职多由唐朝边州长官兼任,如:幽州都督、平卢节度使。史籍文献中曾兼任渤海经略使或对渤海国予以节制押领,又见名于记载的唐朝官员,就有张敬忠、许钦琰、乌知义、臧怀亮、薛楚玉、王斛斯、安禄山、封常青等四十二人之多。再有遇到其它一些重大事情,比如:册封任命、排解纷争等,朝廷还会直接派遣官员赴渤海国晓谕处理。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确知自归附唐朝,渤海国在法理上名副其实地成为唐朝治下地方。

我们再说半岛上的新罗政权,别看新罗也曾以外藩身份接受过唐朝册封。但新罗并不接受唐朝“华官参治”,唐朝也无针对新罗的经略使或兼押使。从中可明显看出,渤海国、新罗同唐朝之间的政治隶属关系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至于韩国学者妄自鼓吹,所谓渤海国与半岛新罗政权俱为独立国家,二者还构成了朝鲜民族历史上的南北朝之说,更属荒诞无稽之谈。

自大祚荣接受唐玄宗册封,渤海国成为唐朝统治下的羁縻州,唐朝与渤海国旋即进入一段关系极为融洽的“蜜月期”。不费一兵一卒便确立对渤海国的领属关系,唐朝当然是不胜欣喜。同时在军事上渤海国也切切实实助了唐朝一臂之力。史载,渤海国“常屯劲兵接契丹”,正是渤海国从侧翼对契丹的有效牵制,唐朝在东北方向的边防压力得以大大缓解。作为回报渤海国归附唐朝后不仅获得了唐朝提供的安全庇护,同时也收获了期盼许久的丰厚经济利益。

如若提到唐朝同渤海国之间的经贸往来,那就必须要提及唐朝与渤海国重要的朝贡贸易。

其实唐代在对地方羁縻州府的具体统治中,朝廷一般是不会直接征收赋税的。往往是要求地方羁縻州府以“朝贡”形式强化其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当然了唐朝也有对地方直接征收赋税的特殊情况,安西都护府就曾在休循州(即拔汗那)“税甲马以充军用”,回纥诸部也曾“岁贡貂皮以充租赋”。但大体而言朝廷向地方羁縻州府征收赋税的情况确实较为少见,主要还是以朝贡形式的经济交流为主,而羁縻州府朝贡的贡品主要是地方土特产或奇珍异物。

在中国古代朝贡有着多重含义。作为政治隶属关系的标志,朝贡具有地方缴纳赋税的性质,同时朝贡也可以是边疆地方同内地的经济交流。因而朝贡又可称为朝贡贸易,渤海国的朝贡亦是如此!渤海国常以海豹皮、貂鼠皮、于文豆、海东青、昆布等土产入贡于唐朝,唐朝则回赏以大量农业品和手工业品。史载,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渤海大氏家族一行一百二十人赴唐朝献。朝廷向其每人赠帛三十匹,计达三千六百匹之多,且还不包括朝廷赐给渤海王的绢帛。一时间在渤海国通往唐朝的鸭绿道上贡使相寻梯航万里,故而时人又称鸭绿道为朝贡道。此外作为对朝贡贸易的补充,自大祚荣时起渤海国还向朝廷“请就市交易”。渤海国以名马、熟铜等物产与内地商户市易,而所易之货又都是唐朝所需之物。于是乎唐朝同渤海国之间的互市贸易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并且很快出现了岁岁不绝交易的兴盛景况。

通过朝贡贸易和双边互市大批内地物资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渤海国。其中包括大量生活必需品,如:各种纺织品、粮食、茶叶、药材、金属器物等。此外渤海国还使用唐朝编纂的《宣明历》指导农业生产,在先进农业技术指导下渤海国农业得到大幅提升,还出现了许多因盛产农产品而著名于外的地区。如:“卢城之稻”、“栅城之豉”、“显州之布”、“龙州之釉”、“沃沮之锦”等都是在这段时期出现的。可以说正是内地物资及先进文化、工艺的输入,客观上大大促进渤海国经济及社会蓬勃发展,同时渤海国对唐朝的依赖也因之愈发严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