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渤海建国
公元2002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的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简称东北工程),正式启动。作为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东北工程涉及的学术范围非常广阔,包括:古代中国疆域理论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东北民族史研究;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史研究;中朝关系史研究;中国东北边疆与俄国远东地区政治、经济关系史研究;东北边疆社会稳定战略研究等等。然而正当东北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进行时,本属我国学术研究的东北工程却莫名其妙地遭到韩国激烈反对。其反对的理由竟是指责中国,将本属于韩国历史范畴的古朝鲜史、高句丽史、渤海史纳入到中国历史范畴。古朝鲜、古高句丽的历史归属不在本章范畴,笔者姑且不说。单就看看韩国学者为何顽固坚持,渤海国是由朝鲜民族祖先建立的哪?韩国给出理由是渤海国系高句丽遗民建立的政权,即或渤海国主体民族是粟末靺鞨,那统治渤海国的王族也是源自高句丽后裔。基于以上观点,韩国学者们又得出两个奇葩结论,渤海国不仅是先前灭亡的高句丽政权延续,并与半岛新罗政权构成朝鲜民族历史上所谓的南北朝时期。
对于韩国学者的无耻荒谬说法,中国学术界根本无法予以认同。首先,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高句丽政权同今日半岛民族并无多大关系。国内学者早已给出权威学术论证,我们这里不再赘言。再者,渤海国缔造者大祚荣的民族出身也只是出自曾附属高句丽的粟末靺鞨,并非是高句丽民族。故此《旧唐书》才会有这样记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别种”二字指明了大祚荣根本不是高句丽人。而《新唐书》亦明确记载,“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至于随大祚荣迁徙的部众,主要为粟末靺鞨及少数居于营州的高句丽遗民。其中粟末靺鞨又由三部分构成,即:原属唐朝的粟末靺鞨、曾属高句丽的粟末靺鞨、后融入粟末靺鞨的白山靺鞨等。作为新融合而成的靺鞨族群,为与以往的靺鞨部族相区别开来,大祚荣特称本部靺鞨为渤海靺鞨,意为从营州渤海边来的靺鞨部族。渤海国建立后当地原高句丽“逋残”,以及伯咄、安车骨、拂涅、白山、号室等部靺鞨遗民相继归顺渤海政权。又经长期共同生活,上述部族民众逐渐同大祚荣的族众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也就是渤海人。经学者考证,渤海民族确实混有部分汉、契丹、高句丽血统,但其主要来源还是以粟末靺鞨为主的靺鞨族群。总而言之学术界一般认为,无论大祚荣还是渤海民族都跟高句丽没什么直接关系,更与今天的半岛民族八竿子搭不上边。韩国学者针对渤海国种种滑稽言论未免有乱认祖宗之嫌。事实清清楚楚摆在这里,就是不知道韩国学者的玻璃心能否接受。
自唐朝建立再至渤海建国,东北地区先后经历唐灭高句丽、内迁高句丽遗民、营州之乱、渤海靺鞨回迁等多个重大历史事件,东北地区民族结构及分布也随之多次重新洗牌。洗牌过后,昔日强盛的高句丽民族彻底消失,曾经靺鞨七部也演变为渤海(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南北两大族群。至于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等部靺鞨逐渐消亡,其部众分别流入到渤海、黑水两大靺鞨族群中。随着渤海靺鞨向北、黑水靺鞨向南,双方不断相向发展,原本同族的靺鞨兄弟不可避免地发生碰撞冲突。后面篇幅会提及在双方冲突中渤海国最终获胜,并征服了黑水靺鞨的虞娄、拂涅、铁利、越喜等部,将其纳入到渤海国统治下,其它黑水靺鞨诸部也被迫臣服于渤海国。但黑水靺鞨并没有被同化融合掉,经历挫败后仍旧顽强地生存了下去。
回头再说渤海国。渤海国刚刚建国之初势单力孤,而且还夹在后东突厥汗国、唐朝(武周)两大巨头之间,同时又要面对契丹和新罗不断威胁。为巩固新生的渤海政权,大祚荣继位伊始便立即遣使与后东突厥汗国结盟,并与南面新罗通好巧妙地在强权林立的四邻之间斡旋。经过数年苦心经营渤海国势力得到迅速发展,其疆域南接新罗,北邻黑水靺鞨,西连契丹、突厥,所属臣民囊括靺鞨、高句丽、汉、契丹、奚、突厥、室韦等民族,有民众十余万户,胜兵数万,地方五千里(一说两千里)。颠沛奔走的营州流虏终于在东北大地站稳脚跟。
总体上看,大祚荣投靠后东突厥汗国的决策是明智的,可投靠突厥人后大祚荣也有一肚子苦水无处倾吐。回想聚居营州时靺鞨部族深受唐朝优抚,部民皆可得享富庶安康。可自归附突厥以来渤海人就没过什么好日子,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唐朝极其繁荣昌盛民族政策又十分开明,唐朝是不会向边疆少数民族苛索贡赋的。只要边疆少数民族能安分守己忠于朝廷,并象征性地进贡一些土特产,就能得到朝廷大量赏赐和优惠边贸让利。反观突厥人全然不是这样,后东突厥汗国偏居漠北萧芜贫瘠,若不能在对唐朝(武周)的战争中掳掠获利,就只能靠盘剥附庸及藩属来缓解自身经济压力了。时间一长,寄人篱下的大祚荣肯定会愤愤不平。
再加上默啜可汗统治后期,后东突厥汗国国势明显现出颓势。作为一名杰出政治家,大祚荣必须要考虑时势变化为渤海国前途命运着想。他真不愿意把宝只押在前途不明的后东突厥汗国身上。最重要的一点,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武周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发动神龙政变,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太子李显复辟登基,是为唐中宗,唐朝也得以再续皇统。对渤海国恨之入骨的武则天没了,让渤海(靺鞨)人魂牵梦绕的唐朝重现了。这一切着实让大祚荣那颗沉寂许久的心兴奋激动起来。不谋而合的是,唐中宗复辟后也马上开始着手解决当年营州之乱所遗留的各种问题,其中就包括招抚渤海国。原来唐朝当时正与漠北顽敌突厥,以及受突厥驱使的契丹、奚两番反复拉锯不断交锋。在唐朝看来依照远交近攻原则,若能成功招抚渤海国将其拉入唐朝阵营,那将大大缓解唐朝北方边防压力。还是神龙元年,唐中宗李显派侍御史张行岌前往招慰渤海国。大祚荣欣然接受朝廷招抚,并派次子大门艺入侍唐朝为质子以示其诚心归附,此举也意味着渤海国自此始臣属于唐朝。本来唐朝打算正式册封大祚荣,但因突厥、契丹连年入寇不止,使得内地同渤海国往来极不方便册封也迟迟未能实现。
景元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继位,景云三年(公元712年)唐睿宗禅位于儿子李隆基,也就是唐朝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唐玄宗。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在一群贤臣良将大力辅佐下唐朝步入开元盛世,并扭转先前同突厥战争的被动局面。默啜可汗见唐朝复辟,先是装模作样地袭唐朝衣冠向唐称臣请婚。但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默啜可汗贼性不改又率军围攻北庭都护府,结果被唐北庭都护郭虔瓘杀得人仰马翻。默啜可汗之子同俄特勒被唐军斩杀,突厥大将石阿失毕因同俄战死不敢归,携其妻投降唐朝,突厥残部恸哭离去。四月,为缓和同唐朝关系遭至大败的默啜可汗再次遣使求婚,可唐玄宗依然拒之不允。
眼见唐朝与漠北突厥实力对比发生逆转,原本依附于后东突厥汗国的西突厥各部落,先后脱离默啜可汗归附唐朝。不甘坐以待毙的默啜可汗主动发兵西击葛逻禄、胡禄屋、鼠尼施三姓,企图恢复其在西部统治势力。唐玄宗急命北庭都护汤嘉惠、定边道大总管阿史那献等将率兵,协同现归附唐朝的三姓部族共抗默啜可汗。同时唐玄宗又命薛讷为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太仆卿吕延祚、灵州刺史杜宾客为其副,统领大军进讨默啜可汗。正当唐军准备大举进攻之时,默啜可汗已被拔曳固将领颉质略袭杀,默啜可汗项上人头也被交予紧追而来的唐将郝灵荃。默啜可汗化成一具无头死尸,谁都知道曾经强盛的后东突厥汗国一去不复返了。随着漠北突厥势力不断衰落,契丹失去靠山再无力阻绝唐朝陆路通道。眼见形势不好,契丹、奚两蕃也于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随突厥颉利发伊健啜归附唐朝。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唐玄宗趁势重设松漠都督府恢复唐朝对契丹的统治,并任命契丹首领李失活为松漠都督兼松漠郡王。至此唐朝同渤海国的陆路交通彻底打开,内地与东北地区重又可以畅通往来。
随着唐朝同渤海国之间的交通恢复,招抚渤海国再次被唐玄宗提上议事日程。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唐玄宗派鸿胪寺卿崔忻前往渤海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又于其地置设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大柞荣欣然接受上述册封,改国号为渤海不再称震国,并再次派遣王子入唐朝贡。从此渤海国正式成为唐朝治下地方归入唐朝版图。纵观渤海国归附唐朝整个过程可以说还是很为顺利的。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原因有三:首先,大祚荣自幼出生成长于唐朝营州,期间深受唐朝思想文化熏陶。故而在情感上大祚荣理所当然地倾向唐朝。其次,作为边疆地方政权,渤海国必须要在后东突厥汗国和唐朝这两大强权之间做出选择。相比于投靠贫瘠萧芜的后东突厥汗国,投靠富饶昌盛的唐朝可以获得更多实惠利益。最后,步入开元时代的唐朝正散发着盛世光芒,而此时后东突厥汗国国势却日益衰败并在内外窘困中苦苦挣扎,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占据上风的唐朝会笑到最后。综合以上种种,作为一个合格政治家大祚荣肯会归附唐朝了,而这也是最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