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渤海建国 - 图腾海东青 - 折冲万里01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图腾海东青 >

第7章渤海建国

女皇武则天原本想借平定营州之乱的机会,让武氏子弟建功立业积蓄些资历也好为日后立为嗣君铺平道路。可是武氏子弟的碌碌表现实在太过不堪简直庸劣至极,让武则天大失所望同时也为天下耻为笑柄。女皇武则天意识到武氏子弟才智平庸绝不足以托付后事,而唐朝依旧是人心所向,天下各族百姓犹对李氏皇统望盼不息。受此影响武则天立嗣态度发生转变,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武则天决意顺从民心归还皇统于李氏,重立庐陵王李显为皇太子。

但对那些胆敢对抗自己,还公然宣称要恢复唐朝正朔的契丹叛众,武则天发下毒誓定要将他们铲除尽净。任凭叛众如何气焰嚣张猖狂对抗,铁血冷酷的武则天始终不曾被吓住。即便己方前线节节失利武则天也没有乱了阵脚,而是继续以钢铁般意志调配全国力量进剿平叛。只要能平定叛乱,一向心高气傲的武则天不惜放低姿态求助于突厥人。原来此前臣服于己的突厥人发动叛乱重据漠北复国,建立后东突厥汗国但一直不得武周承认。为换取后东突厥汗国出手相助,武则天甘愿承认后东突厥汗国合法性,又向其移交河曲六州突厥降户以及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件等物资。此外出于分化和孤立契丹叛众考量,武则天又着力拉拢同样参与到叛乱的营州靺鞨。就这样因着历史机缘,营州之乱中原本只是配角的靺鞨人被推到历史前台。在这无情烈燃的纷飞战火中,一个崭新民族也将从营州靺鞨中悄然诞生。

营州之乱迅猛爆发,营州靺鞨不仅参与到叛乱中而且分成两部,分别由乞乞仲象和乞四比羽统领。乞乞仲象所部靺鞨,主要是高句丽灭亡后内迁至营州的靺鞨人,虽以粟末靺鞨为主但融合了白山靺鞨等其它靺鞨部族。所以《旧唐书》在标明其靺鞨族属同时称其为“高丽别种”,而《新唐书》亦将其称为“高丽余种”。自高句丽灭亡算起,乞乞仲象所部靺鞨迁至营州近三十年,可新旧唐书并没有泛泛而论将其笼统称为靺鞨。就是为了将这些被称为“高丽别种”的粟末靺鞨、白山靺鞨,和乞四比羽统辖的另一部靺鞨分别开来。因为在唐朝及新旧唐书作者看来,只有乞四比羽率领的靺鞨部众才是营州靺鞨根正苗红的正统主流。他们是隋末唐初以来主动归附内地的粟末靺鞨部众。为示区别新旧唐书特将其简称为靺鞨或靺鞨酋。

营州之乱发生后,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和乞乞仲象分别率所部靺鞨亡命“东奔”渡过辽水,并在不远的奥娄河(今牡丹江上游,又称忽汗河)地区“阻奥娄河,树壁自固”。说白了乞四比羽、乞乞仲象两部是在割据自保,同时静观时局会如何变化。后来受孙万荣“何不还我庐陵王”政治口号感召,两部靺鞨纷纷附和叛军所邀参与举事,乞乞仲象还被叛军授予大舍利衔。别看营州契丹、奚两番和营州靺鞨都属逆贼叛众,但契丹、奚两番才是叛乱核心兼骨干,靺鞨不过帮凶而已。正因如此为分化瓦解敌人,向来强硬的武则天罕见采取怀柔姿态赦免营州靺鞨的附逆之罪,并册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然而靺鞨酋长乞四比羽出于对唐朝正朔情感拒不受命,坚决站在武周对立面上。而靺鞨酋长乞乞仲象或是因为没有决定权,或是态度过于含糊暧昧也没有做出明确表态,殊不知这一丝犹豫就惹来了大祸。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武周联合后东突厥汗国联手平定营州之乱。叛军首领孙万荣无处可逃被部下斩杀,传首东都洛阳。平叛后武周对曾参与叛乱的各族百姓予以残酷屠戮和疯狂报复。武懿宗更是狠毒至极,要将被叛军胁从的各族百姓“生剐取其胆”,并奏请朝廷“(凡)河北百姓从贼者尽(灭)族之”。面对丧心病狂的反攻倒算,营州靺鞨自知难免其祸立即开逃,乞乞仲象、乞四比羽二人各率所部分别东奔。武周哪肯轻易放过这些曾打出“反武”旗号的靺鞨叛众。在宰相狄仁杰建议下,武则天大胆启用投降的原契丹叛军将领李楷固和骆务整,不仅免其死罪还“授其官爵,委以专征”,令二将率军追缴叛众余孽。李楷固、骆务整感激涕零立誓报效朝廷。果不负女皇厚望,左玉钤卫大将军李楷固、右武威卫将军骆务整,很快便将契丹余党“悉平之”并“献俘于含枢殿”。武则天喜出望外特赐李楷固武姓。

当时营州城的粟末靺鞨已渡过辽水正向东北方向狂奔逃命。急于再表忠心的李楷固又向武则天请命,清剿这些曾附从契丹叛众的营州靺鞨。武则天当即允准,李楷固遂与中郎将索仇引军追剿。一方面,李楷固率部紧紧追杀不放,另一方面,靺鞨酋长乞乞仲象又在奔亡途中不幸病故。当此危急时刻,乞乞仲象之子大柞荣接任首领率部众继续向东奔逃。于是便出现了《旧唐书·渤海靺鞨列传》所记载的一幕,“祚荣与靺鞨乞四比羽各领亡命东奔”。大祚荣和乞四比羽各率部众分头逃亡,两部之间距离也不算太远。李楷固很快引兵追至,他决意集中兵力逐个消灭两部靺鞨。又因靺鞨酋长乞四比羽曾顽固坚持“拥唐反武”,李楷固遂将乞四比羽列为首先剿灭目标。李楷固真不愧为一员虎将,出兵不到一个月便干净利落地击溃乞四比羽部众,斩杀乞四比羽并献首级于朝廷。乞四比羽剩余残众则大都转去投奔大祚荣。

轻松消灭乞四比羽所部靺鞨后,李楷固又马不停蹄地引军杀向大祚荣。一路上的顺风顺水多少让李楷固有些轻敌大意,觉得一鼓作气消灭这个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毛小子大祚荣,理应不是什么问题。可李多祚万万没有想到,与他对战的大祚荣虽说此前名不见经传,却是一个十分厉害的对手。别看初掌部族大权的大祚荣尚很年轻,但他却有着远远超过自身年龄的沉稳和干练,而且非常善于用兵打仗。大祚荣深知部众现都疲于奔命,如果继续一味逃亡的话只会自取死路,只有打退紧咬不放的武周军才能真正脱离险境。况且在兼并乞四比羽的残众后,大祚荣所部人马实力得到一定提升,这也让大祚荣下定决心迎战咄咄逼人的李楷固。

根据《旧唐书》记载,“祚荣合高丽、靺鞨之众以拒楷固”。此中“高丽”意指乞乞仲象、大祚荣父子所统领原属高句丽的各部靺鞨,又称“高丽别种”。而“靺鞨”则是指原由乞四比羽统领历来效忠于唐朝,最为根正苗红的那支正统靺鞨。部分学者认为,上文“高丽”一词应该指的是高句丽遗民,笔者对此完全不予认同。因为不同于只聚居于营州的靺鞨。唐朝为彻底打散高句丽遗民势力,将其内迁时特意分散于内地各处。而且文献中关于高句丽人徙入营州的记载有且仅有一次。所以迁居于营州的高句丽遗民绝不会比营州靺鞨多。可以肯定的是,即便营州高句丽遗民亦随大祚荣一起出逃,人数及所其能起到的作用也是非常之小。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为反击李楷固在身后的疯狂追杀,大祚荣于武周军必经之路天门岭(今辉发河与浑江的分水岭)精心设下埋伏。骄纵大意的李楷固未有防备突遭伏击,武周军试图反击但天门岭地形复杂,大祚荣又率部众占据地利凭险猛攻。处于劣势的武周军终究不敌几乎全军覆没,武周军主将李楷固仅以身免仓皇逃回。天门岭之战的胜利,即让大祚荣及其部众摆脱遭敌歼灭厄运,同时也让大祚荣获得了原唐属靺鞨和原高句丽属靺鞨的共同拥戴和认可,继而奠定其统领粟末靺鞨的执政地位。除此之外后东突厥汗国复与武周政权反目为敌。一时间突厥兵再度大举入寇攻城陷地,一度占据妫州、檀州、定州、赵州等地,刚被武周镇压下去的契丹、奚两番也乘机投靠后东突厥汗国。受突发局势影响,武周政权北部边疆安全形势骤然紧张,而且由内地通往东北地区的陆路交通也被阻绝。因着“王师道绝,不克讨”,武周政权就是有心再战也无法出兵进讨了,大祚荣遂“率其众东保桂娄之故地”。

还是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已然无需担再忧武周政权发兵征讨的大祚荣从容建立政权。为彰显身份尊贵大祚荣自创其姓大氏,其全名亦由祚荣改为大祚荣。又因其父乞乞仲象曾受封为震国公,大祚荣由是自号震国王。并于东牟山(今吉林敦化敖东)筑城定都,这个最初都城后来被称为“旧国”。而这个震国政权,即是日后赫赫有名的“海东盛国”渤海国。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