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夺玺,称帝 - 女藏花 - 公子欹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女藏花 >

第97章夺玺,称帝

刘向之子刘歆,成帝时任黄门郎,后受诏随父进入天禄阁,负责整理校订皇家收藏的典籍。刘向去世后,他继任中垒校尉。

刘歆所撰写的《七略》,将父亲的《别录》加以扩展,成为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他著有《三统历谱》,其中《审度·嘉量·衡权》篇为中国最早的度量衡专著,其中造有圆柱形的标准量器,据量器铭文计算,所用圆周率为3.1547,世称刘歆率。

刘向刘歆父子在儒学作为经学而一统天下之后,又重新研究和整理了诸子百家的著作与学说,并强调从中汲取营养以改善儒学。刘向认为道家“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接物,务崇不兢,合于六经”。他论历代兴革、国政得失,就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作为论证的依据。成帝时,他谈论大臣操持国柄之危国,借“王氏外祖坟墓在济南者,其梓柱生枝叶、扶疏上出屋”之异,就曾申言“事势不两大,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以致被王莽及群臣所阻,没有能够成为九卿。谁知他的儿子刘歆却与王莽交好——

当初刘歆任黄门郎不久,以孤贫恭俭而声名盛高的王莽也因王凤临终之托成为黄门郎,两个同样出身豪贵又博学的年轻人自此结下情谊。

王莽做了大司马后,举荐刘歆为侍中大夫,后迁都骑尉,奉车都尉、光禄大夫。

王莽为安汉公后,又任命刘歆为羲和、京兆尹,封红休侯,让他掌管儒学、史籍、占卜。

当初王莽要把王嬿许配给平帝为后,所得占卜“兆遇金水工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即由刘歆率人负责。后来刘衎立明堂辟雍,也是由刘歆负责,其制度之盛,无与伦比……

王政君想起一事,便道:“这红休侯刘歆,哀帝时曾给《山海经》作注,那之后,便每次上书的表奏中都自称臣‘秀’,说是改了名,不叫刘歆,叫刘秀了。哀家起初以为他是避与哀帝同名的讳,后来却听到几句传闻,说是也和什么谶语有关,但具体是什么谶语,就知之不详了。住持可知?”

哀帝名为刘欣,与“刘歆”音同字不同。西门君惠扯一下嘴角,他自然知道。

早在哀帝建平元年,即公元前6年,民间开始流传一则谶谣:“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刘歆改名刘秀,是在这则谶谣前后。至于是否纯属巧合,不得而知。

但西门君惠却不打算告诉太后。他不想横生枝节。万一太后信了谶谣,为防万一处置刘歆呢?他不想因为自己的缘故去改变任何人的命运。谁知道若是没有了刘歆——或刘秀,会不会许多事都要相应地改变呢?这是大忌。

于是他摇摇头。

此刻他还不知道,正如刘歆不会知道一样,恰恰就在刘歆改名的前后,一个小男孩在济阳出生了,也叫刘秀……他们也更不会知道,终将有一日会一语成谶……

王政君失望地叹口气,道:“唔,哀家知道了。多谢西门住持拨冗前来。”

这是表示会话结束了,西门君惠行礼而退。

秀乙揣测着面色阴晴不定的太皇太后心思,小心试探道:“看来这谶纬之说并非空穴来风了?若是真的……”

“真的又怎样,横竖传国玉玺在咱们太后手上。”秀甲抢白。

王政君没有说话。她一直以为那些丹书白石之流不过是王莽和那些朝臣、民间之流弄权的把戏,假托天意如何如何,为各自谋取利益。但如今听西门君惠一席话,竟像是古已有之,且还形成了专门的学问。她不怕人作怪、作妖,但如果并非人为,真是天意呢?

难道天意真要她王家出一位皇帝?

不日,梓潼县有个在长安求学名叫哀章的人,向朝廷献上了一只铜柜。其中有金匮策书,一张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另一张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所谓某,就是汉高祖刘邦的名称。金匮策书大意言王莽为真命天子,太皇太后应按上天旨意行事。上面还写着王莽的八个大臣,另有王兴、王盛等共十一人,附有官衔和爵位,意为辅国佐政的大臣。

哀章在黄昏时,身穿黄色衣服,提着铜柜到高祖庙,把它交给了仆射。次日王莽至高祖庙拜受,表示接受天命禅位。

王政君最恐惧最不愿的事终于来了。

王莽从高祖庙回来后头戴王冠,坐在未央宫前殿,下了一道诏书。诏书曰:“我德行浅薄,有幸是皇初祖考黄帝的子孙,皇始祖考虞帝的后裔,及太皇太后的微末亲属。皇天上帝赐厚恩,天命让我继承大统,符命、图书和文字,以及铜柜里的策书,都是神灵的指示,把天下百姓托付给我,我岂敢不恭敬接受?”

王政君坐在长信宫里,紧紧抱着装有玉玺的匣子,丝毫感觉不到匣子坚硬的四角硌痛了自己。

一切仿佛还是昨日,还是哀帝刘欣猝死的那个早上,她几乎是闯进未央宫,把皇帝玉玺抓在手上。之后,她就牢牢握住再也没有放开过。此刻,她的耳畔依稀还有董贤的伏地啜泣声。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