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少年行者 - 行者玄奘 - 昌如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其他 > 行者玄奘 >

第三章少年行者

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都洛阳曾经是十三朝的都城,其地处中原心脏地带,交通便利,富可敌国。

杨广登基后,把洛阳作为陪都,他通过经营洛阳,修建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把江南和华北连起来,这样就可西通长安,南连江南了。

洛阳佛学极为鼎盛,有被朝廷供奉的四大道场,净土寺便是其中之一,每日里人流如织,香火旺盛。

香客们进寺礼佛听经,最头痛的就是带进来的孩子们了。特别是七八岁狗都嫌的年纪,闹起来可是不讲场合。偏偏在佛祖的眼皮子底下,你还不能发作。

净土寺想出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香客的孩子们集中到偏殿里听经。

什么经能吸引小孩子的注意力?当然是故事性很强的《百喻经》了。

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两步式结构:第一步,讲故事;第二步,由这个故事展开,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这些寓言故事描写的都是幽默可笑的事情,具有犀利的讽刺性。先说笑话,后讲佛法,笑话里包含着佛法。既富有情趣,又蕴含哲理,通俗易懂,诙谐幽默,启人智慧。

孩子们显然都很喜欢听这样的故事,特别是,负责讲故事的还是个同他们差不多大的小孩子,这就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了。

偏殿内由三层蒲团垫起了一个简易的狮子座,这便是法师讲经说法时的座位,据说是从文殊菩萨那里来的。依照佛典所载,文殊菩萨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是大智慧的化身,曾经引导无数的修行者证得佛果。

文殊菩萨的坐骑名叫狻猊,长得像狮子,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所向披靡、无坚不摧。背上设一个莲花台座,代表清净无染,因此被称作“狮子座”。

佛经不是随便讲的,要恭恭敬敬地礼请法师坐到狮子座上开讲,这叫作“升座”。

狮子座可以很豪华,比如高大庄严的讲坛,黄金铸造的莲花台,座上铺着又厚又奢华的坐垫;

狮子座也可以很朴素,随便找一个土台子甚至一块大石头,在上面铺条垫子草席什么的就可以开讲了。

设立狮子座的目的不光是为了宣扬佛法,还表示一种对法的恭敬。所以狮子座通常要比下面听经者的座位高上那么一截,以保持一定的距离。

偏殿内,那个讲经的孩子便坐在临时搭成的简易狮子座上,侃侃而谈。他的眉目清朗俊逸,幽黑的双眸闪动着耀眼的光泽。年纪虽幼,却已显出一副天然的庄严与大气。

“百喻,就是一百个譬喻故事。”孩子的声音清澈无染,直入心田,“佛陀喜欢用一些浅显的故事来宣讲佛法深义,《百喻经》就是一部用譬喻故事来说法的经书。”

“太好了!”一个年幼的小姑娘拍手笑道,“我最喜欢听故事了!”

“陈祎快讲!莫要再磨蹭了!”别的孩子也是连连催促。

陈祎微微一笑,直接进入了故事。

他随身并没有带着经书,自三四岁起就读《百喻经》,那些故事早已烂熟于胸,这会儿干脆也不按佛经原文,而是用更加通俗的语言讲出来——

从前有一个愚人,到朋友家去做客,受到好客的主人殷勤的招待,桌上摆了七八道好菜,可是客人吃了之后却说:“这么名贵的菜为什么淡而无味,一点儿都不好吃呢?”

主人听了这话,恍然大悟道:“哎呀!我太高兴了,忘了放一样东西!”

原来,这位粗心的主人居然忘了放盐。他赶紧跑到厨房去,拿了一些盐出来,放进每一道菜里,搅拌了一会儿再请客人品尝。

客人一吃,果然美味了许多。他奇怪地问主人:“你刚才往菜里放了什么?”

主人回答:“放盐啊,盐是百味之源。”

客人心想:原来这些淡而无味的菜之所以变得美味起来,全是因为加了盐的缘故。这么一点点盐尚且如此鲜美,何况更多呢?这家主人实在太吝啬,就给我一点点……于是,他干脆上街买了一大包盐,回家后迫不及待地抓了一把放进口里,想要尝尝到底有多美味……

听到这里,孩子们顿时嘻嘻哈哈地笑成一团:“那他可要咸死了!他怎么这么蠢?”

“是啊。”陈祎也笑道,“我们都不相信世上会有这么愚蠢的人,可是大千世界就是无奇不有。比如有人听说,适当地节制饮食,会对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于是就不吃饭食,经过七天或者十五天之后,因饥饿影响了身体,对修行没有半点儿好处。就好像这个愚人,因为盐有美味而空口吃盐,结果弄得口舌不能辨味一样。”

“我知道了!”一个小姑娘开心地说道,“我娘说过,对修行人来说,断食偏食都不适中,过分享乐和过分苦行都有偏颇。世间万事必须适中,过与不及都可能要坏事。”

“嗯。”一个大点儿的孩子点头道,“这就叫作过犹不及。”

“小居士说得对。”陈祎道,“世人各有各的智识,可以帮助自己也可以利益他人。可若是用之不当,也有可能毁灭自己,危害他人。比如世人热衷于名利,若是做得适中得当,倒也能够建功立业。但若太过分地追逐名利,便会造出恶业,与烦恼纠缠不休,乃至生生世世轮回不息。”

“世间万物都是如此。”门口突然传来一个成人的声音,“须用得不偏不倚,才能发挥效用。否则良药也会变成毒药了。”

陈祎抬起头来,这才发现,居然有很多居士聚拢在门前,都在听他讲经。

而那个开口说话的,竟是曾经给他父亲看过病的叶先生!

他立即起身向前,双手合十,恭恭敬敬地施了个佛家礼:“陈祎见过叶先生。”

“陈祎?陈家四公子?”叶先生这才看清眼前的孩子,不禁惊讶地喊了起来。

“怎么,叶兄认得这位小行者?”旁边一个儒生问。

“哦,是林兄啊,这是颍川陈氏之子,极是聪明早慧。去岁我曾去他家中为他的父亲看病,那时便见到过他,想不到他竟到了洛阳。”

那姓林的儒生略带几分惊讶地看着面前这个一脸书卷气的孩子。

叶先生继续询问:“你怎么到洛阳来了?还进了寺庙?你父亲……怎么样了?”

问到最后一句,声音不自禁地轻了下来。作为医生,他心里其实很清楚,陈慧的病凶多吉少,特别是陈祎现在身在洛阳净土寺里,更能说明一切。

但他还是忍不住追问了一句:“你兄姐呢?”

陈祎眼圈一红:“父亲故去了,姐姐也远嫁他乡,大哥三哥家境艰难,我便随二哥到洛阳来习经……”

“哦。”叶先生立即想起那个来求他去给父亲看病的青年法师,那是这孩子的二哥,显然,是他把这孩子带进了寺庙。

他有些遗憾地看着眼前这个儒雅清秀的少年,特别注意到了他束在头顶上的一头黑发,知他尚未剃度,心中稍感宽慰。

虽然这世间之人普遍崇佛,叶先生偶尔也会带家人到寺院来上香礼佛,但他本人却不是个特别虔诚之人,又想寺院里青灯古佛寂寞一生,就算是成年人也会觉得孤苦难挨,何况如此聪慧敏感的孩子!因此他打心眼里不希望陈祎出家为僧。

陈祎确实没有剃度,不是因为他不想。事实上,自从跟二哥住进净土寺后,他便一直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僧人。

所谓“寺院里青灯古佛寂寞难挨”,那只是叶先生的想象,却不是陈祎的想法。对陈祎来说,佛法已经为他开启了一扇神奇的大门,门内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有数不清的珍宝——那是完全不同于世俗的精神的珍宝。他已经如痴如醉,沉浸其中。他希望自己能正式剃度出家,广学佛法,然后像一名真正的高僧大德那样登坛讲经,普度众生。

可惜这个心愿在此时却是难以实现的。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