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共产党不裁军,这在蒋委员长看来,无非就是自我壮大的过程,但是蒋委员长也知道,斯大林的作用不可忽视,即使在和延安的关系恶化到危急程度的时候,莫斯科的一纸电文,还是能够化腐朽为神奇的。
可是,阎锡山不这么想。当年他从北平的监狱里捞人,把共产党员薄一波放出来在山西搞抗日救国运动。一直到日军板垣师团横扫华北之后,还是依靠着山西的抗日决死队来继续维持山西的局面。可是到了1939年,阎锡山不这么想了。阎锡山是个军阀,是个在战略上无法对蒋委员长构成任何威胁的军阀,他的智慧,也就终结在如何在这个对手林立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左右逢源。
到了1939年,抗日决死队已经发展到了十万人。很明显,这十万人看来马上也要换了番号成为八路军序列了。这太让阎锡山愤怒了。蒋委员长之前发动冬季攻势的时候,阎锡山就想演一出借刀杀人,哪怕是鹬蚌相争也是可以接受的。可是作战命令发了出去,过了几天,牺盟的领导人回了一个电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阎锡山气的暴跳如雷。
毛泽东也有话说:国民党内部投降派和顽固派虽然握有权力,但在数量上只占少数;这是使国民党不易投降妥协和不易举行去昂反共战争的国内条件。我们党的任务就在于:一方面,坚决反抗投降派、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和政治进攻;又一方面,积极发展全国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统一战线。
阎锡山其实挺冤的,他千错万错,最大的错就是想在这场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中求得自己的一线生机,扳回1930年中原大战那一次赌博的赌本。他也想跟着唱高调,他骨子里不坏。山西的铁路运输当时在国内算是前几名的,山西的工业化程度、教育程度、国民生活水平都是国内前列的,这一切都和阎锡山的政治经济政策分不开。虽然作为军阀,他的铁路永远不和中央的铁路使用统一的铁轨,人为制造障碍。但是他的确为这个民族做过很多有益的事情。
他的幕僚同时也是多年好友赵戴文知道阎锡山和日本特使花谷正一直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讨价还价的谈判。这场谈判永远也不涉及到中国或者山西的核心问题,永远是在投降时间和方式、山西地方的政治存在方式等等问题上软磨硬泡。赵戴文也怕阎锡山一失足成千古恨,就对阎锡山说:无论以后局势如何变化,我也不希望你走汪精卫的道路。
阎锡山到底是山西的钱串子,鬼得很,回答道:我知道,我有我的主张,我为了存在,利用他们,绝不会走那条道路。
这话说出来,在几十年后,后人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你是毛泽东,你看到阎锡山总是和日本人勾勾搭搭,你会怎么想?都说自己不会当汉奸,都说自己只是利用一下日本人。溥仪也是这么说的,汪精卫也是这么说的,郑孝胥、李士群、周作人都是这么说的,那这仗还怎么打?这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那么这场战争就必须要有人唱高调,高高在上把理想写在山顶,领着所有人攀爬。
蒋委员长也对阎锡山非常不满。可以说,没有阎锡山对共产党的放任,就没有1939年的华北形势逆转。到如今,华北已经不是国民党军的天下,更不是日本人的天下,八路军虽然也是在无数次的转移中谋求生存,但是作为一个强大的战略军事力量存在,八路军已经是华北首屈一指的武装力量。阎锡山后来跟着蒋委员长一路败退到台北,后来解放太原的时候他还被属下所谓太原五百反共壮士以死报国感动过。但是蒋委员长对他的不满也一直是有的。1960年,阎锡山去世,台北一家报社就发表评论:阎锡山值得国葬吗?
要不是他支持赤化山西,武装了十多万新军到最后都成了八路军,山西的形势会逆转吗?华北会发生以后这些变故吗?共产党被拦在陕北,即使三个师进驻华北,只要山西坚持住,还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吗?的确,没有阎锡山,就没有八路军的发展。但是还是要说一句唱高调的话,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任何打自己小算盘的人,到最后都难免失败。
八面玲珑的阎锡山,到最后里外不是人。
1939年底,阎锡山召集山西牺盟会领导人开会,明知道是在军事上剑拔弩张的情况下召开的鸿门宴,薄一波等山西地方中共领导全部婉拒。于是,恼羞成怒的阎锡山上报蒋委员长,晋绥军和中央军在山西南部开始向新军进攻,并同令新军为叛军。
不久,新军也直接进入八路军序列。蒋委员长息事宁人,碍于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再加上之前已经和周恩来谈判出了个结果,好容易不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刻谈崩,也就不再追究了。
蒋委员长也怕,自己真就成了崇祯,重蹈三百年前的覆辙。
怎么可能不怕呢?1939年9月1日,德国人杀过了波兰边境。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波兰这个曾经打败过苏联红军的军事强国灰飞烟灭。最有意思的是,苏联人也趁火打劫,和德国人在波兰会师,两只军队热情握手。
这太可怕了。
毛泽东也怕,他太难以理解了,斯大林到底是哪根筋不对,在这种关键的时刻犯这种低级错误。和希特勒拜把子,斯大林疯了吗?这种趁火打劫欺负小国的做法让毛泽东的政治工作陷入了极大的被动。毛泽东的笔杆子哑火了,他一度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么棘手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并不可怕,美国人发表《中立宣言》也不可怕,但是可怕的是苏联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如何解释。如果苏联为了野心可以牺牲波兰的利益,那么苏联就不可能牺牲中国的利益?去年不是刚和日本人签订所谓《日苏条约》了么?不也是承认了伪满洲国了么?
结果到了9月28日,也就是波兰亡国的第二天,毛泽东终于熬夜写出了一篇文章《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这篇文章他自己都不能说服自己,这也是毛泽东一生之中写的最让自己矛盾的,逻辑上也是最有失水准的文章。
文章说:在英法方面,是把波兰作为英法财政资本掠夺的对象之一,是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拒绝德国帝国主义重分它们的赃物而去利用波兰的,是把波兰当做自己帝国主义战线的一翼来看待的,所以英法的战争是帝国主义战争,英法的所谓援助波兰不过是同德国争夺对波兰的统治权,同样是不能同情的,是应当反对的。
在波兰政府方面,它是一个法西斯政府,是波兰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政府,它残酷地剥削工农,压迫波兰的民主主义者;它又是一个大波兰主义的政府,因为它在波兰民族以外的许多少数民族中,即在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日耳曼人、立陶宛人等等一千余万人口的非波兰民族中,施行残酷的民族压迫,它本身是一个帝国主义的政府。在这次战争中,波兰反动政府甘愿驱使波兰人民充当英法财政资本的炮灰,甘愿充当国际财政资本反动战线的一个组成部分。
把一场侵略说成解放,这的确让毛泽东难以下笔。但是面对蒋委员长手下的御用文人的进攻,毛泽东必须要用笔来反抗。自己辛辛苦苦树立起来的共产主义理想,最激进的抗日形象,全都被斯大林的贪婪给抹杀了。如果说之前被莫斯科挤压仅仅是个人恩怨,那么这件事就完全让毛泽东看清了所谓的国际主义在斯大林眼里到底值几个钱了。
到后来的皖南事变,电令毛泽东克制。再到后来的重庆谈判,要求毛泽东赴渝见蒋委员长。这一系列事件让毛泽东彻底知道了斯大林的心。所以到建国以后,斯大林想吃香蕉,让中国在海南开出一片地给苏联人种香蕉,毛泽东就回:请拨款,我们建厂,生产好了送你们香蕉。
只不过在1939年,德国人并没有在比利时边境开始攻势,英法两国也并未按着之前的承诺进攻鲁尔工业区。蒋委员长和毛泽东就都在观望,欧洲的形势就是东亚的形势。欧洲问题明朗了,中国问题就也跟着明朗了。可是美国人这时候发表《中立条约》,这就让本来可以瞬间明朗的问题更加复杂。这种时候,无论是蒋委员长还是毛泽东,都不希望因为一点摩擦就在华北发动一场内战,所以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军队人数问题,就都可以放在一边。日本人依旧强大,共御外辱依旧是两个政党最重要的主题。
此时,华北派遣军司令多田骏已经得到情报,希特勒即将进攻法国。当时日军的分析是法国和德国的战斗应该会在几场机械化运动战之后转入僵局。如果出现僵局,那么德日之间的反苏密约履行的时间可能要推后。而如果德国队苏联动手的时间推后,而美国在英法长时间和德国僵持的情况下,有可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寻求出兵借口参战。毕竟美国的意识形态是个德国格格不入的,而美国参战则有可能让日本陷入孤立。
多田骏不相信参谋本部那些激进派的天真的想法,他是个实用的人,他要做的,就是让日军在华北保持战略影响,他的同僚畑俊六也认为,在华北保持力量存在,也是为日后的中日和谈打下基础。活动频繁的八路军显然就是他既定目标最重要的障碍,于是,一轮轮的扫荡开始了。
冬季大扫荡,多田骏的目标是太行山。此时,在北岳山区行进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得到命令,驰援雁宿崖被袭击的日军。115师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六个团的八路军在黄土岭设伏。阿部规秀在日军军官里名声斐然,当年的关东军第一师团第一旅团旅团长,如今调到华北,自然也是不把土八路放在眼里。不过,他已经猜到了聂荣臻的计划是围点打援,于是指挥部队在通过黄土岭时摆出一字长蛇阵,每前进一段,就在道路两侧的山头设立机枪阵地,以求保证安全。聂荣臻不急不躁,等着阿部规秀完全进入伏击圈,才下令开火。
阿部规秀的部队,战斗力十分强大,面对四倍与己的八路军,仍然坚持,设立防御阵地。阿部规秀撤退到了一间民房内,把一家老百姓全都赶在炕头上,自己坐在院子里坐镇指挥。这时,八路军炮兵观察员已经发现了他,一炮打过来,阿部规秀重伤倒地。民房里的中国百姓,无一受伤。
阿部规秀对身边的士兵说了一句:这是武士的本分啊。
随后,他坚持了三个小时,终于闭上了眼睛。
第二天,《朝日新闻》公布消息:阿部规秀死了。
多田骏悲伤至极,他在阿部规秀的追悼会上哀叹道: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