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不过,提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仔细调研了各地的数据之后,不禁感叹,在面对一个强国侵略的时候,弱国国民的抵抗,更多程度上是自保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抗争。我们没有必要在精神上给自己打镇定剂,我们的祖先,有很大一部分人,确确实实就是在那场战争中安分守己在夹缝中生存下去的小人物。
前面提到李运昌将军带领几万工人大暴动,那是了不起的英雄。而大多数情况下,很多中国国民,是在日军淫威之下,不敢有一点反抗的。在辽宁省大连市外海不远,有一个小岛,叫獐子岛。抗战时期,日军向这里派驻了一名士兵,一名军曹。两个人在岛上相依为命。后来在一个日本记者的视频采访里,这两个人说生活在数千中国岛民中间,实际上是很恐惧的,就怕他们哪天偷袭自己。于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开始欺负中国人,可是又不敢过分欺负,只要保持着强势就好。说了实话的日本军人,也许让我们有些尴尬,可是如果岛民中有人真的动了手下了刀,那獐子岛上恐怕就会多了一个千人冢了。
在山东,往往一个县城才有一个中队的鬼子。而鬼子下乡抢粮食实际的目的也是为了压制八路军,以威胁手段逼迫老百姓,把老百姓的私有粮食空间积压到最低,从而不能支持在山里打游击的八路军。
在山东省海阳县地雷战纪念馆,有一个统计数据:作战2000余次,击毙击伤日伪军1897人。在长达三年多的地雷战实践中,平均一次战斗仅能让一个日军抑或伪军流血,这无论如何是不能称之为巨大胜利的。
在电影《地雷战》中,赵家庄的老人想出了黑火药的做法:一硝二硫三木炭。黑火药,这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但是它确确实实不是炸药,否则诺贝尔就不用玩命研究他的温热法炸药生产方法了。
黑火药的反应方程式是这样的:
2kno3+s+3c====k2s+n2↑+3co2↑
梯恩梯炸药的反应方程式是这样的:
c7h5o6n3→2.5h2o+3.5co+3.5c+1.5n2
不同的分子数,所产生的气体相差数倍。而跟爆炸相关的爆炸速度,黑火药是每秒600米,梯恩梯则可以达到每秒7000米。而黑火药在中国民间称为竖药,主要指作为引信或者鞭炮推进火药使用。即使在宋元两代,火药的根本用途也只是促发火药和推进火药两种,根本不能达到现代战争有效的杀伤目的。
而地雷使用的石头,则更缺少现代地雷那种爆炸破片,杀伤能力也大打折扣。
与其说地雷战是一种消灭敌人的方式,不如说,地雷战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让小数量的地方日伪军不会贸然进村袭扰,表达本地抗日武装的存在,打击敌人气焰。
仅此而已。
相对较低的战斗效率并不是说地雷战民兵的英勇毫无意义,而是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那种艰苦的条件下,我们的祖先,并没有向现代化的日军低头,即使他们的武器落后,但是他们依然坚守着他们的信念。
仅凭这一点,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后人是无权批评的。
只不过,不应把历史神话。
把地雷战神话是在六十年代,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时中苏关系交恶,中国国内发生严重饥荒,备战备荒提上日程,作为战争教学片出现的《地雷战》,也就成了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注脚。
还有地道战,日本史学家所著《华北治安战》里说:
当时步兵第163联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大江芳若少佐于5月28日在安国西南地区,急袭包围了约1000敌军,并在地道中予以歼灭。
大江芳若回忆说:警备地区南部的沙河流域一带历来治安情况很坏,民众不与日军接近。大队在此虽反复进行了讨伐,但未能与敌军交战。5月27日获得情报说,有一营共军正在召村东南方北坦村附近修筑地道。
大队于当夜秘密从各警备队驻地出发,采取离开道路机动前进的方法,在拂晓以前包围了北坦村。天亮时开始了战斗,敌军虽猛烈射击,但我方逐渐压缩包围圈,攻入村内。此时一直坚持战斗的敌兵突然消失不见踪影。有时敌兵从房顶上抛来手榴弹,有数处地雷爆炸。
于是立即搜索村外的地道和村内地道口,切断了通向邻村的地道。村内地道及地下室内充满了敌兵,进行顽强抵抗,因而费了很大力气,全部予以歼灭,缴获颇多。
我方军官以下战死三人,伤五人。
当时的情况是日军一个大队进攻河北省定州市定南地区。八路军和军分区武装组织反击,由于对地道战十分有信心,不但没有疏散群众,反而和日军硬碰硬在村子中展开地道战。日军很快就利用强大的火力占领了村子表面,开掘地道。随着地道口被挖开,日军使用毒气弹,坑道内的老百姓迅速出现中毒死亡,随后,离中毒口较远的老百姓被拖出地道。大部分人被杀害,妇女被奸杀,儿童和老人被砍头。
地道作为战争避难所,是可以的,但是作为堡垒使用,就完全是低估日军指挥官的智商了。
不过,在山东昆嵛山区,有一位抗日英雄,曾经让日伪军闻风丧胆。他的传奇经历已经让胶东人民流传多年。在解放初期,作家冯德英出版的小说《苦菜花》里那位传奇英雄于德海的原型就是于得水。
他领导了胶东赫赫有名的天福山起义,在抗战最困难的几年,他带领队伍解放了数个县城,把胶东抗日游击区连成片,把烟台的日军孤立起来。同时竭力保护了玲珑金矿,保证了山东根据地的财源。皖南事变发生后,作为对国民党的报复,于得水又带着部队消灭了胶东的抗八联军一部。
建国以后,于得水调任浙江。文革前后,调任安徽省民政厅。文革爆发后,被红卫兵批斗,有人说他后来在狱中自己搓了绳子上吊自杀,有人说他被红卫兵扔到冰窟窿中冻死。昆嵛山老区人民得知于得水死于狱中,马上组织代表情愿,奔赴安徽了解情况。这件事让周恩来极其震惊,随后,曾经在胶东军分区《前线报》社社长的姜浪拂被南京军区委派进驻地方。姜浪拂对老战友的离奇去世十分悲痛,听着当地红卫兵领导的解释,姜浪拂说:于得水一只胳膊是残废,你给我一只手搓绳子试试!
造反派领导见此人不好对付,随后开始围攻姜浪拂,贴大字报,要求姜浪拂承认于得水是自杀,自绝于党,自绝于人民。姜浪拂不为所动,上报疑点,认定为他杀。
于得水的死因到最后还是没有在喉舌媒体上公布,但是有一首当地文人的诗似乎给了我们一个答案:从此骑鲸去,虽死亦鬼雄。
我们难以想象,一个叱咤胶东的抗战英雄,死在了冰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