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正面战场打不动了,可以消化胜利果实了。
华北日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扫荡行动,目标直指八路军晋察冀根据地。这一次扫荡,日军明显低估了八路军的战术,收效甚微。但是对国民党在华北冀中的地方政权影响就大多了。这时候,一个地方军阀张荫梧走上了历史舞台。这个一直不受待见的地方军阀在接受了领袖接见之后领悟真经,开始了反共大业。和八路军几次交锋,趁着日军扫荡背后捅刀子。在被八路军反击之后,策反由共产党组织的政治色彩还不是很明朗的地方民军以求扩大实力。可是滞留华北的很多部队、民团根本不听其指挥,尤其是开国上将吕正操将军更是铁了心脱离国民党跟着共产党打鬼子。张荫梧策反这些部队的时候发了一封电报,内容是劝说地方武装先投降日本人,再跟着一起打共产党。
据说,他还发明了一个遗臭万年的词汇:曲线救国。
亲者痛,仇者快。反共,蒋委员长需要这样的铁杆球迷,但是这位先生也太露骨了。开始还想着保一下这位张先生,结果共产党这边把手书、笔迹都弄到手了,铁证如山。没有办法,为了全面抗战,只好撤职查办。后来这位张先生一直不甘寂寞,解放战争的时候在北平居住,听说傅作义有异动,就组织各个高校的三民主义青年团军训,保卫北平。解放军进城以后,私藏枪支拒不上交,还串联旧部往来联络。北平军管会首长叶剑英下领逮捕,结果批捕后发现此人已经是癌症晚期,随后就释放了。
张荫梧得以善终。
华北派遣军司令小矶国昭年纪太大盯不住了,转入预备役,从政。小矶国昭毕竟是老牌军国主义者,跟年轻的少壮派愤青比起来还是要冷静许多。天皇的御前会议上,小矶国昭说:抓住时机,进行和平谈判。
小矶国昭的战略还是有点初中生的水平,永远是希望在战场上打一个战略性的大仗,获取胜利,然后提出条件,和平谈判。这一招,对付中国是挺管用的,每次小矶国昭抛出橄榄枝,中国这边都有人接。郑孝胥、汪精卫都接了,甚至孔祥熙到最后都按耐不住,想看看日本人开出什么条件。
蒋委员长在日记里,对这种谋和的行为还是很反感的。我们高中的历史教材援引蒋委员长的话是这么说的:假使能恢复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则可以谈判。
独夫民贼蒋介石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可是蒋委员长紧接着后面还有一句话我们的历史书没引述:以外交的方法,解决东北问题。
东北,这两个字在蒋委员长眼里浸透着血和泪。想起东北,他就想到九一八,想到不抵抗,想到张学良,想到林彪,想到锦州。这简直就是蒋委员长的梦魇了,现在,大陆的学生们的知识储备里,又加了一条:卖国放弃东北求和。
历史书是断章取义的最高智慧,不过如此。
孔祥熙的谈判进入实质,可是中方的条件一直是完全撤军,无条件撤军,可以不赔偿战争损失。
辛亥革命时期就一直支持同盟会的日本老同志小川吉平负责联络中日双方,将日本军方最后的条件交给蒋委员长。谈判底线条款在信封里用蜂蜡封好摆在蒋委员长的案头,蒋委员长左思右想,自己真的就成了中华民族的罪人,自己就真的无视华北沦陷区的军民?自己就真的无视南京被屠戮的三十万冤魂?自己就真的不在乎前线的几百万将士?
终于,蒋没有打开那个信封。后人也无法知道日本人到最后开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原封不动,送回给了小川。
蒋委员长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只有中国持久抗战,不予言和,中国独立,方有和平之道也。
终于,他战胜了心魔,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