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出走半生回来仍是少年的贺知章 - 唐诗有温度 - 苏州皖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唐诗有温度 >

第12章出走半生回来仍是少年的贺知章

第二部分盛唐

当历史的车辙缓缓驶过神度洛阳,急促刺耳的汽笛声拉住了这辆奔驰的时光列车,慢慢的停在了公元712年的长安城。这一年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称帝,年号开元。至此,最无可争议的盛世就此拉开序幕。而这趟列车中有一节车厢,里面三五成群或一人独坐皆有之,当列车门打开时,这节车厢的人面露微笑,举手投足间流露出身为唐人的自信,目光坚定,坚信着自己会在全世界最繁华的都市留下属于自己的历史印记。没有人接他们,但是他们仿佛有目的地一样,从容淡定的鱼贯下车。张九龄、贺知章、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高适、王维、李白、杜甫……这一张张陌生而又熟悉的人走进了长安城,他们或只是过客,或在此长居,但是属于他们的时代来了,盛世因为有你们,而更见人间温暖。

开元盛世是唯一一个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经济、民生等多方面全面领先世界不知一个段位的时代。当然开元盛世的出现不只是李隆基一个人的功劳,是从初唐到现在的不断积累,量变引起了质变。

有诗为证: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具丰实。

——《忆惜》

第十二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贺知章

在唐朝诗人的这个大家庭里,如果一个人做官没有被贬斥过,那么他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当过官。但是,有一个人是例外的,那就是这个一生被上苍眷顾的男人,可谓是大唐官场第一幸福的男人。如果陈子昂知道这个和自己同岁的人一直做官做到三品官还没有被贬,在辞官归隐时皇帝摆宴,太子率百官送行,那一天长安城几乎在朝堂上诗坛中说的上话的人都来了,那么陈拾遗估计哭着哭着就能从幽州台上跳下去。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唐代诗人、书法家。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什么圈子都能进的人,可见是多么招人喜欢)

贺知章出生于越州的一个殷实家庭(看来从古至今,浙江都有有钱人),从出生到考科举,这三十几年的生活并不复杂,看书、学习、游历。我想,正是在无忧无虑的三十几年的生活培养了他健全的人格,恬淡的性子,更是让他保持一生的童心不受侵蚀,所以说内心的纯净才是其一生顺达的诀窍。

相比于同岁的陈子昂早已名满天下,与自己齐名的“吴中四士”也元年,早就闻达长安,贺知章并不着急,连一丝丝的焦虑也没有,依旧一如既往的做着昨天的事情(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内心还是有些狂放不羁)。该来的总会来,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恢复科举,36岁的贺知章终于决定去另外一个领域也是读书人最终想显露才华的地方去闯荡。科举考试,一朝中第,还是头名状元,就这样,没有一丝丝的坎坷,顺顺利利的进入了官场,从此开启了自己幸福快乐无忧顺畅的官场生活,直到退休。纵观整个大唐官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如同他这样,一路绿灯,直到告老还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按照正常的思维惯性,往往文采成就越高的人越是不能适应官场的规矩,或者说不屑于官场的潜规则。但是,贺知章真的是个例外,不用潜规则,规规矩矩的做人做事,没有政敌攻讦,没有小人使坏。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被上天宠爱的男人,但是,我们也不能用简单的运气两个字来代替他默默的努力。一个生性狂傲的文人,在官场中能够压抑住自己内心的抵触并能用从小就培养出的淡然性格毫无缝隙的对接上风云诡谲的官场生活,一个字,牛,两个字,太牛!

在长安城工作生活了将近50年,由初唐到盛唐,这样的老资格在职业生涯后期,就完全放飞自我,不用管别人的看法,自己藏了几十年的狂放不羁全部展露出来,自号“四明狂客”。人们并不觉得这是你的出格,只会觉得你是返老还童,童心未泯,用现在一句非常鸡汤的话,叫做: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其实,贺知章的际遇也从侧面反映出盛世的来临,包容、耐心是盛世对普世最大的友善。作为初唐过来人,官场得意,精通书法,更是一名诗坛贵人,必定是一众迷弟争相交往的第一人选。贺知章喜欢道教文化,有一次在长安城的紫客观遇到了希望结交玉真公主的李白。双方神交已久的两人,一见如故。李白掏出自己的《蜀道难》给贺知章点评,贺知章看完后直呼谪仙人!两人携手走进了小酒馆,喝着喝着把酒钱喝没了,贺知章还未尽兴,就将腰间象征三品官职的金龟袋拿给酒家换酒。后来结成往年交的贺知章还多次向玄宗举荐李白,最终李白得见天言,任翰林。

贺知章和李白为什么会成为往年交?真正的朋友首先要是兴趣上的相同,性格上的契合,另外还有共同的嗜好。不管是君子之交还是酒肉朋友,能成为朋友这些必不可少。他们二人首先是性格上都是狂放不羁型,见面英雄惜英雄。其次是俩人都是文人,在诗歌改革上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将魏晋风流融入到当代诗歌之中,有着共同的话题和追求。最后是俩人都爱喝酒,更有狂热小迷弟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述二人,前两句就是描写贺知章的: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

——《饮中八仙歌》

这两句是在说:贺知章喝醉了骑马摇摇晃晃的像在乘船一样,眼睛昏花不小心掉到了井里,竟然睡着了。还有描写李白的: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在生命的最后的岁月里,写了三首诗,其中有两首都是中小学必备的诗文。估计他自己也没想到,千年之后流传最广泛的竟然是自己晚年归乡时所作的诗文。

公元744年,贺知章大病痊愈后,向玄宗请辞还家,玄宗应允。唐玄宗亲自组织安排了贺知章的欢送宴席,太子李亨和百官显贵都参加了,现场的送行诗就做了好几十首。其中还有李白的《送贺宾客归越》。

回到家乡的贺知章,瞬间活泛起来,看着春天河边的柳树,他写道: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像似用碧玉装扮成的,垂下万条嫩绿的丝绦。不知道是谁精心的裁剪出来的细叶,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就是这把神奇的剪刀。碧玉经常用来比作年轻貌美的女子,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树拟活,后面一句也是用拟人的手法将春风拟作持剪刀的巧手。全诗流露着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眷恋,更能体验到诗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欢快轻松的情感。

当他看到家乡的孩童在玩耍,他写道: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诗人看见家乡儿童,仿佛看到了这个年岁的自己,异常欣喜。作者说我小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家乡的口音未变但是鬓角、头发、胡子已经白了。家乡的儿童看见了我,不认识我,很天真的问我:老爷爷,你是从哪里来的客人啊。这个时候贺知章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故乡永远是一个在拼搏的人的温暖港湾和情感寄托,但是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却已经没了自己的影子。

没过多久,86岁的贺知章在老家去世,没有病痛,没有折磨,与这个一直眷恋着他的世道说了声再见。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