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人脉造就命脉,好风借力成功如同坐电
第63章人脉造就命脉,好风借力成功如同坐电梯(3)
严介和曾是2005年中国富豪榜的二号人物。作为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长,他提出了著名的“360度方位交朋友”理论:“永远没有敌人,也没有对手,只有朋友。敌人也是优秀的,伤害了敌人就是伤害优秀,而驾驭敌人,从前的敌人就会成为铁杆朋友。”严介和在实际中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他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化敌为友,驾驭敌对,统治敌对。360度方位交朋友,使严介和的朋友遍布天下,他的朋友圈子没有身份档次之分,就连酒店的门童也能成为他的朋友。太平洋建设集团从庞大的朋友圈中获益匪浅。严介和本人曾毫不掩饰地说:“我75%的效益都是从饭桌上谈出来的。”
所有事例都在说明一个问题:人脉广则机会多。那么如何积累人脉关系呢?
现代社会,建立人脉远远不是过去所谓的“拉关系”那么粗俗简单,它包含很多层面的深化,需要用心经营。
有人也许说:“经常吃饭喝酒的那是酒肉朋友,不见得真心。”但发展人脉的出发点就是先“跑量”再从中精选可重点发展的对象,而走好第一步,慷慨对人,让人感受你的大气是必须的。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这是《孟子·齐桓晋文之事》里的名言,它其实也道破了让朋友欣赏你的不二法门。
美国哈佛大学人际学教授约翰·杜威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此话非常有理,即使你是一个很慷慨的人,天天请朋友吃饭,但总抱着骄傲自大的心态,别人说句什么就要反驳,估计你的朋友数量不会很多。
当然,我们不是提倡言不由衷乱敷衍朋友,而是要学会“放低姿态放软身段”,学会仔细倾听别人的话,更学习“忖度他人之心”,理解朋友这样说的原因和立场,尽量体谅他们,这样既能学习他们的优点,也能让朋友感到自己被尊重和理解。
同时,还要善于了解他人的需求,乐于帮助他人解决问题,不仅要热衷于锦上添花,更要勤于雪中送炭,所谓患难见真情,患难朋友关系会更持久、更稳固。
总之,要增广人脉,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努力,更需要注重将心换心。也许你没有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可减少奋斗二十年的终身伴侣,但懂得人情学,一样可以得贵人襄助、获得多方助力。但是千万不要怀着一份过于势利的短浅眼光经营人脉,别人现在富贵,出金入银,就一副小人嘴脸伺候着,别人现在是个潦倒的小人物就忽视、轻视、鄙视之。
历史小说家高阳笔下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其高超的交际手腕总让读者大为叹服,对胡雪岩有深入研究的学者曾仕强分析,胡雪岩的过人之处是“对事情看的透,眼光够远,从不会轻忽小人物”。
读过《红顶商人》一书的人都知道,浙江巡抚王有龄对胡雪岩的发迹有着绝对影响,当初王有龄不过一介穷书生,但胡雪岩却全力帮助他,这等于投资了一笔交情生意。
多样化的人脉能够为你提供多样化的有用信息,而信息就是财富。要达到人脉的多样化就要尽可能地去参加多种聚会,结交各种各样的人。像高尔夫聚会或登山聚会之类的“同好会”活动或初级足球俱乐部等区域活动、“同窗会”等许多聚会,你都有必要亲身参与才行。晚上、周末,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要多结识一些人。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科技的发达,让人际网络的往来,变得多元而复杂。有的人,msn上的朋友名单上有超过一百位的好友,更厉害的人,经营一个网络商铺,居然有数百上千的忠实顾客。
网络交友已经成为时尚,也是不错的“从虚拟变现实朋友”的渠道。所以在这个时代,如果还死抱老想法,不屑于网络上的人脉,真的是落伍了。
人脉是一个人想要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是实现多赢的基础。俗话说得好,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依靠个人的英雄主义获得成功,在今天的社会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已经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时代,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聚集人气的高效的团队。
你想如何为自己定位,让自己成为什么样类型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绩?现在就应该开始进行开拓人脉的布局,早一点规划自己的人脉网络,累积你的“人脉存折”,经营你的人脉资源!几年后,将会发现身边到处是可随时协助您的专业人士,一个电话、一封邮件即可解决你烦恼的棘手问题,进而实现你自己梦想的目标。
与成功者为伍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一句名言:人是天生的城邦动物。人需要同其他人交往,没有哪一个人可以独自活此一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什么人交往,就能看出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道理很简单,虽然我们一直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但污泥对莲花而言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相反非常有用。
“告诉我你和谁在一起,我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人。”这句话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和哲理。如果你同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在一起,很可能因为你在工业界也很成功,或者说你将要取得成功。我的一位医生朋友告诉我,要拯救一个沉迷于酒精或者毒品中的人,第一步就是要切断他们与原先那些引诱他们上瘾的“朋友”的联系。事实上,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但毫无疑问,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和谁在一起,不和谁在一起。
美国有一位名叫阿瑟·华凯的农家少年,在杂志上读了一些大实业家的故事,很想知道得更详细些,并希望能得到他们对后来者的忠告。
有一天,他早上7点就跑到纽约威廉·亚斯达的事务所。
在第二间房子里,华凯立刻认出了面前那体格壮实、一副浓眉的人是谁。高个子的亚斯达开始觉得这少年有点讨厌,然而一听少年问他:“我很想知道,我怎样才能赚得百万美元?”他的表情便柔和并微笑起来,两个人竟谈了一个钟头。随后亚斯达还告诉他该去访问的其他的实业界名人。
华凯照着亚斯达的指示,遍访了一流的商人、总编辑及银行家。
在赚钱方面,华凯所得到的忠告并不见得对他有所帮助,但是能得到成功者的忠告,却给了他自信。他开始仿效他们成功的做法。
又过了两年,这个20岁的青年成为他原先做学徒的那家工厂的老板。24岁时,他是一家农业机械厂的总经理,为时不到五年,他就如愿以偿地拥有了百万美元的财富。后来,这个来自乡村粗陋木屋的少年,终于成为银行董事会的一员。